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也是人民生活的镜子。从风俗的变异中可以探寻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利人民的心灵生活。慈城的特殊地现环境和风土人情,使它在风俗习惯中含有许多令人深思的特点。今试举数例,以示其异。
其一是语音的特殊。慈城的语言属于宁波方言,但又与宁波方言有较大区别,慈城语音较宁波语言发音有相当多的部分接近普通话。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这是慈城特,定的人文传统所致。慈城历来崇文之风极盛,科举以来有进士534人,举人1200多人。这些进士、举人多在外地做官,几十年浪迹全国各省,当年老携家眷回乡时,乡音中已有很大部分的北方语言。慈城官宦众多,特别明清时期出外做官和经商的几乎家家都有,这些官宦贾商之间的交流自然南腔北调.而般居民对这些高官巨商自抱艳羡之情,模仿他们的语言发音,久而久之,慈城的语言中别有一种味道,使之与周围方言迥然有别。这一现象犹如杭州的语言孤岛,很有特点。如今慈城话在宁波方言中也是卓然独立,迥然有别,以至于一讲慈城话便露出“家底”源流。现存我国最早英文音注课本由于注者冯泽夫是慈城人,所以必须用老慈溪方言(慈城方言)来读方符合原音,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慈城语言的特殊性。
其二是八月十六过中秋。全国的中秋都是八月十五,唯有宁波以八月十六为中秋。而宁波八月卜六过中秋之俗源于慈城。清《秋灯丛话》有风俗独异一节记述了为何改十五为十六的缘由。北宋末年,宋康正赵构率朝臣和部分百姓,南渡钱江,仓皇南逃,恰巧于八月十五这一天逃到宁波府下的慈溪(今慈城)一带躲避。当地百姓不忍心在皇帝逃难的这一天过节,就将中秋节推迟到笫二天,从此便沿袭下来。看到慈城人民如此纯朴,高宗(赵构)皇后的家族(名相向敏中之后)便在五马桥南定居,许多皇亲国戚也纷纷落籍慈溪。高宗时的太子太师名相史浩更以其丞相之力,将此俗在宁波各县推广,以纪念百姓的忠义,激励皇帝的雪耻之志。后人不知其故,误传史浩回乡误程所致,区有史浩因其母寿诞而改期之说。其实要改变风俗何其难战!非借皇帝之力不可,史浩不过趁时而行,推行此俗罢了。
其三是关于年桂和乌馒头的习俗。这是两种与慈城有关又寄寓深远的食品。年糕起源于慈城。相传春秋时期,吴国的谋臣伍子胥一心耍灭越国。越国的大夫文种深谋远虑,在冬季粮食有余之时,教百姓将米蒸熟,舂透后做成条状晾干,然后砌入句章城墙之中,告诫百姓非万不得已切勿食用。文种又将句章城的东北边汶溪作为自己的居地。后连年灾荒,越国百姓死亡惨重,独句章(今慈城)城的百姓以城墙中所藏年糕充饥,得以幸免。此后慈城人牢记文大夫的恩德,于正月初一烧年糕汤以纪念文大夫,并寓年年高的含义。慈城年糕也以年糕中的精品享誉浙江,流传海外,成为海外宁波人寄情故乡的珍贵礼物。慈城也以无可争辩的历史而成为年糕的原产地。
巍巍三板桥,清清慈江水,悠悠小渔舟(摄于1950年)
老慈城的花轿、瓦爿墙(外国旅行家摄于1875年)
