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的旅行:交叉学科视野下的艺术理论

艺术的旅行:交叉学科视野下的艺术理论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属物化旅行,艺术的“探索之旅”可以和各种属人化旅行交互为用,相得益彰,条件之一是将探索的目标定位于人,例如,致力于解开生命之谜、人性之谜、社会之谜等。艺术的扩张之旅、诠释之旅和探索之旅是相互联系的。在产品层面上,扩张之旅扩展了艺术的外延,诠释之旅丰富了艺术的内涵,探索之旅强化了艺术的联系。

艺术的旅行:交叉学科视野下的艺术理论

艺术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家族,拥有根据不同标准定位的多种分支,以及堪称恒河沙数的作品。只要有合适的条件,不论是人们主观的促成,或者是环境客观的推动,它们可能彼此渗透、进入、关联,形成“互文”或者“链接”。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艺术家族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观念联系,这就是所谓“文本间性”的由来。在以“互联”为特征的网络媒体的支持下,上述联系发展成为“超链接”,这就是所谓电子化“超文本”“超媒体”以及“超文本性”“超媒体性”的由来。由于超链接起作用的缘故,相应的作品被视为“迷宫”,相应的创作被视为“地志写作”[23],相应的鉴赏构成了“探索之旅”。例如,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机械组(媒体实验室的前身之一)所出品的超媒体系统《白杨电影图》(Aspen)集成了科罗拉多州白杨城所有街道的视频数据(每隔3米取一个镜头),以超文本方式加以组织。用户可通过它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模拟旅行。正如美国学者格洛斯·佩克诺·莱齐尔(Loss Pequeño Glazier)所指出的,链接给文本带来一种发现的谜,这种谜是步入一种以前未被发现的文化的土壤的人类学家所经历过的。一旦这样一种脚步被选中,它不再是链接,却是已经被旅行所叙述的一部分。链接失去其潜能,但在这样做时打开了其他链接的可能性。[24]2002年9月13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映射变迁”的互联网艺术展,著名艺术理论家克里斯蒂安娜·保罗(Christiane Paul)为之撰写了导言《映射变迁:搜索地形学》(“Mapping Transitions: The Topography of Searches”)。她指出,“在通信网络中航行的过程与在物理领土上旅行有本质不同:随机性作为一种悖论性组织原则起作用,我们的旅程可以被记录,所经过的领土却是一点都不稳定的”[25]。上述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基于超链接的旅行的特殊性。艺术家族共同体不仅具备日益紧密的联系,而且拥有不断强化的能产性。后者表现为通过“探索之旅”产生各种边缘性的新类型,如摄影小说动画诗、GPS绘画、虚拟现实电影等。作为属物化旅行,艺术的“探索之旅”可以和各种属人化旅行交互为用,相得益彰,条件之一是将探索的目标定位于人,例如,致力于解开生命之谜、人性之谜、社会之谜等。

艺术的扩张之旅、诠释之旅和探索之旅是相互联系的。在产品层面上,扩张之旅扩展了艺术的外延,诠释之旅丰富了艺术的内涵,探索之旅强化了艺术的联系。艺术正是通过这三种旅行建构起产品共同体,并且使之成为评价新产品是否有资格跻身其同类的依据。那些与既有艺术产品共同体之成员有几分相似的新产品(与绘画有几分相似的摄影,与摄影有几分相似的电影,与电影有几分相似的电视剧,与电视剧有几分相似的网络剧,等等),或者经常与既有艺术产品共同体之成员为伴(一起出现在画廊、展会或艺术馆,或者相互链接)的新产品(各类包含奇思妙想的装置),或者虽然与既有艺术产品共同体之成员截然相反,但依据辩证法的原则可予统一的新产品(“反艺术”“反反艺术”[26]),都可能依据联想的相似律、邻近律和对比律被吸收到艺术产品共同体中来。这种从非艺术到艺术的运动构成了艺术产品共同体不断壮大的跨界之旅。相反的趋势同样存在,其要旨是艺术产品共同体在一定条件下淘汰那些被认为不合标准、丧失价值的成员。这种从艺术到非艺术的运动构成了艺术产品共同体不断更新的跨界之旅。(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