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孝”是进入家庭生活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累积的一条光芒万丈的人性准则。当世界经济发展导致代沟的加剧和人口的老化时,“孝”的内涵和价值也面临重:新诠释和利用。在以儒家文化为伦理基础的东南亚国家对孝文化的重新关注中,在浪迹天涯、创业海外的游子回乡祭祖寻根中,在无数个平凡家庭的天伦之乐中,都可以感到孝文化在建设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和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也印证了鲁迅先生的名言“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之丰富含义。
在全国2000多个县级城市中,与慈、孝最有关系的县市有两个,一个是慈城所在地的慈溪,一个是湖北省的孝感市。孝感以拥有董黯、董永和黄香等孝子而名扬全国。他们声称孝感之名最初因董孝子诜黯而名为孝昌。言东汉句章(即慈城)人董黯诏拜郎中不就,后迁居此间,死后葬邑北30里处,以此证明孝感孝文化的历史之久。其实此言大谬。
董孝子董黯是生于慈溪、长于慈溪、死于慈溪。
一个是慈城所在地的慈溪,一个是湖北省的孝感市。孝感以拥有感黯、董永和黄香等孝子而名扬全国。他们声称孝感之名最初因董孝子诜黯而名为孝昌。言东汉句章(即慈城)人董黯诏拜郎中不就,后迁居此间,死后葬邑北30里处,以此证明孝感孝文化的历史之久。其实此言大谬。
清乾窿钱氏两代节孝坊(摄于1865年,方霖收藏)
于并葬于慈溪的乡贤,如今其居、其庙、其墓都有迹可寻,有文献可考。据史载,董黯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家住句章县的谈妙涧旁,与母相依为命。后母病,思饮故乡大隐之水,董黯就每天来回行30余里路去大隐挑水。母病愈后有水自溪边涌出,其味清冽如大隐溪,董黯就在涌泉处挖了一口井,后来此井被称为董孝子井。宋状元方山京专有诗咏之:“古井千年尚著名,只缘慈孝不胜情。碧烟自好浓霜白,何必溪流擅独清?”这位孝子对慈城的影响是极深远的。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建县时,便因他的事迹将县名定为慈溪。南宋年间,大儒杨简又将城北的阚湖改名为慈湖。此后,慈城的许多地名都与慈有关,慈水、慈城、慈江、慈镇……使人闻名而知慈孝之义。
名副其实,作为慈孝之城的慈城有着丰厚的慈孝文化资源。自建县以来,被历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女)就有30多名。其中以唐代的张无择、宋代的孙之翰最为出名。唐代张无择立官为民、廉洁奉公,后因父死弃官奔丧,在父墓旁结庐而居,读书养性,有泉从庐旁涌出,有灵芝生长溪边,人称孝感天地。宋代孙之翰侍母至孝,母病,日夜侍奉以至昏厥。
明代陈氏坊
宁波知府赵伯圭大为感动,问他为何如此,他只言心中唯有母亲,只想救活母亲。赵知府为他的纯孝至情而感动万分。正是这样的孝行使慈孝之风长吹慈城,人们尊称董黯、张无择、孙之翰为“三孝子”,建起了“三孝子祠”,慈城也因此名为“三孝乡”、“三孝镇”和“孝中镇如今,三民路上,仍有孝子庙,只是门庭已换,1日迹依稀了。但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孝的艰难和美丽,感受其惊天地、泣鬼神的真情魅力。自“三孝子”以来,慈孝之风如风行水上,溶入慈城的地方传统之中。宋元以后,孝子孝女屡见不鲜,他们的行为虽不尽相同,但真情却同出本心,可谓--片孝心感天动地,一生孝行催人泪下。因此,慈孝的精神就衍生为慈城的传统中最具人性的内核,成为慈城文化中闪耀着特殊光彩的明珠。历代忐书也以此突出慈孝文化对慈城人,特别是慈城人才的教化作用:“盖立教以孝云。嗣后张无择、孙之翰继之,称三孝,乡民益教俗而尚行。”慈孝文化使慈城充满了温馨的生活气息和融洽的人际关系,成为充满东方伦理之光的历史名镇。