端午节吃乌馒头的习俗则与堕民有关。慈城城东有一个堕民村称东门外天门下村。所住者皆属堕民。相传元末明初,慈城人民揭竿而起,于端午之日将压迫者元军官吏将士战败,战败者乞求活命,愿以世代做贱业、为贱民而生。于是这些降臣败兵以及后裔都成了明官府钦定的贱民——堕民。慈城人为了警诚自己,在明洪武年间,每当端午节时,模仿当初起事时所摇门铃的托盖,做成乌馒头,外实内松,以寓当时统治者外强中下之状,以此警戒自己必须时时警惕,牢记骄奢必败的教训。如今,原先的恩怨已泯,阶层的痕迹已逐渐淡去,但历史的教训却令人深省。而堕民也在世代的挣扎中,以坚韧的意志和智慧创造了独特的堕民文化,成为那一个黑暗时代中一群悲惨人物特殊命运的真实文本,具有感人心魄的力量。
慈城的婚俗也有奇特之处。杭州、宁波的婚礼都是晚上到男方吃饭,然后进洞房,而慈城的婚礼则与众不同,中午前将新娘娶进门举行婚礼,并在中午举行婚宴,称正餐。下午回女方家再吃晚饭,俗叫回门,晚饭后回来,以示先抬进门,然后回娘家,一日之中完成人生的皈依仪式,其礼义更合乎古礼的规范。
在2005年1月第二届慈城年糕市,冯恒大公司制作的重达2300公斤的大年糕,创上海吉尼斯中国水磨年桂之技最。
一街一河的民主路北段(徐国增绘)
2003年12月底,慈城年糕有五大品牌被认定享有原产地保护,获得国家质量监督局、检验检疫总局认定并颁发原产地标记注册证。这五大品牌包括如意、塔牌、慈城、冯恒大和义茂。
慈城年糕生产历史悠久,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宁波传统的名特优产品。
慈城年糕是用优质粳米制成的糕点,洁白如玉,光滑润口,大小一致,煮而不糊,以优质而闻名,产品远销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地。
水磨年糕
据县志记载:慈溪民风淳厚,人民大都慈祥谦和。唐时清雅风流:宋时雍容典雅,尊德乐义;元明时君子知廉耻而畏清议,小人乐桑耕而重犯法;遂成江南文物之乡。又载:贤士辈出,敦尚礼义,耻于浮邪,子孝臣忠,乡党之间霭然和气,重于利人,轻于利己,小辈皆有礼度,谨奉尊长。从清朝到现在,虽因时势变迁,稍有不同,但遗风犹在,习尚还古。(www.xing528.com)
敬神祭祖后,就开始拜岁,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因旧时慈城多豪门大族,所以规矩特别严,拜岁先是同宗族拜尊长,门徒拜高师,后是亲族间拜访,再是朋友间相互拜访。拜尊长-是拜家中家长,二是拜同族长者。家人依次行拜年礼,晚辈先向长辈拜年要压岁钱,然后平辈互拜。长辈要给小孩吃糖果,分钱包,祝他们又增长一岁。大家吃瓜子、花生、福橘、甘蔗,嘻嘻哈哈,其乐融融。随后由长辈带领小孩向亲友邻里拜岁,有些只派晚辈代拜,见面时,彼此满面笑容,双手抱拳,口呼“恭喜发财”、“新年好”,互道新年之喜。即使平时不大走动的亲朋,也借新春之际,相互拜访,联络感情。
正月十五日为“正灯夜”,是元宵正日,也是放灯高潮时期,家家吃汤圆,以示合家团圆和睦。慈城的汤团,常用芝麻或黑洋酥加板油做馅,咬开来流汁,趁热吃要细嚼慢咽,所以说“猪油汤团烫嘴巴,饭后,亲朋好友三五成群,走街穿巷,观灯游玩闹元宵。慈湖边、直街上、下横街都成了灯的海洋,荟萃着各种精美的彩灯。灯会中还伴有猜灯谜、放焰火、奏民乐、玩杂耍等活动,成为人们赏灯闹元宵的活动中心。城外十里八乡农民耍灯队、闹灯队再次进城,放灯进入高潮,街道各色花灯齐放异彩,堂,前挂元宝灯、走马灯,小孩拉兔子灯、老鼠灯。