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历史的物质留存,也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科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但由于朝代的递嬗,兵火的蔓延,最难保存的也是建筑,特别是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浙江的四座历史名城一杭州、绍兴、宁波、衢州城区几乎都找不到明或明以前的占建筑。而慈城由于战火较少,生活安定,明代的官宦之宅连绵不绝,清代公共建筑随处可见,因此至今仍有大量的明清建筑。据初步统计,慈城的古建筑面积达55万平方米。仅慈城镇中清乾隆以前的大型建筑就有100多处。特别是金家井巷和民族路东段,这两条长都不逾半里的街弄中,竟有6处被定为全国和省重点文保单位的大型明代古建筑群。这不仅在浙江,就是在整个中国南方,都是少见的。在这些充满历史信息的古巷中漫步,你只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动;只有寻常巷陌,斜阳草树的感慨;也更有那沉默的砖瓦里曾有过多少荣华富贵、悲欢离合,终究是一抹遥远的淡痕的感叹。于是,这些古建筑集聚的街弄也因此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它已不仅仅是一些古老的建筑,而是过去时代的印象,是已经逝去的时代留影,不时焕发出已经远逝亦不曾消失的光芒。以这些街巷古建筑为代表的慈城古建筑群也因此获得学术界、文物界的重视,相继被选定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和建筑专家非常重视慈城的古建筑,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史》笫四卷介绍了慈城明代建筑的桂花厅、甲第世家、福字门头、刘家祠堂的特色和价值,对这些古建筑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予以高度评价。确实,慈城的古建筑不仅数量众多,而口大都是达官显贵的住宅,所以这些建筑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宝贵实物,而且对研究当时政治、经济和礼制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如金家井弄的布政房原是明代湖广布政使冯叔吉住宅;姚状元宅为明代兵部尚书姚馍和其儿子姚涞的故居;符卿第是明代南京尚宝卿陈鲸的住宅。冯宅、俞宅原为冯氏族产,后因冯元仲慷慨济世变卖家产才一分为二。甲第世家为明翰林院佥事钱照居所。这些官员住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呈现由公共性逐渐过渡到私人性的渐进的层次布局。各个庭院空间,也自成完整的格局,建筑群之间有相互连接的檐廊、转角回廊、院墙与垂花门等,如今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而孔庙、宋善堂、酒税务、钱家祠堂等公共建筑则是中国古代公共建筑的标本,反映了中国古代敬天礼儒、敬祖亲族的观念和伦理关系。
大耐堂老大门(徐国增绘)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除了城西郊外的坦园外,慈城没有大的私家花园,这和苏州、扬州以至南浔、同里、海盐等城镇大不相同。其原因并非是慈城的巨家大族无钱造园,仅冯氏家族在清同治年间已属全国首富,枳财至二千万两白银。这圾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慈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风水理念,整个城镇犹如大型的家园,而城北的慈湖和周围建筑则为城市的后花园,东南山巅的消道观则为城市的娱乐场所,它拥有民众娱乐的戏台和文人聚会的桂花厅。面对这天然的青山绿水构成的怡人景观,任何人造的花园都会相形见拙。因此,慈城的望族除在住宅后建一些小型的花园外,从不营建大型独立的花园,而是捐资修建公共建筑,如慈湖边的亭台楼榭,乃至像宝善堂、管山亭那样的文化类场所,以美化、装扮这座山水相依、城郭相映的美丽城镇,并把这作为他们对地方的贡献和慈善行为。这种行为已成为慈城文化的一个特征,它使整个慈城更像一个精心规划、精巧施工而成的大花园。
太阳殿路应家池(明代)
