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风格的城市布局与环境建设:风流千古说慈城

中国风格的城市布局与环境建设:风流千古说慈城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人进行了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形成了中国风格的城市布局和环境建设。县城则一般为城方三里,慈城古城正是合乎这一“礼”序等级的。慈城古城的布局上,大至整个古城区,小至每户院落,无不追求“人、天地、建筑”之间的和谐,亦即受“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

中国风格的城市布局与环境建设:风流千古说慈城

天、地、人的协调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整体意识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及其派生的营造环境学说,是数千年的实践所积累的文化成果,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人进行了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城市规划建设,形成了中国风格的城市布局和环境建设。而慈城则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所专家编著、于1984年出版的《浙江民居》,把慈城的城镇布局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予以介绍,就充分说明了慈城城市布局在全国县城布局中的典型意义。

慈溪的笫任县令房琯不愧为一个杰出的规划家。他踏遍句章旧地,寻我心中的圣地。当他看到这一天造地设的胜境时,便决定在此地兴建县城。房仄规划城池时,首先在城北开挖一湖,以蓄北山之水,并应以北方属水之意,于是中国传统的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在慈城的城建布局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东为青龙,故东山蜿蜒至南,草木葱茂,青翠如黛。西山如虎雄踞一角,石白且坚,是为白虎。南山如雀,振翅欲飞,石赤如火,号为朱雀。北湖似龟,仰吻珠山,蕴华凝碧,湖泥似墨,是为玄武。居中为城,街衢如矢,河道如带,纵三横六,方如棋局,是为中土。且东山的塔山高于西山的大宝山,南边的赭山与城北的慈湖又山水相对,水火相衬。所以慈城之地历来为官宦、文人和风水家所重。慈湖东有大庙,庙前曾有风水祠,即祭祠,一位从江西来的风水先生所造。据传他为了给其父母选择一个好墓地,遍游全国,终无结果,直到慈城,看到形胜之穴,触目皆是。

光绪年间慈溪县城图

钱家弄

1865年英国旅行家所摄慈溪县城隍庙北门(方霖收藏

于是急回故乡,背着父母骨殖而来。但到慈城后,发现所选之地,都已兴建庙寺或房舍,悔恨之余便撞死于新建的大庙墙前。邑人哀其不幸,建祠以祭。此传说便可证明历来风水先生对慈城风水的青眯和推崇了。

慈城自唐建成后逐步形成今日格局,其城垣如矩,遥视如钟,街弄纵横犹如棋盘,堪称中国古代县城的标本。全城以中街为中轴线,以县衙门为制高点,北高南低,符合风水学中的吉向。县衙北倚浮碧山,该山在风水学中称为“珠山”,意为慈城群山如九龙相向,共争一珠。当你站在珠山之麓的清清堂前,越过1100多年前的大唐大中年间兴建的砖砌甬道,沿着中街南望南门时,便会惊异于人类的这一杰作。全城东西两侧的建筑和街弄以中街为轴,相互对称。街弄设置取《易经》八卦“乾三连”、“坤六断”之意,建南北向三条大街和东西向六条横街。东郭、西郭都有酒楼,楼中有戏台,楼前是河道,河上商船云集。除北面是慈湖夕卜,东、南、西三面都围着护城河,城河之水在东南方的巽位上与慈江合并直通姚江。城内有一条主河道叫骢桥河,自东门到西门穿城而过。连接主河道的则是遍布全城的小河。与二纵六横的街巷相对应,河道是三纵四横。这些宽不过一丈、深不逾六尺的小河却是全城的血脉,河道互相连接,北接慈湖,南通慈江。朝夕之间,潮起潮落,东海的波涛沿甬江、姚江、慈江直拍河岸,使慈城之水直通大海而成活水。整个城区形如龟背,意寓一只向北俯伏的“神龟”,正在汲饮慈湖“圣水”。于是人们眼中的慈城便成了一个跃动着生命脉搏的精灵。

宝善堂(摄于1998年)

登上城北的石刺岭,便可见城市布局的对称性和城周景物的对应性。东城和西城各有祭祀有功于慈城的名相庙宇——东庙阚泽庙和西庙房琯庙。东面狮子山与清道山相对,西面大宝山与双顶山呼应。东有一道观倚山而筑,为浙江第一名观;西有彭山塔雄峙峰巅,为慈城人文岛标。半浦渡、抱子山静卧江北,河姆渡、四明山遥列西南。城内三桥(德星桥、骢马桥、通济桥)贯通南北,城外三桥(太平桥、三桥板、央田桥)横卧慈江……一个城镇从建筑布局到城周环境如此均衡对称,既符合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和天人合-的理念,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中和之美,这是极为少见的。因此,她也成了风水意义上的绝版的风景了。(www.xing528.com)

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所1984年编辑的《浙江民居》把慈城作为古代县城规划的范本:慈溪县城位于宁波市和余姚县的中间,距宁波市20公里,三面有山,前离姚江(甬江上游)约1.5公里,有支流引入城内,城南有杭一甬铁路,水陆交通便利。城内道路是棋盘式的,划分成许多矩形街坊。街道一边多开挖约两米宽的小沟渠与支流相连,兼做下水道商业区分在两干道的两旁,形成T形的商业地带,其交叉口正是城南的主要入口。城北湖畔有宗教建筑学校等,形成风景文教区,同时是山区农民入城进口。在南北干道尽端为县衙。孔庙位于中部干道东侧,不受主要交通的影响。西门通至姚江。城门出口附近形成集市。全城街道整齐,有完整的水道系统,建筑布局较严谨,是一个规划性较强的城镇。

慈湖老照片(左上为大庙,右边为慈城城墙)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指出:慈城古城历史悠久,三面环山,作为中国传统县城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仍保留着棋盘式的街巷格局。古城内外文物占迹分布密集,传统民居群落保存完整。它一直以来就是以居住性与文化性为主的生活性古城,体现了朴索的归隐思想与寻求最佳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虽然经历了许多历史上自然与人为的损毁,至今古貌犹存。

雍正《慈溪县志》记载:慈溪县城城墙为高二丈有奇,址广二丈四尺,延袤十里,辟为四门,东日镇海,南日景明,西日望京,北日环山。还另辟小东门、小西门,并穴水门于东门西门之左右,以通潮汐。城门之顶,皆以条石环成圆拱状。城上雉堞二千六百十六,敌楼二十八,警铺二卜七。东西南三面沿绕城墙挖有濠河,唯北门外因地处山势高坡而未有濠。

中国古代城市的等级与规模大小均有国家典章制度的“礼”序标准,不能逾越。县城则一般为城方三里,慈城古城正是合乎这一“礼”序等级的。

慈城古城的布局上,大至整个古城区,小至每户院落,无不追求“人、天地、建筑”之间的和谐,亦即受“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五方四象,突出中心,强化中轴,西南为尊等一系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礼”序与习俗的布局程式

慈城古城棋盘式格局7大街,33小街(巷),99条小弄所构成的街巷格局,街河并行,经纬交织,井井有条,动静分明,主次有别。

门头(摄于195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