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景园林景观构图的基本规律导读

风景园林景观构图的基本规律导读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风景园林景观也是统一与变化的有机体。风景园林构图的统一与变化,常具体表现在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主从与重点、联系与分隔等方面。风景园林景观构图要在对比中求调和,在调和中求对比,使景观既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又突出主题,风格协调。疏密对比在风景园林构图中比比皆是,如群林的林缘变化是由疏到密和由密到疏与疏密相间,给景观增加韵律感。线条是构成景物的基本因素。风景园林中的直与

风景园林景观构图的基本规律导读

(一)统一与变化

任何完美的艺术作品,都有若干不同的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通过一定的规律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各部分的区别和多样,是艺术表现的变化,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是艺术表现的统一。有多样变化,又有整体统一,是所有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基本原则。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风景园林景观也是统一与变化的有机体。风景园林构图的统一与变化,常具体表现在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主从与重点、联系与分隔等方面。

1.对比与调和

对比、调和是艺术构图的一个重要手法,它是运用布局中的某一因素(如体量、色彩等)两种程度不同的差异,取得不同艺术效果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利用人的错觉来互相衬托的表现手法。差异程度显著的表现称为对比,能彼此对照,互相衬托,更加鲜明地突出各自的特点;差异程度较小的表现称为调和,使彼此和谐,互相联系,产生完整的效果。风景园林景观构图要在对比中求调和,在调和中求对比,使景观既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又突出主题,风格协调。对比与调和只存在于同一性质的差异之间,如体量的大小,空间的开敞与封闭,线条的曲直,颜色的冷暖、明暗,材料质感的粗糙与光滑等,而不同性质的差异之间不存在调和与对比,如体量大小与颜色冷暖就不能比较。

调和手法广泛应用于建筑、绘画、装潢的色彩构图中,采取某一色调的冷色或暖色,用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调和气氛。调和手法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构景要素中的地形地貌、水体、园林建筑和园林植物等的风格和色调来实现。尤其是园林植物,尽管各种植物在形态、体量以及色泽上有千差万别,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的共性多于差异性,在绿色这个基调上得到了统一。总之,凡用调和手法取得统一的构图,易达到含蓄与幽雅的美。

美国造园家们认为城市公园里不宜使用对比手法,和谐统一的环境比起对比强烈的景物更为安静。对比在造型艺术构图中是把两个完全对立的事物做比较。凡把两个相反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的关系称为对比关系。通过对比而使对立着的双方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这便达到了构图上的统一与变化。[2]

对比是造型艺术构图中最基本的手法,所有的长宽、高低、大小、形象、方向、光影、明暗、冷暖、虚实、疏密、动静、曲直、刚柔等量感和质感,都是从对比中得来的。对比的手法很多,在空间程序安排上有欲扬先抑、欲高先低、欲大先小、以暗求明、以素求艳等。现就静态构图中的对比分述如下。

(1)形象的对比。风景园林布局中构成风景园林景物的线、面、体和空间常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在布局中只采用一种或类似的形状时易取得协调统一的效果。例如,在圆形的广场中央布置圆形的花坛,因形状一致显得协调。而采用差异显著的形状时易取得对比,可突出变化的效果,如在方形广场中央布置圆形花坛或在建筑庭院布置自然式花台。在园林景物中应用形状的对比与调和常常是多方面的,如建筑广场与植物之间的布置,建筑与广场在平面上多采取调和的手法,而与植物尤其与树木之间多运用对比的手法,以树木的自然曲线与建筑广场的直线对比,来丰富立面景观。不同的植物形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体量的对比。在风景园林布局中常常用若干较小体量的物体来衬托一个较大体量的物体,以突出主体,强调重点。例如,颐和园的佛香阁与周围的廊,廊的规格小,显得佛香阁更高大,更突出。另外,颐和园后山,后湖北面的山比较平,在这个山上建有一个比一般的庙体量小很多的小庙,从万寿山望去庙小而显得山远,山远从而使后山低矮的感觉减弱。

(3)方向的对比。在风景园林的体形、空间和立面的处理中,常常运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对比,以丰富园林景物的形象,如常把山水互相配合在一起,使垂直方向上高耸的山体与横向平阔的水面互相衬托,避免了只有山或只有水的单调;在开阔的水边矗立的挺拔高塔,产生明显的方向对比,体现了空间的深远、开阔。