这些构建精巧、规模宏大又独具风格的古建筑,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后,又避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拆迁风潮而硕果仅存,实在是一件幸事。慈城的古建筑特别是占民居规模之大、类别之多、数量之众在浙江已无出其右者。慈城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古建筑的大观园和江南占建筑的博物馆,这是历史对慈城的厚爱。对于这些祖先的遗产和历史的馈赠,我们唯有一个义务和使命,那就是认识它们的价值,保护它们的形态,发挥它们的作用。
福字门头东厢房天井小池
杨家弄应氏照壁
俞宅一角
贞社小洋房
民居中的雕漏明窗
何家门楼
大湖路上的清水台门
摄于1950年的太平桥(明代)
全国文保单位甲第世家俯视
甲第世家即钱宅之别称,坐落于慈城镇金家井巷内。东与福字门头接邻,西约100米出巷口即民权路,北达尚志路,由于曾遭火灾,现仅存东向部分约1600平方米的建筑。
据《慈溪县志》记载,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嘉靖进士钱照之住宅。
钱照于嘉站七年(1528)中举,-I^一年中进士,后来他的下代又数人登第,因此被称为“甲第世家原台门内曾立有文徵明题的“甲第世家”匾一方(“文革”间被毁)。(www.xing528.com)
该宅坐北坐南,平面布局和建筑特点都具有浙东明代居民建筑的特点,是我市保存较完整的组建筑群。
甲第世家东翼楼
该宅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南京尚宝卿陈鲸故居,坐落在慈城民权路29号。
该宅分前后二进,两厢房。大门、二门朝东,大门前后有轩,倒抱鼓石,南院墙是照壁。前面天井隔壁墙分三段空间该建筑砖石雕刻丰富,大门有倒抱鼓石,全为博古,门楹刻双龙抢珠、凤凰戏珠等。二门亦是这样,前厅封檐墙上砖石雕刻题材为人物,有骑马、亭阁等。
后接封檐墙也刻有马、鹤、鹿、狮、象和松等。各窗门之荷叶墩也雕刻精细。
此宅建筑时代是明建清修,有保留价值,常有国内外对古建筑有研究的学者来参观拍照。1994年,美国加州大学中国学教授威尔、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卢田孝昭到符卿第参观摄像,给予极高评价。
布政房是慈城众多官宦宅第之一(建于明万历年间),地处慈城中部偏东的一条占建筑群街——金家井巷路北首,东至太湖路,西连甲笫世家,北近尚志路,南临金家井巷,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包括积高堂、福字门头)俗称老布政房。
后来,冯叔吉又在小东门内购入地基,建起新布政房,占地面枳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比老布政房大,约6400平方米(包括冯宅,俞宅),俗称新布政房。为了行走方便,不用绕走,在新老布政房之间于太湖路河上架起一条过街梁,石梁上有楼,以通往来,雨天不会湿衣。
现布政房、福字门头、冯宅三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宅为宁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布政房廊内石板
在慈城你随处能看到高耸的马头墙,连甍的屋宇,而同时映入眼帘的还有一堵堵苍老又奇特的碎砖瓦砌起的墙。在井弄、河头弄,在朝北门头郑家还有报德庵那边的后弄,都能见到它们逶迤的身影。这些老墙不仅做围堵,正屋的后墙山墙都有很好的保存。有位资深的文保专家称这种充满特色乂无任何史料记载的建筑产品全国稀见,是慈城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瓦爿墙
晚清时,中国盛世不再,政局动荡,外夷入侵,兵火连绵。慈城这个穿城三里的小小城池竟留下了几十处面积达数百亩的火烧滩。已在外邑安居营生的慈城官宦商贾多已家道中落,再也无力花真金白银重塑昔日的辉煌而广造大屋。随着时间的流逝,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低矮的平屋、厢房、偏间。慈城的一些能工巧匠在艰难时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就地取材,硬是从火烧场的断壁残垣中创造了中国营造史上独一无二的清水瓦月墙。百多年后就在它快被人们所遗忘,在不断的拆迁浪潮中消声灭迹时,它的价值被发掘出来。几幅泛黄的照片诉说着古城闾巷的深邃与厚重、沧桑与悲怆。瓦月墙,它同粉墙黛瓦、庭院深深的官宦宅第相得益彰,展示着一种类似于西风、瘦马,枯树、昏鸦般的残缺美。
