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欲扬先抑给人们带来层次感,则开合有致、步移景异给人们以韵律感。中国园林景观序列中有阴有阳、有开有合、有虚有实、有疏有密、有动有静、有明有暗、有主有次、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浓有淡、有远有近、有俯有仰、有起有伏、有首有尾、有转有承等无往不复的各种对比变化,完成了由有限空间向无限空间有节奏、有韵律地过渡。节奏与韵律感,是人类生理活动的产物,表现在风景园林艺术上,就是创造不同大小类型的空间,通过人们在行进中的视点、视线、视距、视野、视角等反复变化,产生审美心理的变迁,通过移步换景的处理,增加引人入胜的吸引力。
风景园林是一个流动的游赏空间,善于在流动中造景,也是中国园林特色之一。以此为借鉴,风景园林同样可以创造这种效果。现代综合性风景园林有着广阔的地域、丰富的内容、多类型的出入口、多种序列交叉游程,因此,不能有起结开合的固定程序,但是,因地制宜、因景设施的景区布置、景点设置和功能分区还是必要的。可以仿效古典园林在空间上的开合收放、疏密虚实的变化原则,如景区的大小、景点的聚散、绿化草坪植树的疏密、园林建筑的虚与实等,这种多领域的开合反复变化,会创造宽窄、急缓、闭敞、明暗、远近之别的序列,必然会带来游人心理起伏的律动感,使景园达到步移景异、渐入佳境的效果。
“步移景异”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艺术特色,包含空间转换与景致变换两重意思。江南私家园林经营空间的艺术性比皇家园林略胜一筹,但同为私家园林也风格各异,拙政园明瑟旷远,网师园小巧精致,沧浪亭历史已久,艺圃极具飘逸之气,唯独留园,面积适中,空间密度较大,变化丰富,用来分析“步移景异”具有典型性。留园以水面为中心,以冠云峰为景观序列的高潮,从入口到“还我读书处”一段,基本包含了主要的空间类型。尤其是位于门厅过道、古木交柯前的庭院、古木交柯、曲溪楼、清风池馆、五峰仙馆、还我读书斋7个“站点”的空间及景观类型。
(一)门厅过道
入口的“本体空间”是狭长幽暗的廊道——门厅过道,“站点”左侧是个天井,从功能上讲能给过道带来自然光线,从空间上讲,是在本体空间之外增加了一重维度。景色从漏窗中透过,会产生内与外、明与暗的对比,加强人对本体空间的认知。
(二)古木交柯前的庭院
在曲折幽暗的廊道空间过后,出现了古木交柯前的庭院,沿对角线方向有两个开口:来的方向上,是过道和角落里的植物,这些植物成为视觉落点;去的方向上,也是一个过道,从站点的位置上看去,是一个“孔洞”。同时,对角线两侧的建筑与自然景物对应而立,辅助加强空间自身的个性。
(三)古木交柯
古木交柯的“本体空间”是形态微妙的建筑空间,没有寻常建筑的四面围合之感,建筑的属性显得很微弱。北墙上的一排漏窗,形态各异,花样精美,其角度和位置有细微差别,框景也各不相同。这里,画面更像平面的、二维的,里面的景物没有单独存在的意义,一个一个浏览过去,才始觉是一个完整的外部空间。(www.xing528.com)
(四)曲溪楼
空间序列经过前面“收—放—收—略放—收”的一系列变化,在曲溪楼这里向水面完全打开,视线间的角度增大,人的意识被拉出空间之外,空间向外打开的程度到达了极限,形成了一个空间及景观的高潮。
(五)清风池馆
清风池馆虽然同样是通过门窗来关照外部环境,但与曲溪楼的全景图像不同,人仍然在空间之内。同时,由于各个视线落点的位置形态各不相同,就产生了主次远近之别,空间层次清晰可见。
(六)五峰仙馆
五峰仙馆的“本体空间”是功能明确的建筑空间,由出入口和窗户所见到的景物都是对“本体空间”的丰富和延伸。建筑的四个边角都有处理:西北侧有汲古得绠处作为辅助空间;西南侧是来时的通道;东南是离开的通道;东面是漏窗—天井—漏窗—通道—门洞,几重小空间重叠在一起。
(七)还我读书斋
从五峰仙馆出来是整个园林里最混沌的一段空间,窗、门、各个方向的路径,人在其中无法辨别自身所在,只能随意地挑选一个方向,而每一种可能性都不会落空。在这种随意的状态之下来到“站点”还我读书斋,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完全闭合的院落,反差之下,这一空间的个性就格外突出。同时,进院落之前的两个天井加强了空间的边界,院落中心的置石也使得此空间更具向心性,这些都使得本体空间成为一个“末梢”,再没有延伸的可能,恰如其分地营造了读书地所需要的安静氛围,游人要么安于此恒定维度的空间,要么转身离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