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思肖生前,或者说在《心史》发现之前,郑思肖是以画著称于世的,尤其是他的墨兰最为有名。元代有一位松江籍僧人、画家雪窗(?—1352?),在郑思肖逝世后20年,为苏州云岩寺住持,又为承天寺(即郑思肖《心史》沉井之地)住持。雪窗应该未能见到郑思肖,但在当地必然听过郑氏画兰的故事,甚至可能见过他的画,并受其影响。雪窗亦以画兰称,当时画家柏子庭甚至有诗说在苏州“户户雪窗兰”。据我所知,所南墨兰和雪窗墨兰都对日本画坛很有影响。
郑思肖画兰特别有名,历来知道的人很多;而他还善画竹,如今知道的人却不多。明朱存理(1444—1513)《铁网珊瑚》十六卷本的《画品》卷三即著录有郑氏墨竹,题为《郑所南推篷竹卷》。[4]其后,在清康熙时集中出现的一批书画著录专书,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顾复《平生壮观》、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吴升《大观录》中,以及后来的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等书中,对此竹卷皆有著录。《江村销夏录》记:“宋郑所南《墨竹卷》,纸本,高三寸,长四尺。诗款在卷中错杂于竿叶之间。颓毫焦墨,笔法苍老,若不经意。真逸品也。先生为宋宿儒,入元高隐,盖信国之俦也。”《式古堂书画汇考》记:“所南老子《推篷竹图》并题卷,纸本,高三寸,跋高七寸,长四尺。”《大观录》记:“郑所南《竹枝图卷》……此卷纸本,高仅三寸,长四尺。此君(按,谓竹)清标劲节,于澹烟苍霭间如见漪漪寒玉。跋纸高七寸,题咏散华落藻,并元明妙迹。余录南宋诸贤故事,附公于简末者,亦以公为宋遗民有采薇终焉之志也。”《平生壮观》记“《推篷竹卷》,纸,高三寸,长四尺。上不露竹顶,下不见竹根”,后人的题跋则是写于“后纸”,计有“蒋堂、郑元祐、周惟新、钱良右、庄[藏]六翁、汪遂良、张渊、王廷器、陆行直、哲烈(烈哲)、葛寿孙、周寿孙、陆居仁”等。这里提到的陆居仁,就是元末明初松江的一位诗人。
陆居仁(1300?—1387),字宅之,号巢松翁,又号云松野褐、琩湖居士。泰定三年(1326)乡试,仅得第7名,即隐居乡间,教书度日。与王逢、杨维桢、钱惟善交往密切。去世后,与杨、钱同葬于干山,被称为“三高士墓”。陆氏跋文,据《式古堂书画汇考》抄录如下(末有印章“琩湖居士”):
竹之与笋,盖草木中之殊名,亲属一物。其根叶茂而坚,其茎心空而直,其枝背戾而袅,其叶玲珑而繁,贞而不刚,柔而不屈,居天下之大端,贯四时而不易叶,盖得气之本也。是故君子爱之。壮者谓之竹,弱者谓之笋,厥譬母子焉,少慕长焉,言其济人之利溥矣。
所南画竹,机杼自别,虽片楮断轴,咸意出尘表。此卷写掀篷见竹,尤为瑰奇。因书竹事短句。
洪武五年夏月,陆居仁书。(www.xing528.com)
洪武五年为1372年,已入明。陆氏赞叹此画“机杼自别”“咸出意表”“掀篷见竹,尤为瑰奇”。确实,这幅墨竹构思极巧,就像在船上推开篷窗一条缝,仅见长方形一横截。故又称“推篷竹卷”。后来,国画中专有“推篷竹”这一名目,殆即创始于郑思肖。[5]
这一《郑所南推篷竹卷》今是否存世?我曾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委傅熹年请教,蒙傅先生赐告此画曾印于日人高岛菊次郎《槐安居乐事》中,不知转归何处。在友人帮助下,我总算找到这本《槐安居乐事》,是1964年5月日本东京求龙堂出版的高岛氏所藏中国古代绘画、法书、法帖、碑拓的图册,印这本书是作为他90岁的纪念。此书绘画部分第一帧即此郑氏墨竹。可惜的是书中无一语记述此画来历。从照片上看,疑窦甚多,当非以上诸书著录之《郑所南推篷竹卷》。但此画在陆居仁题跋后,又有落款“照”、钤印“张长卿”的诗一首,为上述各书所未有:
犯雨蒙霜只自知,清阴不改岁寒时。
一丛翠玉荒江上,供给先生写《楚辞》。
此人当是清初松江文人张照(1691—1745),初名默,字得天、长卿,号泾南、梧囱、天瓶居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由检讨历任侍讲学士、左都御史、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等。张氏善鉴赏,晚年曾在乾隆宫内鉴定过郑思肖墨兰卷。高岛所藏此卷墨竹,经查今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据该馆资料介绍正是高岛所赠。(又查1946年中国战时文物损失清理委员会编《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卷七“高岛菊次郎”名下,有“南宋郑思肖墨竹卷”。)这卷画是否郑氏真迹,我认为十分可疑,因其尺寸和题跋名单次序,与上述康熙时各书著录者无一相同。但张照题诗当属可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