园林布局中还常利用忽而横向,忽而纵向,忽而深远,忽而开阔的手法,造成方向上的对比,增加空间方向上的变化效果,如孤植树与横向开阔草坪的方向对比。

(4)开闭的对比。在空间处理上,开敞的空间与闭锁空间也可形成对比。在园林绿地中利用空间的收放开合,形成敞景与聚景的对比,开敞空间景物在视平线以下可见。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两者共存于同一园林中,相互对比,彼此烘托,视线忽远忽近,忽放忽收。自闭锁空间窥视开敞空间,可增加空间的对比感、层次感,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颐和园中苏州河的河道由东向西,随万寿山后山山脚曲折蜿蜒,河道时窄时宽,两岸古树参天,空间开合,收放自如,交替向前,通向昆明湖。合者,空间幽静深邃;开者,空间宽敞明朗。在前后空间大小对比中,景观效果由于对比而彼此得到加强。最后到达昆明湖,则更能感受到空间的宏大,宽阔的湖面,浩渺水波,使游赏者的情绪,由最初的沉静转为兴奋,再沉静,再兴奋。这种对比手法在园林空间的处理上是变化无穷的。

(5)疏密的对比。疏密对比在风景园林构图中比比皆是,如群林的林缘变化是由疏到密和由密到疏与疏密相间,给景观增加韵律感。《画论》中提到“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故颐和园中有烟波浩渺的昆明湖,也有林木葱郁、富室建筑密集的万寿山,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

(6)明暗的对比。由于光线的强弱,造成景物、环境的明暗对比,环境的明暗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明,给人以开朗、活泼的感觉;暗,给人以幽静柔和的感觉。在风景园林绿地中,布置明朗的广场空地供游人活动,布置幽暗的疏林、密林供游人散步休息。一般来说,明暗对比强的景物令人有轻快振奋的感觉,明暗对比弱的景物令人有柔和沉郁的感觉。在密林中留块空地,叫林间隙地,是典型的明暗对比,如同较暗的屋中开个天窗。

(7)曲直的对比。线条是构成景物的基本因素。线的基本线形包括直线和曲线,人们从自然界中发现了各种线型并赋予其性格特征,直线表示静,曲线表示动;直线有力度,具稳定感;曲线具有丰满、柔和、优雅、细腻之感。线条是造园的语言,它可以表现起伏的地形线、曲折的道路线、婉转的河岸线、美丽的桥拱线、丰富的林冠线、严整的广场线、挺拔的峭壁线、丰富的屋面线等。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曲线与直线经常会同时对比出现。

风景园林中的直与曲是相对的,曲中寓直,直中寓曲,关键在于灵活应用,曲直自如。比如上海豫园,从仰山堂到黄石假山去的园路,本是一条直路,但故意做成一条曲廊,寓曲于直,经过四折,步移景换,名之曰“渐入佳境”。苏州沧浪亭的复廊、拙政园的水廊、留园的沿墙折廊,扬州何园的楼廊,或随地势高低起伏,或按地形左曲右折,无不曲直“相间得宜”。此外,扬州小盘谷把云墙和游廊曲折地盘旋至9m高的假山之上,山上有廊、有坪、有亭,山下有池、有桥、有洞,上下立体交通,山、水、建筑与直、曲的游览路线连成一体,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组成了丰富变幻的景观。

(8)虚实的对比。园林绿地中的虚实常常是指园林中的实墙与空间,密林与疏林、草地,山与水的对比等。在园林布局中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很重要的。虚给人轻松,实给人厚重,若水面中有个小岛,水体是虚,小岛是实,因而形成了虚实对比,能产生统一中有变化的艺术效果。园林中的围墙,常做成透花墙或铁栅栏,就打破了实墙的沉重闭塞感觉,产生虚实对比效果,隔而不断,求变化于统一,与园林气氛协调。例如,以花篱、景墙分隔空间形成虚实的对比。

由于虚实的对比,使景物坚实而有力度,空凌而又生动。风景园林十分重视空间布置,处理虚的地方以达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的目的。例如,圆明园九州“上下天光”,用水面衬托庭院,扩大空间感,以虚代实;再如,苏州怡园面壁亭的镜借法,用镜子把对面的假山和螺髻亭收入镜内,以实代虚,扩大了境界。此外,还有借用粉墙、树影产生虚实相生的景色。