2006年9月8日,中国国家馆将首次亮相城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这体现了中国建筑界要在国际建坛展示自我形象的强烈意愿,标志着中国当代建筑进入国际建筑最重要的展示空间,和国际建筑界进行直接的前沿性交流。中国馆以建筑与艺术的当代对话形式参展,这对中国建筑艺术进入国际学术平台,以自主的形式发出这个国家蓬勃建设发展的声音,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瓦园》的方案将在威尼斯的一个面海水、背城墙的庭院——处女花园的场地上,建一处800平方米的侧斜瓦顶,从0米上升到3. 6米,沿对角线转折。在这大片瓦顶上,一条曲折竹桥使人登临其上,远眺并回望威尼斯城景。这片瓦园以浙江地域的竹扎结构为支撑,上覆6万片取自旧城拆迁回收的旧青瓦,体现了中国本上建造艺术与当代可持续建筑概念的结合。
在本届双年展上,中国馆不仅建造一个“瓦园”,也以漪本图册的形式介绍“瓦园”的思考背景。在关于瓦园的对话背后,是建筑师王澍与艺术家许江持续五年的对话与合作。他们共同在宁波美术馆的改造重建,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独特的思考与主张。如何促使有历史的场所进入城市的当代建设,如何在一个瓦解的郊区城镇重建有根源的场所,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冰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以一种书院式的境域重塑今日大学的校园精神,如何坚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在朴素的造化之链中体会中国本土的营造方式,如何为中国的城市建造走出一条重建文化根源的返乡之路,他们之间这种思想与心灵的交流呈现在象山校园,呈现为一种以内心山水诗意相沟通,从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域气氛.在这种自然山水和人居诗意地融合之中,建筑师王澍围绕浙江宁波一座名为慈城的江南古城持续了五年的研究,王澍主持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在那里指导完成了2万余平方米的文保古建。与现代建造技术结合,以新的小型建筑实践传统工艺的革新,实践最小限度形响自然的建造方式,实践种可能打破城乡建筑分离对立的建筑范式和营造体系。这种小型实险在宁波美术馆和象山校园15万平方米的新建筑建造中证明了它作为一种基本范式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而在小型实验与大规模建造间的反复印证已呈现为与躁动近利相反的工作方式。《瓦园》的营造,既是两位艺术家的内心山水诗意的新一次契合,又是这种循环实验发展着的一个以小见大的环节。
威尼斯处女花园的地下60厘米隐存着一座占迹的基础,瓦园将以一种小心的建造方式轻放在那里,将用回收的中国江南旧瓦,铺展而成一片巨大瓦面。瓦面的一半平铺,一半沿对角线起坡。沿竹桥登临其上,既似行走屋顶,又似面对一片蕴含水烟岚色的园林既是一种超越城市之上的行走,又是一种关于诗意的栖居的深思。这种超越与深思相交叠,既在脚下,又在心中。那眼望和心望中的瓦园正是艺术家许江在组画《黑瓦?白瓦》中所呈现的。30幅画面组成的《黑瓦?白瓦》以多角度的俯瞰,“面面观”的片断组合,在瓦园一隅的竹廊之中与瓦园相对,氤氲化合而成为人的视觉与建筑的鲜明对话空间。虚与实,隐与显,流与留,行走与沉思,超越与栖居,在这里形成了相互交织的提示和感受。当观者走上瓦园栈桥,因桥的嘎然而止蓦然回望之时,或许会在心灵深处升起城市对文化根源的乡愁,这种乡愁将掠过大地,超越城市和国界。
瓦园在城尼斯现场建造拟于8月10日进场准备,8月15日开始,由王澍建筑师在现场主持建造,尸9月5日完成建造。9月6、7、8日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内部观摩及新闻媒体参观期,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将于9月8日隆重开幕。9月9日,第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正式开展,展期为3个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