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举考试是一个有着深远影响的人才选拔制度,它以统·的标准、严格的考试、公正的原则成为人才选拔制度中最有效、最合理的制度,为此行历史学家将科举制度尊称为重国的第八大发明。在这个制度下,走出了卜万进士,百万举人,他们成为中国占代的人才主体。在漫氏的封建社会中,慈城曾是文风不显的海边小邑,唐五代中慈城仅有4名进士。自宋以后,一向沉寂的慈城异军突起成为科举名城。
从后代的3人中进士一跃为宋代进士162人。至明代,慈溪与鄞县、余姚构成科举的“金三县”,在全省3458名进上中占1902人,竟占四分之·。在全国仅有的9个超过200名进士的县中,唯有这三个县紧密相连,浑为一体,囊括浙江科举强县的前3名。竟占全国科举名县总数的三分之一。其进士人数之众,鼎甲名位之高,实为中国千年科举史上空前绝后的壮观。
晚清捷报
其中的一例是明正德九年(1514)的殿试中,慈溪同科登第9人,占全省进士的六分之一。县人为之建九凤联飞坊以志纪念。明代箸名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赞道:“江南山川盘郁,其融结偏远处则科第为多,如浙之余姚、慈溪……每甲于他郡邑。”正是这种人才极盛的壮观,赢得当时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倾慕,明代时即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之说,这既是对绍兴府余姚县人才的称颂,也是对同是姚江流域的宁波府慈溪、鄞县人才的肯定,而慈城则是这个时代科举金三县的枢纽和关联点,是一个支起姚江人才金带的支点。应该指出的是,当时慈溪县上地狭小,人口不足八万,县城人口不足万人。与鄞县、余姚两县相比,工地、人口约是他们的一半,是典型的小县,但却是教疗强县,科举名县。唐宋以来,慈城以534名进士,5名状元,1名榜眼,3名探花,3名会元(省元)及1200多名举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科举名城。慈城的几名状元是宋代的姚颖、方山京和明代的姚洙、杨守勤以及宋代武状元胡应时,榜眼是清代的杨九腕,探花是明代的王应选、袁炜和清代的姜宸英。会元(省元)是袁炜、杨守勤和姚正子。其中万历三十二年(1604)的状元杨守勤连中经元、会元、状元而被称为杨三元.这位杨三元的赶考经历堪称悲壮,在赶考途中,因缺少盘缠向同窗山阳县令求助,结果遭到“查名”羞辱。为此,当他高中三元,同窗以礼相贺时,他断然退回礼物,井附上一诗。
明袁炜像
明代东门外父子进士坊(摄于1957年)
姜宸英像
“行李萧萧上长安,此际谁怜范叔寒寄语山阳贤县令,查名须向榜头看。"既平和又不乏幽默,堪称慈城文人的典型行为。在明代近三百年的科举史上,除了黄观、商辂连中三元外,笫三人便是杨守勤了。万历皇帝为此下旨建坊以资褒奖。为纪念这一科举盛事,慈溪人奉旨特在县衙前建三元坊以示表彰。而在慈城的鼎甲中最仃个性、最富传奇色彩的是姜宸英。他是一个中国千年科举史上绕不过的人物,儿乎所有重要的有关中国科举的著作都会提到他。因为他的一生与科举结缘实在太深,遭遇实在蹉跎。他的一生映照着中国科举制度特有的荣光和弊端,因而也成为人们解析科举制度不可多得的典型人物。直到今天,他仍是人们解剖科举人物的样本。姜宸英,字西溟,号湛园,为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其名早就声震大江南北。与秀水朱彝尊、无锡严绳孙齐名,称“江南三布衣”。康熙皇帝早闻其名,对他非常欣赏,称之为“当今古文作者他的书法为“康熙四家”之一,史学名作《明史·刑法志》充分体现其史识、史学和史才。他在文网森严的康熙时代,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著作《奇零草》作序并刊刻发行。这篇充满爱国激情和人间正气的序文堪与史学大家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媲美。两者可谓是歌颂抗清英雄事迹的“双璧他的风流倜傥使他成为人们争相交结的名士。因而当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主考官皆欲将这位名满朝野的名士延之门下,但他却以不拘常规,藐视考官而名落孙山与博学鸿词科考试失之交臂后,他困顿科场30年,直到70岁时才跻身殿试三甲,被康熙皇帝钦定为探花。两年后,在72岁当顺犬乡试副主考时,这位以“孝”闻名的名士竟以“不孝”之罪被落第士子讥评,最终受科场案牵连,含愤自杀于狱中,使当时朝野上下为之痛惜。