(9)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包括色相和色度的对比与调和。色相的对比是指相对的两个补色,产生对比效果,如红与绿,黄与紫;色相的调和是指相临近的色,如红与橙,橙与黄等。颜色的深浅叫色度,黑是深,白是浅,深浅变化即黑到白之间的变化。一种色相中色度的变化是调和的效果。风景园林中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是指在色相与色度上,只要差异明显就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差异近似就产生调和效果。利用色彩对比关系可引人注目,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风景园林景观中的色彩对比包括园林植物不同颜色的对比、道路与园林绿地颜色的对比及与周围环境的对比等。

(10)质感的对比。在风景园林布局中,常常可以运用不同材料的质地或纹理来丰富园林景物的形象。材料质地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辅佐作用。不同材料质地给人不同的感觉,如粗面的石材、混凝土、粗木、建筑等给人稳重的感觉;而细致光滑的石材、细木和植物等给人轻松的感觉,如草坪与树木形成了质感的对比。

2.韵律与节奏

韵律与节奏就是指艺术表现中某一因素作有规律的重复,有组织的变化。重复是获得韵律的必要条件,只有简单的重复而缺乏有规律的变化,就令人感到单调、枯燥,而有交替、曲折变化的节奏就显得生动活泼。因此,韵律与节奏是风景园林艺术构图多样统一的重要手法之一。风景园林景观构图中韵律节奏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1)简单韵律。即由同种因素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如等距的行道树,等高等距的长廊,花架的支柱,等高等宽的登山道、爬山墙等。

(2)交替的韵律。即由两种以上因素交替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行道树用一株桃树一株柳树反复交替的栽植、龙爪槐与灌木的反复交替种植、景观灯柱与植物,嵌草铺装或与草地相间的台阶,两种不同花坛的等距交替排列,登山道一段踏步与一段平面交替等。

(3)渐变的韵律。渐变的韵律是指园林布局连续重复的组成部分,在某方面作规则的逐渐增加或减少所产生的韵律,如体积的大小,色彩的浓淡,质感的粗细等。渐变韵律也常在各组成分之间有不同程度或繁简上的变化。园林中在山体的处理上,建筑的体型上,经常应用从下而上越变越小,如塔体型下大上小,间距也下大上小等。

(4)起伏曲折韵律。由一种或几种因素在形象上出现较有规律的起伏曲折变化所产生的韵律。例如,连续布置的山丘、建筑、树木、道路、花境等,可有起伏、曲折变化,并遵循一定的节奏规律,围墙、绿篱也有起伏式的。自然林带的天际线也是一种起伏曲折的韵律。

(5)拟态韵律。既有相同因素又有不同因素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例如,花坛的外形相同,但花坛内种的花草种类、布置形式又各不相同;漏景的窗框一样,漏窗的花饰又各不相同等。

(6)交错韵律。即某一因素作有规律的纵横穿插或交错,其变化是按纵横或多个方向进行的,切忌苗圃式的种植。例如,空间一开一合,一明一暗,景色有时鲜艳,有时素雅,有时热闹,有时幽静,如组织得好都可产生节奏感。常见的例子是园路的铺装,用卵石、片石、水泥、板、砖瓦等组成纵横交错的各种花纹图案,连续交替出现,如设计得宜,能引人入胜。在园林布局中,有时一个景物,往往有多种韵律节奏方式可以运用,在满足功能要求前提下,可采用合理的组合形式,能创作出理想的园林艺术形象。所以说韵律是园林布局中统一与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主从与重点

(1)主与从。在艺术创造中,一般都应该考虑到一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主从关系,并且常常把这种关系加以强调,以取得显著的主宾分明、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园林布局中的主要部分或主体与从属体,一般是由功能使用要求决定的,从平面布局上看,主要部分常成为全园的主要布局中心,次要部分成次要的布局中心,次要布局中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要从属主要布局中心,要能互相联系,互相呼应。

一般缺乏联系的园林各个局部是不存在主从关系的,因而取得主要与从属两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处理主从关系的前提,但是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是主从关系的一个方面,而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更重要的一面。恰当处理二者的差异则可以使主次分明,主体突出。因此在园林布局中,以呼应取得联系和以衬托显出差异,就成为处理主从关系的关键。关于主从关系的处理,大致有下面两种方法。