而乡村之间都流行“穿马灯”,迎灯游行,灯队串村走巷,互相喜庆佳节,大的村落还举行舞龙舞狮、踩高跷、搭台唱戏等活动。迎灯游行的目的在于驱瘟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旧时慈城多豪族聚族而居,每个宗族都建有祠堂,族人过世,将牌位放置祠堂供奉,故清明要进行“祠祭”。祭祖经费来源于祠堂田或祖宗田,由族人轮流耕种,轮到者谓之“值年”,由值年者主办祠祭和聚饮。聚饮按规定菜谱设“清明羹饭”,豆腐是必备的菜肴,凡族谱有姓名者均可入席,席间有一盘鹅头颈,必须由族长吃,意为“领头者”。还按人头分碗或分猪肉。有的族里把妇女排除在外,或在有妇女吃的桌上减少酒的壶数(男桌两壶,有妇女的桌上只放一壶)。
慈城人过清明,仪式较为复杂,而心意十分虔诚。各家门窗插柳,妇女发簪柳梢,小孩头戴柳圈,老人脚穿柳皮鞋。各家用糯米和黑树叶汁做“黑饭”,又称“乌米饭”。用糯米做麻糍,上撒松花,以艾青等和入糯米粉揉透,以豆沙为馅,团色青碧,谓之“青团”。然后祭祖扫墓,随带锄头,以甫团、麻糍、乌米饭、牲礼和水果祭坟。锄头削坟上野草杂树,畚箕用来培土。祭墓、封土后,在墓上插柳,或挂纸钱,再用红黑漆把坟碑的字涂涂新。
慈湖北山下基前石坊(摄于1957年)
“端午乌馒重阳粽”,旧时慈城端午与其他地方不同,不吃粽子,也不是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慈城家家户户吃乌馒头、骆驼蹄糕和蜂糕,并用以祭祀先人和馈送亲友。乌饯头为慈城特有食品。据传,元朝末年,慈溪县城乌沈弄口有家远近闻名的馒头店,老板乌杰,本是书香弟子,后弃笔归隐,秘密参加反元活动,组织慈溪民众揭竿而起,于端午之日将压迫者——元军官吏将士战败。战败者乞求活命,愿以世代做贱业、为贱民,这就是慈城东门外天门下堕民的来历。而乌杰在胜利之日,拿出仿造起义时所摇门铃的托盖样子的馒头,分给百姓吃,老百姓吃这种甜丝丝、柔软软,味道交关好的馒头,称乌杰馒头,后来顺口叫“乌馒头”。
寺观和民间百姓在七月卜五晚要举行放焰口,即盂兰盆会,祭无主鬼魂。相传七月间阴司地府官开“鬼门关”,让阴司的鬼魂到民间自由活动,此时所有无人祭祀的孤魂饿鬼到处寻找食物充饥。人们为了免遭野鬼的骚扰,在中元那天举行“祭度”活动,超度孤魂野鬼。故慈城城内居民沿街设祭,用米筛或门板摆设“檐下羹烫饭”,有鱼肉酒及馒头、南瓜、豆腐、毛豆等12碗,居民还要集资请和尚、道士、巫婆诵经念咒,大街商店门口都要悬挂娱蚣旗,路旁焚冥锭、纸衣、纸车柜、纸马等,祭毕,供品给乞丐吃。而附近云湖山区“祭度”与城内有所不同,一般于村口摆设香案,搭孤魂台,在两张拼拢的八仙桌上摆佳肴12碗或16碗,还耍摆三牲(即鸡、鱼、猪)及水果。某些有钱的大村祭祀仪式清道士主持,叫乐队敲打乐器,道土念咒作法,到凌晨给孤魂野鬼施舍食物,即在每碗菜中,夹出一点菜、酒、饭,撒在四周地上,插一炷香,烧一些纸钱、纸马等。
慈城有颇具特色的在市河里放水焰的习俗,主要由从事河江上搞运输的船主、帮工举行。船民们为了祈祷水上平安,为了寻求心灵的安慰,一过七月就忙碌起来,凑集资金,筹划场地,到七月十五那天,请来和尚念盘,搭起供案。下午起组成三艘船,首艘乘坐四十余位念盘,有的口诵咒经,有的手持乐器,吹吹打打,鼓乐喧天。第二艘满我冥衣、锡箔,各种纸钱密嵌在草绳间,船从学前埠头顺潮水穿城摇过东门,直达斋圣堂门口,然后把祭品撒在水面上,以慰水鬼水怪。第三艘放油灯,用草做成无数只草船,草船醮上柴油,点燃火种,浮在水面,随水漂流。坐在船中二十余位船民边划船边放油灯,忙个不停。所过之处,火光冲天,映红整个河面,而河两旁站满看热闹的人。