清雍正节孝坊(摄于1957年)
清乾隆节孝坊(摄于1957年)
三民路张孝子词大门
尚志路明代贞节坊(www.xing528.com)
冯公制,字公初,少善文。天圣(1023-1032)中,举进士不第。急于养亲,绝仕进意。家裕好施与。康定(1040~1041)间,里大饥,民至相啖食。家有谷数千斛,悉贷之,赖而全者[逾]百家.舍之东有古陂,县长牟经俾乡先生王致、杨适耕之。民数夺其潴水。制谕民穿古渠,引潮以溉,无复夺水之扰。二先生割田为寿,制却之。居常聚族子弟诲之。使学务中规矩。未儿,弟准,子硕,侄景相继第进士,跻显官。乡人荣之。(摘自明成化《宁波府志》)
清乾隆冯节孝坊(摄于1957年)
慈城最美丽动人的传说要算董孝子井了,此井的来历在老慈溪境内妇孺皆知。董孝子本名董黯,是西汉名儒董仲舒的六世孙,自从他的祖父董洵由北方迁来后,世居慈城小东门。董黯的母亲是大隐人。他父亲早亡,母亲晚年双目失明,非常想喝大隐的溪水。于是,董黯每天起早摸黑去十多里外大隐背水。日子久了,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邻,大家想办法在他住的屋旁边挖了一口井。相传此井与大隐溪水相通,味道也一样清甜。后来董黯的孝行还受到东汉和帝的嘉奖,他被奉为浙江境内有史以来的笫一个著名孝子(宁波南站祖关山董孝子庙就是纪念他的)。此井历代都受到保护,井边原有一块“汉董黯孝子之井”的石碑,据传为南宋皇帝的御书。可惜毁于“文革”之时。
慈湖董孝子溪
慈邑旧有董、张、孙三孝子祠,故称“三孝乡”云。
汉·孝子董黯(见前“董孝子井”)。
唐·孝子张无择,字君选。永隆初(680-681),由进士历迁华阴令。属罗织狱起,无择每以恤民为己任,木尝私附朋党,民赖以宁。际寻刺和州,丁父袁州司马叙忧,奉丧归里,葬于邑之虎胛山。负土结庐,三年不栉,七日绝浆,感醴泉芝草之瑞。服孝,辞禄,庐墓。以寿终。宋嘉定十四年(1221),邑令赵崇遂附祀于董孝子庙。
宋·孝子孙之翰,字文举,少志学,天性孝友.母病剧,割体取用[肉]为粥以进。越夕,母如醉自醒,乃底以宁。里人以其事上于郡守赵伯圭,将闻于朝。之翰曰:“本心救母,他无所觊为止之。卒,葬五磊山.成淳(1265〜1274)间,令金昌年立位于董孝子庙右祀之。
清道光慈溪县节孝祠
清乾隆钱孝子坊(摄于1957年)
钱秉虔,原名秉乾,字汉宗,号诚庵,为避乾隆讳,奉部文改乾为虔。监生。清雍正三年(1725),年仅14岁的乘乾徒步去东北寻找父亲。后来在辽东相遇,不幸父亲病重,秉虔千方百计为父治病,但百药终不能治。古人相信割股和药可以疗亲。正在秉虔祷告上苍,准备割股之时,有一位老者叩门说“你是孝子,不要毁了身体”,并便给了一粒药丸,父亲服了之后,病就大愈了。秉虔像他父亲一样是个乐善好施的人。秉虔死时,上门哭吊者三百余人。后来他的儿子继尹修表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廷,高宗(乾隆)勅赐孝子称号,并入祀邑忠孝祠,由县拨款建造孝子公祠和牌坊于南门,这就是后人们所说的小祠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