①组织轴线,安排位置,分清主次。在园林布局中,尤其在规则式园林中,常常运用轴线来安排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形成它们之间一定的主从关系。一般是把主要部分放在主轴线上,从属部分放在轴线两侧和副轴线上,形成主次分明的局势。在自然式园林中,主要部分常放在全园重心位置,或无形的轴线上,而不一定形成明显的轴线。

②运用对比手法,互相衬托,突出主体。在园林布局中,常用的突出主体的对比手法是体量大小、高低。某些园林建筑各部分的体量,由于功能要求关系,往往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在布局上利用这种差异,并加以强调,可以获得主次分明,主体突出的效果。再一种常见的突出主体的对比手法是形象上的对比。在一定条件下,一个高出的体量,一些曲线,一个比较复杂的轮廓突出的色彩和艺术修饰等,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2)重点与一般。重点处理常用于园林景物的主体和主要部分,以使其更加突出。此外,它也可用于一些非主要部分,以加强其表现力,取得丰富变化的效果。因而重点处理也常是园林布局中有意识地从统一中求变化的手段。

一般选择重点处理的部分和方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重点处理来突出表现园林功能和艺术内容的重要部分,使形式更有力地表达内容。例如,园林的主要出入口、重要的道路和广场、主要的园林建筑等常做重点处理,使园林各部分的主次关系直观明了,起到引导人流和视线方向的作用。

②以重点处理来突出园林布局中的关键部分,如对园林景物体量突出部分,主要道路的交叉转折处和结束部分,视线易于停留的焦点等处(包括道路与水面的转弯曲折处、尽头,岛堤山体的突出部分,游人活动集中的广场与建筑附近)加以重点处理,可使园林艺术表现更加鲜明。

③以重点处理打破单调,加强变化或取得一定的装饰效果,如在大片草地、水面和密林部分,可在边缘或地形曲折起伏处做重点处理,或设建筑或配植树丛,在形式上要有对比和较多的艺术修饰,以打破单调枯燥感。重点是对一般而言,因此选择重点处理不能过多,以免过于烦琐,反而得不到突出重点的效果。重点处理是园林布局中运用最多的手段,如果运用恰当可以突出主题,丰富变化,不善于运用重点处理,就常常会使得布局单调乏味,而不恰当地过多运用,则不仅不能取得重点表现的效果,反而分散注意力,造成混乱。

4.联系与分隔

风景园林绿地都是由若干功能使用要求不同的空间或者局部组成的,它们之间都存在必要的联系与分隔,一个园林建筑的室内与庭院之间也存在联系与分隔的问题。风景园林布局中的联系与分隔是组织不同材料、局部、体形、空间,使它们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的手段,也是园林布局中取得统一与变化的手段之一。

风景园林布局的联系与分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园林景物的体形和空间组合的联系与分隔。园林景物的体形和空间组合的联系与分隔,主要决定于功能使用的要求,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园林艺术布局的要求,为了取得联系的效果,常在有关的园林景物与空间之间安排一定的轴线和对应的关系,形成互为对景,利用园林中的植物、土丘、道路、台阶、挡土墙、水面、栏杆、桥、花架、廊、建筑门、窗等作为联系与分隔的构件。

园林建筑室内外之间的联系与分隔,要根据不同功能要求而定。大部分要求既分隔又有联系,常运用门、窗、空廊、花篱、花架、水、山石等建筑处理把建筑引入庭院,有时也把室外绿地有意识地引入室内,丰富室内景观。

(2)立面景观上的联系与分隔。立面景观的联系与分隔,也是为了达到立面景观完整的目的。有些园林景物由于使用功能要求不同,形成性格完全不同的部分,容易造成不完整的效果,如在自然的山形下面建造建筑,若不考虑两者之间立面景观上的联系与分隔,往往显得很生硬。有时为了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可以强调分隔或强调联系。