他临终前作挽联自嘲:“这回算吃亏受苦,乃因入了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只说限期易满,竟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此去却喜地欢天,必须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可称眼界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无以加之。”上联自嘲,下联想象,在诙谐的词语中饱含对此道不公和良莠不分的舆论的愤懑。姜宸英的愤世骇俗之行可谓是慈城文人的刚烈无畏的典型行为,与杨守勤的平和冲淡貌似对立,实为统一,构成了慈城文人特殊的性格和魅力。慈城的文风之盛至今未衰。在中国科学的金字塔一两院院士中,就有冯定、谈家桢、朱祖祥、李庆逵、颜鸣皋、余松烈、魏正耀、魏敦烈等8位院士,并有蜚声大江南北的京剧大师周信芳和民国才子陈布雷以及文学大家徐讦、冯君木、冯骥才,方志学家陈屺怀,书法家梅调鼎、钱罕等人文奇才。
姜宸英书法
董大守房
慈溪县校士馆大门
宋状元方山京故居
在慈城,有“冯半城”之说。慈城(慈溪)冯家自汉至今千余年间,几十代诗书传家,人才辈出,到清朝乾隆年间,冯家口出了56个进士,这还不包括武进士。同时,冯家财丁两旺,冯氏后裔从政、治学、经商传家,使慈城(慈溪)成了这个姓氏影响最大的聚居地。
冯氏宗祠内乡试题名匾
明乡贤冯元仲像
姚颖(1150 —1183),字洪卿,是宋代著名的神童,宋淳熙五年(1178)状元。
方山京(1215 — 1265),字子高,号砚庵,宋景定三年(1262)状元。
姚涞,字维东,号明山。尚书姚谟之子,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状元。(www.xing528.com)
杨守勤(1566—1630),字克之,号昆阜,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4)状元。
胡应时,宋庆元五年(1199)武状元,宋《宝庆四明志》载有“武举状元胡应时,以绝伦升第一名”之句。
明状元姚涞故居
杨陈父子翰林第
宋武状元胡应时旧居一角
何育杰(1882 — 1939),字吟苡,1907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并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首任系主任,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首批拓荒者之一,为我国近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近数年来国内之物理学研究》一文中,称颂何育杰是我国最早而最好的物理大师。
1939年1月19日,何育杰教授在重庆病逝。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表彰他在开辟中国物理学、培养人才方面的重大贡献,中国科学社于1940年设立“何育杰教授物理学纪念奖金”,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为物理学设立的奖金。
何育杰先生
何育杰故居外墙
何育杰故居天井
慈溪九老图(20世纪30年代摄于浮碧山上)
书法家凌近仁(后排左)与恩师胡炳藻(前坐者)20世纪30年代
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坦园
慈溪在唐代有进士3名,五代十国有进士1名。宋庆历八年(1048),在县治所在地(慈城)设立了夫子儒学,这是慈溪官方教育的开端。同时慈溪私人讲学的书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书院林立,讲学风气盛行,学风浓厚,形成影响极大、特点突出的教育组织,涌现出一大批科举人物。宋代慈溪进士达162名,武举7名。著名的有舒亶、姚孳、杨简、姚颖、桂万荣、黄震、方山京。元代尽管当时的民族歧视相当严重,慈城也出了2名进士,乡举5名。最为突出的有桂彦良等。明、清时古城人才又步入一个兴盛时期,共出了进士366名,武进士20名,举人951名,武举人69名。著名人物有姚涞、杨守勤、刘安、刘世龙、冯元飙、陈敬宗、赵文华、袁枚、姜宸英等。这些人都是古城历代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他们都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的进程产生.过独特的影响。众多品位而、影响大的名人,为慈城枳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领域。
明进士阮震亨故居
梅调鼎所书戏台匾额
徐氏老中书第门头(徐国增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