慈城中秋有请“桌神”游戏。用一只脸盆,里面放一脸盆水,脸盆边上倒扣一张桌面,四桌脚朝天,由四个小孩,每人用一只手指,如左手都左手,如右手都右手,轻轻按定一只桌脚,侧边一个烧香并念唱:“天转转,地转转,转来转去人也转;人转转,心转转,转来转去桌子转;桌子转,辚麟传,转来好运天天天,转来好运年年年。”反复唱几遍,桌子就自动会转动,人也跟随桌子转动,而且桌子越转越快,转动不停,直至令人转得喘不过气来,手想放开也不行。若要其停止,就要烧符。
冬至前夜称“冬至夜”,这一夜一年当中最长。睏睏冬至夜,做做夏至日。千百年来,慈城人认为此夜梦较准,而求官求前程到清道观求梦最准。冬至夜慈城人称之谓“清道观求梦夜”。这夜不但有从慈溪四面八方来求梦的人,而且还有远从京城、苏州、上海、杭州、温州、台州、绍兴、宁波等地赶来的求梦者。成千上万的人带着铺盖行李,涌向清道观,以问来年吉凶,把观内观外挤得水泄不通。他们都想占据有利位置,早早和衣躺下*以祈求做个美梦。冬至早晨大人小孩都相互说梦,排队请道士详梦,长者为小辈“圆梦”。也有人请堕民详梦。做到好梦,满脸春风;做到噩梦,一脸懊恼。当然有些看似噩梦,通过圆梦者花言巧语,自圆其说变成美妙之梦。
其他地方都是五月端午吃粽子,而旧时慈城习俗为九月重阳裹粽子、吃粽子。一般是四方形粽子,也称横包粽。相传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里人方山京中状元后,在重阳这天回乡省亲。县令用方粽(其意方山京中状元)馈赠民众,慈城百姓也用方粽相互馈赠,以示庆贺。慈城方粽系用糯冰制作,掺一点碱水(容易消化,吃起来更具有香味),用大张毛竹壳包成方形,如手掌大小,糯米塞得很结实,要煮一个晚上才煮透。色深黄,咬一口,满嘶清香。品种有赤豆粽、豇豆粽、肉粽等。
谢年的供桌横摆成“品"字形,供品要“完全“、“完整”,有整鱼、整鸡、整块方肉,鱼必用活鲤鱼,彩头谓“鲤鱼跳龙门”。为防止鱼弹跳落地造成不快,往往事先在鱼嘴里灌点老酒,祭拜拆桌后,大都被主人拿到池塘或河江里放生。鸡耍雄鸡(绝不能用电鸡),氽得生点,样子要挺刮,鸡嘴里叼一根生葱,寓生机勃勃。猪头为公认的利市吉祥物,一条猪尾巴可咬在嘴里,也可盘在后面,以象征全猪。若不用利市头则可用氽熟的方肉替代,这肉定是含二至四根肋骨的前膈心条肉,喻明年日子簇骨头新。还有整盘的盐、血(熟猪血)、豆腐、年糕、金团、水果、酒等。供品上贴有红纸,放在祭桌上。谢年的八仙桌横放(以木纹为准),门不开,只开窗,因神从天上来,酒盏筷子摆16付(祭祖,桌直放,开门,好让祖宗进来),酒盏放12只,闰月放13只。祭拜时蜡烛高烧,香烟浓郁,一片热烈欢庆的气氛,这时,若天空洋洋洒洒飘下雪花来,真正是欢欢喜喜的瑞年来到了。
谢年的神祇挂在高背椅上,用两把香夹住椅背。椅子搁在“稻斗”上,比桌面高出一截,神祇面向堂里背向青天,跪拜时从屋里向天外拜(与祭祖从外往里拜,方向正好相反)。拜天的人只限于男子,按照长幼顺序,当天要头脸洗干净,衣着清爽,每人跪拜三次(进神、上供、送神各一次),每次三跪九叩头,十分庄重。直至香烛点光,才算谢年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