分隔就是因功能或者艺术要求将整体划分成若干局部,联系却是因功能或艺术要求将若干局部组成一个整体。联系与分隔是求得完美统一的整体风景园林布局的重要手段之一。

上述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主从与重点、联系与分隔都是园林布局中统一与变化的手段,也是统一与变化在园林布局中各方面的表现。在这些手段中,调和、主从、联系常作为变化中求统一的手段,而对比、重点、分隔则更多地作为统一中求变化的手段。这些统一与变化的各种手段,在园林布局中,常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必须综合地运用,而不是孤立地运用上述手段,才能取得统一而又变化的效果。

风景园林布局的统一还应具备这样一些条件,即要有风景园林布局各部分处理手法的一致性,如一个园子建筑材料处理上,有些山附近产石,把石砌成虎皮石,用在驳岸、挡土墙、踏步等方面,但样子可以千变万化;园林各部分表现性格的一致性,如用植物材料表现性格的一致性,墓园在国外常用下垂的(如垂柳、垂枝桦、垂枝雪松等)、攀缘的植物体现哀悼、肃穆的性格,我国的寺庙、纪念性园林常用松柏体现园子的性质,如长沙烈士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的龙柏、天坛的桧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油松;园林风格的一致性,如鉴于我国园林的民族风格,在园林布置时就应注意,中国古典园林中就不适宜建小洋楼,使用植物材料也不适宜种一些国外产的整形式树木。如果缺乏这些方面的一致性,仍达不到统一的效果。

(二)均衡与稳定

由于园林景物是由一定的体量和不同材料组成的实体,因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重量感,探讨均衡与稳定的原则,是为了获得园林布局的完整和安定感,这里所说的稳定,是就园林布局的整体上下轻重的关系而言。而均衡是指园林布局中的部分与部分的相对关系,如左与右、前与后的轻重关系等。

1.均衡

自然界静止的物体要遵循力学原则,以平衡的状态存在,不平衡的物体或造景使人产生不稳定和运动的感觉。在园林布局中要求园林景物的体量关系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平衡安定的概念,因此除少数动势造景(如悬崖、峭壁、倾斜古树等)外,一般艺术构图力求均衡。均衡可分为对称均衡与非对称均衡。(www.xing528.com)

(1)对称均衡。对称布局有明确的轴线,在轴线左右完全对称,对称的布局往往是均衡的。对称均衡布置常给人庄重严整的感觉,规则式的园林绿地中采用较多,如纪念性园林、公共建筑的前庭绿化等,有时在某些园林局部也有所运用。

对称均衡小至行道树的两侧对称及花坛、雕塑水池的对称布置,大至整个园林绿地建筑、道路的对称布局,但对称均衡布置时,景物常常过于呆板而不亲切,若没有对称功能和工程条件的,如硬凑对称,往往妨碍功能要求并增加投资,故应避免单纯追求所谓“宏伟气魄”的平立面图案的对称处理。

(2)非对称均衡。在园林绿地的布局中,由于受功能、组成部分、地形等复杂条件制约,往往很难也没有必要做到绝对对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常采用非对称均衡的布局。

非对称均衡的布置要综合衡量园林绿地构成要素的虚实、色彩、质感、疏密、线条、体形、数量等给人产生的体量感觉,切忌单纯考虑平面的构图。非对称均衡的布置小至树丛、散置山石、自然水池,大至整个园林绿地、风景区的布局。它常给人以轻松、自由、活泼变化的感觉。因此广泛应用于一般游憩性的自然式园林绿地中。

2.稳定

自然界的物体,由于受地心引力的作用,为了维持自身的稳定,靠近地面的部分往往大而重,而在上面的部分则小而轻。从这些物理现象中,人们就产生了重心靠下,底面积大可以获得稳定感的概念。园林布局中稳定的概念,是根据园林建筑、山石和园林植物等上下、大小所呈现的轻重感的关系而言。

在园林布局上,往往在体量上采用下面大,向上逐渐缩小的方法来取得稳定坚固感,我国古典园林中的高层建筑,如颐和园的佛香阁、西安的大雁塔等,都是通过建筑体量上由底部较大而向上逐渐递减缩小,使重心尽可能低,以取得结实稳定的感觉。另外,园林建筑和山石处理上也常利用材料、质地所给人的不同的重量感来获得稳定感。例如,园林建筑的基部墙面多用粗石和深色的表面处理,而上层部分采用较光滑或色彩较浅的材料,在土山带石的土丘上,也往往把山石设置在山麓部分而给人以稳定感。

