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地制宜:巧妙借助环境的风景园林艺术与林业保护

因地制宜:巧妙借助环境的风景园林艺术与林业保护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要根据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周围景色环境,巧于因借,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避免矫揉造作。在构建新园林时,务必从园林的主客观条件出发,注意遵循“因地制宜”这一条原则。我国寺庙园林的构建,最善于运用因地制宜这条原则。镇江三山三寺的成功构建,实在是因地制宜地构建园林的一种典范,值得我们今天造园时进行创造性的借鉴。

因地制宜:巧妙借助环境的风景园林艺术与林业保护

中国古典园林(景园)的精华就是“因借”二字。园林是一个有限空间,就免不了有其局限性,但是酷爱自然传统的中国造园家,从来没有就范于现有空间的局限,用巧妙的“因借”手法,使有限的园林空间具有了无限风光。“因”者,是就地审视的意思;“借”者,景不限内外。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其名著《园冶》中提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给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即立足本园,借用园外有利因素,组织到园林景象之间。这种因地、因时借景的做法,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因此,要根据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周围景色环境,巧于因借,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避免矫揉造作。

“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借景分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五种。借景是强化景深的重要手段。例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远借玉泉山玉峰塔,拙政园凭借北寺塔,玄武湖遥借钟山。古典园林的“无心画”“尺户窗”的内借外,此借彼,山借云海,水借蓝天,东借朝阳,西借余晖,秋借红叶,冬借残雪,镜借背景,境借疏影,松借坚毅,竹借高节,借声借色,借情借意,借天借地,就是汇集所有的外围环境的风景信息,拿来为我所用,取得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无锡寄畅园是借景的范例,寄畅园有52景,但这些景物并不都在园内。

寄畅园背山临流,右邻锡山,后倚惠山,近控寺塘泾,远谒惠山浜,周围有丰富的自然山水供借资。造园匠师能在尺度较小的园林中,产生广阔的意境,在造园布局上能突破园林空间的局限。“纳千里于咫尺之中,使咫尺有千里之势。”以外借山景而论,那是寄畅园运用外借艺术最成功之处。它借惠山和锡山景色,使景色悠然而来,宛似山在园中。由于造园时,在园内西部假山上尽量保存了原有的老树,山上古木交叉,苍茫葱郁,使惠山山景透过树梢木末,半隐半现,若断若续,使人觉得山中有山,树中有树。虽然惠山和园内的假山距离颇远,由于假山的尺度比例掌握得恰到好处,这样,游人在园中眺望,只觉得惠山峰峦近在眼前,达到“受之于远,得之最近”的最佳艺术效果。这样,通过假山的介置引渡,正面明显地将惠山引揽入园。而对邻近的锡山却采取了不同的手法,设计者仅在园林布局上面留出适当的观瞻位置。园子利用了树梢瞻角,透露一株秀峰,在隐约含蓄之中将锡山山景和山巅的龙光塔塔景构入园景。游者坐站在七星桥上东南望,只见锡山上的绿树森森,山巅上的古拙龙光塔历历在目,只觉得山外山,楼外楼,借得古塔进园来,使园内空间序列变化无穷。锡山山色在顾盼之间悄然可见,这更是借景中若无情实有意的巧妙处理。

造园者根据西枕惠山麓,南瞰锡山巅,园内东西狭窄,南北引长,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因高陂山(西部),就低凿池(东部),沿池建筑临水亭廊,在统体不足十五亩的小花园内,大作外借艺术的文章。以外借水源而论,巧妙地借用了墙外的二泉伏流,依据地形的倾斜坡注,顺势导流,创造了曲涧、澄潭、飞瀑、流泉等诸般水景,增加了风景内容,丰富了山水意趣。(www.xing528.com)

高超的“八音涧”黄石假山建筑,使涧流或浮石面,或伏石碑,或旁山崖,或流谷底,使水流忽断忽续,忽隐忽现,忽聚忽散,同时产生不同音响,使水音与岩壑发生共鸣,达到“山本静,水流则动”的观景效果。此外,由于外借的水源是一股终年不竭的活水,这便在根本上保证了东部的水池——锦汇漪的水质清澈不腐。正如宋人郭熙所说:“水活物也”,“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娟,欲照溪谷而生辉,此水之活体也”。

通过相地,可以取得正确的构园选址,然而在一块土地上,要想创造多种景观的协调关系,还要靠因地制宜,随势生动和随机应变的手法,进行合理布局,这是中国造园艺术的又一特点,也是中国画论中经营位置原则之一。画论中有“布局须先相势”,布局要以“取势为主”。《园冶》中也多次提到“景到随机”“得景随形”等原则,不外乎是要根据环境形势的具体情况,因山就势,因高就低,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地创造园林景观,即所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样才能达到“景以境出”的效果。在现代风景园林的建设中,这种对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顺应意识和对风景园林景观创作的灵活性,仍是实用的。

在构建新园林时,务必从园林的主客观条件(地理条件、面积大小、财力多寡等)出发,注意遵循“因地制宜”这一条原则。我国寺庙园林的构建,最善于运用因地制宜这条原则。江苏镇江有三座寺庙园林(金山寺、甘露寺和定慧寺),分别构建于不同的三座山峰(金山、北固山与焦山)上。基于三座山峰不同的地理形势,三座寺庙园林的构建者便分别采取了“寺裹山”“寺镇山”和“山裹寺”的三种迥然不同的布局方式。镇江三山三寺的成功构建,实在是因地制宜地构建园林的一种典范,值得我们今天造园时进行创造性的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