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艺术欣赏:中国传统与文化背景

园林艺术欣赏:中国传统与文化背景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对园林美的欣赏有一种传统的观念,希望达到“鸟语花香”的境界。园林依存于自然,但归根结底是人创造的。同时,文学艺术、书法艺术与园林景物、自然环境交相辉映,大大提升了园林艺术的品位。所以,欣赏园林艺术,一定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园林艺术所包蕴的丰富内涵。这就是以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

园林艺术欣赏:中国传统与文化背景

欣赏,也是一门艺术,对于园林领域而言,其要旨在于能领略和品评各个园林的风格特点。每当跨进一座园林,面对纷至沓来的景色,你会发自内心地感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观

陈从周先生曾提出对园林景物的观赏有静观和动观之分,看与居,即静观;游与登,即动观。一般来说,造园家在创作园林之前就已经进行过慎重的考虑,给游人提供一系列驻足的观赏点,使游人在此得以进行全方位的艺术欣赏,通过“观”“品”“悟”等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体味,深入理解该园林的艺术价值

(一)“观”

“观”是园林欣赏的第一层面。园林中的景物以其实在的形式特征,向游人传递着某种审美信息。中国人对园林美的欣赏有一种传统的观念,希望达到“鸟语花香”的境界。因此,欣赏园林就不只是简单的视觉参与,而是由听觉、嗅觉、触觉等共同参与的综合感知过程。极佳的景致,吸引游人在不知不觉间停留下来,驻足凝神。园路曲径,引导游人置身园中,廊引人随,移步换景。在观赏中国古代园林的过程中,游人尽情享受富于自然之妙的美景,产生无尽的遐思。[1]

园林是一个多维的空间,是立体的风景。对于园中纵向景观的观赏,还有俯视与仰视之别。“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的词句不仅写出了园景的空间层次,同时,“高柳”将游人的视线引向高处。

(二)“品”

“观”是对园林景象的感性理解,“品”则是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感情等,运用联想、思想、移情、思维等心理活动,扩充与丰富园林景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的联想与想象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和含蓄抽象的美。在游赏的过程中,欣赏者必须发挥诗人般的想象力,才能体验到园林景物具象之外的深远意蕴。(www.xing528.com)

(三)“悟”

如果说园林欣赏中的“观”和“品”是感知,是体验,是移情,是观赏者神游于园林景象之中而达到的物我同一的境界,那么,园林欣赏中的“悟”,则是理解,是思索,是领悟,是欣赏者的一种回忆、一种探求、一种对园林意义深层而理性的把握。园林依存于自然,但归根结底是人创造的。人的思想,特别是造园师对自然的态度、对自然的理解,便自然地反映在园林的形式与内容上。“悟”的阶段正是欣赏者力图求得与造园师精神追求相契合的过程。

一座优秀的园林,之所以能吸引无数游人百看不厌,风景秀美是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是全部,其中文化与历史的因素也至关重要。在中国,无论是雅致的城市宅园,或是深山古刹,还是风景名胜区,随处可见雕刻于山石、悬挂于亭台楼阁的匾额、楹联,也随处可见写景咏物的诗词文赋。如“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是杭州西湖中山公园里的一副对联,它以浓墨重笔写出了轻快蕴藉的辞境。书法真、草相间多变,与西湖山色的景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给游人以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大大深化了园林景观的意境

中国的山水画往往借助于题跋来突破画面对景物的空间限制,生发出画外的思想感情。园林景物则是一幅立体的图画,不足之处也需要题以发之。这些楹联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写出了具体景物无法传达的人与事、诗与意。“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尊前。”在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里,是看不到西岭烟霞和东洲云海的。但是,当你深处园林环境之中,吟咏这副楹联,一切仿佛都呈现在眼前了。一副楹联扩大了景的境界,加深了景的意境,创造了景外之景。

同时,文学艺术、书法艺术与园林景物、自然环境交相辉映,大大提升了园林艺术的品位。许多匾额、楹联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所以,欣赏园林艺术,一定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园林艺术所包蕴的丰富内涵。

仙山琼岛,城市山林,洞中天地,它们不是对自然的直接模仿,也不是对自然植物的抽象和变形,而是艺术地表达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由此而生的情感,创造出如诗如画的美景和出自天然的艺术韵律,正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们在园林中追求真实的生命感受,寄托审美的情怀与理念。这就是以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