(三)比拟与联想

艺术创作中常常运用比拟联想的手法,以表达一定的内容。风景园林艺术不能直接描写或者刻画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的具体形象,因此比拟联想手法的运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人们对于风景园林形象的感受与体会,常常与一定事物的美好形象的联想有关,比拟联想到的东西,比园林本身深远、广阔、丰富得多,给风景园林增添了无数的情趣。

风景园林景观构图中运用比拟联想的方法,简述如下。

1.概括祖国名山大川的气质,模拟自然山水风景

在风景园林景观构图中,通过概括名山大川,创造“咫尺山林”的意境,使人有“真山真水”的感受,联想到名山大川,天然胜地,若处理得当,使人面对着园林的小山小水产生“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联想,这是以人力巧夺天工的“弄假成真”。我国园林在模拟自然山水手法上有独到之处,善于综合运用空间组织、比例尺度、色彩质感、视觉感受等,使一石有一峰的感觉,使散置的山石有平岗山峦的感觉,使池水有不尽之意,犹如国画“意到笔未到”,使人联想无穷。

2.运用植物的姿态、特性和我国传统,赋予植物拟人化的品格,给人以不同感染,产生比拟和联想

我国历史文明悠久,经过长期的文化传承和沉淀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古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部分植物被赋予了特殊寓意,通过这种寓意来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部分植物的寓意如下:

松、柏——斗寒傲雪、坚毅挺拔,象征坚强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气概;

竹——象征“虚心有节”、节高清雅的风尚;

梅——象征不屈不挠、不畏严寒、纯洁英勇坚贞的品质;

兰——象征居静而芳、高雅不俗的情操;

菊——象征贞烈多姿、不怕风霜的性格;

柳——象征强健灵活、适应环境的优点;

枫——象征不怕艰难困苦,晚秋更加红艳;

荷花——象征廉洁朴素、出淤泥而不染;

桃——鲜艳明快,象征和平、理想、幸福;

石榴——果实籽多,喻多子多福;

桂花——芳香高贵,象征胜利夺魁、流芳百世;

迎春——象征欣欣向荣、大地回春;

银杏——象征健康长寿、幸福吉祥;

海棠——因为“棠”与“堂”谐音,海棠花开,象征富贵满堂;

牡丹——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象征富贵吉祥、繁荣昌盛。

这些园林植物,如“松、竹、梅”有“岁寒三友”之称,“梅兰竹菊”有“四君子”之称,常是诗人画家吟诗作画的好题材,在风景园林绿地中适当运用,增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代的园林中经常以植物的寓意来表现出主人的性格以及品德。充分利用植物的特殊寓意表现出高尚的文化内涵,对营建具有文化气息的园林植物景观,升华生活环境中的精神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3.运用园林建筑、雕塑造型产生的比拟联想

园林建筑雕塑造型常与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神话小说、动植物形象相联系,能使人产生艺术联想。例如,蘑菇亭、月洞门、水帘洞、天女散花等使人犹入神话世界,雕塑造型在我国现代风景园林中应该加以提倡,它在联想中的作用特别显著。

4.遗址访古产生的联想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文物很多,存在许多民间传说、典故、神话及革命故事,遗址访古在旅行游览中具有很大吸引力,内容特别丰富,如北京圆明园将建成遗址公园,上海豫园的点春堂、杭州的岳坟、灵隐寺、苏州的虎丘、西安附近临潼的华清池等。

5.风景题名题咏对联匾额、摩崖石刻产生的比拟联想

好的题名题咏不仅对“景”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含意深、韵味浓、意境高,能使游人产生诗情画意的联想。例如,西湖的“平湖秋月”,每当无风的月夜,水平似镜,秋月倒影湖中,令人联想起“万顷湖面长似镜,四时月好正宜秋”的诗句。

题咏也有运用比拟联想的,如陈毅元帅“游桂林”诗摘句“水作青罗带,出如碧玉簪。洞穴幽且深,处处呈奇观。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春花娇且媚,夏洪波更宽。冬雪山如画,秋桂馨而丹”。短短几句把桂林“三绝”和“四季”景色特点描写得栩栩如生,把实境升华为意境,令人浮想联翩。题名、题咏、题诗确能丰富人们的联想,提高风景园林的艺术效果。

(四)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与园林绿地构图关系密切,空间有室内、室外之分,建筑设计多注意室内空间的组织,建筑群与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则多注意室外空间的组织及室内外空间的渗透过渡。园林绿地空间组织的目的首先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艺术构图的规律创造既突出主题,又富于变化的园林风景;其次是根据人的视觉特性创造良好的景物观赏条件,使一定的景物在一定的空间里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适当处理观赏点与景物的关系。

1.视景空间的基本类型

(1)开敞空间与开朗风景。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是开敞空间,开敞空间中所见到的风景是开朗风景。开敞空间中,视线可延伸到无穷远处,视线平行向前,视觉不易疲劳。开朗风景,目光宏远,心胸开阔,壮观豪放。古人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正是开敞空间、开朗风景的写照。但开朗风景中如游人视点很低,与地面透视成角很小,则远景模糊不清,有时见到大片单调天空。如提高视点位置,透视成角加大,远景鉴别率也大大提高,视点越高,视界越宽阔,而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需要。

(2)闭锁空间与闭锁风景。人的视线被四周屏障遮挡的空间是闭锁空间,闭锁空间中所见到的风景是闭锁风景。屏障物之顶部与游人视线所成角度越大,则闭锁性越强,成角越小,则闭锁性也越弱,这也与游人和景物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小,闭锁性越强,距离越远,闭锁性越弱。

闭合空间的大小与周围景物高度的比例关系决定它的闭合度,影响风景的艺术价值。一般闭合度在6°~13°,其艺术价值逐渐上升,当小于6°或大于13°时,其艺术价值逐渐下降。闭合空间的直径与周周景物高度的比例关系也能影响风景艺术效果,当空间直径为景物高度的3~19倍时,风景的艺术价值逐渐升高,当空间直径与景物高度之比小于3或大于10时,风景的艺术价值逐渐下降。如果周围树高为20m,则空间直径为60~200m,如超过270m,则目力难以鉴别,这就需要增加层次或分隔空间。闭锁风景,近景感染力强,四面景物,可琳琅满目,但久赏易感闭塞,易觉疲劳。

(3)纵深空间与聚景。在狭长的空间中,如道路、河流、山谷两旁有建筑、密林、山丘等景物阻挡视线,这狭长的空间叫纵深空间,视线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被引导到轴线的端点,这种风景叫聚景。开朗风景,缺乏近景的感染,而远景又因和视线的成角小,距离远,色彩和形象不鲜明。所以风景园林中,如果只有开朗景观,虽然给人以辽阔宏远的情感,但久看觉得单调,因此,要有些闭锁风景近览。但闭锁的四合空间,如果四面环抱的土山、树丛或建筑,与视线所成的仰角超过15°,景物距离又很近时,则有井底之蛙的闭塞感。所以,风景园林中的空间组织,不要片面强调开朗,也不要片面强调闭锁。同一园林中,既要有开朗的局部,也要有闭锁的局部,开朗与闭锁综合应用,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两者共存,相得益彰。

(4)静态空间与静态风景。视点固定时观赏景物的空间叫作静态空间,在静态空间中所观赏的风景叫静态风景。在绿地中要布置一些花架、座椅、平台供人们休息和观赏静态风景。

(5)动态空间与动态风景。游人在游览过程中,通过视点移动进行观景的空间叫作动态空间,在动态空间观赏到的连续风景画面叫作动态风景。在动态空间中游人走动,景物随之变化,即所谓“步移景异”。为了让动态景观有起点,有高潮,有结束,必须布置相应的距离和空间。

2.空间展示程序

风景视线与导游路线是紧密联系的,要求有戏剧性的安排,音乐般的节奏,既有起景、高潮、结景空间,又有过渡空间,使空间主次分明,开、闭、聚、敞适当,大小尺度相宜。

3.空间的转折

空间的转折有急转与缓转之分,在规则式园林空间中常用急转,如在主轴线与副轴线的交点处。在自然式园林空间中常用缓转,缓转有过渡空间的作用,如在室内外空间之间设有空廊、花架之类的过渡空间。

两空间之分隔有虚分与实分。两空间干扰不大,须互通气息者可虚分,如用疏林、空廊、漏窗、水面等。两空间功能不同、动静不同、风格不同宜实分,可用密林、山阜、建筑、实墙来分隔。虚分是缓转,实分是急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