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纯甫虽然自称“学至于佛则无可学者”,[59]但并不佞佛,未尝以佛教为本位,而是试图将本土学问与外来学说予以不偏不倚地糅合。李纯甫对佛学的青睐乃是出于智性的吸引,佛学所达致的思想深度超越了学术畛域,与儒、道二教的深微义理一起,共同具备了形上哲学层面的共通性与普遍性。这意味着在各自的经典系统与表述方式背后,儒、释、道三教有着一致的终极目的,共同指向了普遍的抽象真理。基于“道通为一”的基本立场,在李纯甫思想表述中,《四书》这一新的儒家经典系统便占据了不可或缺的比重。
李纯甫的四书学立足理学话语内部,接纳了宋代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学术范式,对“道统”与“心学”这两大基本问题作了极富特色的诠解。尽管在《鸣道集说》中对两宋诸儒多有批评,却并非出于门户私见,毋宁是对理学的补充与损益。李纯甫意在充当宋儒的“诤友”,自称“仆与诸君子生于异代,非元丰、元祐之党;同为儒者,无黄冠、缁衣之私”,只是“恐三圣人之道,支离而不合”,遂“呕出肝胆,苦相订正”,并对宋儒的理论深度和学术成就予以充分肯定,称其“骎骎乎与孟轲氏并驾矣”。[60]可见李纯甫始终未曾放弃儒家立场,只是主张引入佛学来充实和拓展儒学的内涵,为儒学的自我更化注入思想活力。
李纯甫不满宋儒袭取佛学却转而排佛之举,讥其“掠人之财”而“憎主人之甚”;[61]同时也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认为“其论佛老也,实与而文不与,阳挤而阴助之,盖有微意存焉。唱千古之绝学,扫末流之尘迹,将行其说于世,政自不得不尔”。[62]正如陈寅恪所谓“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足以救中国之缺失,而又忧其用夷变夏也。乃求得两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而还其椟……此先儒爱国济世之苦心,至可尊敬而曲谅之者也”。[63]李纯甫对宋儒的态度,堪称“尊敬而曲谅之”矣。
对于金源学者李纯甫来说,“攘夷”的问题显然并不存在,“大道将合”的理想也使其突破了儒学本身的藩篱,致力于更为闳通、更为普遍的义理建构。因此,李纯甫不必费心去寻求“爱国济世”的“两全之法”,他与宋儒的最大区别也由此体现。通过与宋儒的对话并分享对方的论题和论域,李纯甫展示了其四书学的鲜明面貌,体现出在程朱正统之外,四书学如何潜藏着另一条路径,如何在更大的意义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可能性。对李纯甫四书学予以析论,不仅能折射出金源儒学的独特面相,也有助于突破“汉宋之分”“唐宋转型”等习以为常的议题,将金代儒学也纳入相应视野。
〔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四书学史”(13&ZD06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霁虹、史野:《李纯甫儒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李浩楠:《试论金代士人李纯甫的三教观及理学观》(《辽金史论集》第1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以李纯甫为个案,探讨其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大道合一的思想倾向。符云辉《〈诸儒鸣道集〉述评》(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辟专章讨论李纯甫《鸣道集说》,从李纯甫与宋儒对话的角度探讨其学术思想。学界大多数研究都突出了李纯甫在金代儒学中的代表意义,如韩钟文《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魏崇武《金代理学发展初探》(《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方旭东撰《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金元部分、杨珩《女真统治下的儒学传承》(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刘辉《金代儒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等,都对李纯甫进行了专门讨论。
[2]〔金〕刘祁:《归潜志》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页。
[3]〔清〕黄宗羲撰,〔清〕全祖望补:《宋元学案》卷一百《屏山鸣道集说略》,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16页。
[4]杨珩:《女真统治下的儒学传承——金代儒学及儒学文献研究》,第203—205页。
[5]《鸣道集说》五卷,较完整的存世版本有明钞本与日本享保四年刻本。本文所据为郭晓东整理本,分三次连载于上海人民出版社《思想与社会》辑刊:序及卷一、二载朱刚、刘宁主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2007年版;卷三、四载郝兆宽主编:《逻辑与形而上学》,2008年版;卷五载白钢主编:《希腊与东方》,2009年版。下文引用时仅注明卷数与相应页码。
[6]有关北宋道学在金朝的传播和金朝后期的南学北传,见魏崇武:《金代理学发展初探》,《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晏选军:《金代理学发展路向考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7]有关朱熹对《四书》的整体塑造和诠释方法,见陈少明:《“四书”系统的论说结构》,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九辑,漓江出版社2011年版,第219—251页。许家星对朱熹《四书》之产生、发展和定型的过程有详细考辨,见许家星:《朱子四书学形成新考》,《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1期。
[8]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9]〔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第272页。
[10]〔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五,第425—426页。
[11]〔金〕刘祁:《归潜志》卷一,第7页。
[12]田智忠:《〈诸儒鸣道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13]〔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五,第411页。
[14]胡传志:《李纯甫考论》,《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王庆生:《李纯甫年谱》,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380页。
[15]〔金〕元好问:《中州集》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9页。
[16]〔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1页;〔宋〕赵希弁:《读书附志》卷下,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8页;〔元〕脱脱:《宋史·艺文志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75页。
[17]参见孔凡礼:《南宋著述入金述略》,《文史知识》1993年第7期;刘浦江:《文化的边界——两宋与辽金之间的书禁及书籍流通》,氏著:《宋辽金史论集》,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99—222页;薛兆瑞:《金代艺文叙录》第一章第五节《金与南宋的艺文交流》,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25—155页。
[18]〔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五,第411页。
[19]一本作“鸣道”。按“明”“鸣”皆通,泛指与经术相对的性理之学。
[20]〔金〕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氏著:《王若虚集》,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547页。
[21]狄宝心校注:《元好问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80页。
[22]此时王渥在寿泗元帅完颜斜烈幕中,见王庆生:《王渥年谱》,氏著:《金代文学家年谱》,第619页。
[23]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38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265页。
[24]〔元〕苏天爵:《默庵先生安君行状》,氏著:《滋溪文稿》,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63页。
[25]〔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序》,王若虚著:《王若虚集》,第30页。
[26]舒大刚:《王若虚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五辑),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178页。
[27]束景南:《宋椠〈晦庵先生文集〉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1期;尹波、郭齐:《朱熹文集版本源流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28]有关《皇极辨》两个版本的详细比较和收录情况,见陈来:《“一破千古之惑”——朱子对〈洪范〉皇极说的解释》,氏著:《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81—296页。
[29]百卷本作《语孟集义序》。(www.xing528.com)
[30]〔宋〕朱熹:《中庸章句序》,氏著:《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6—17页。
[31]〔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一,第262页。
[32]〔宋〕孙复:《信道堂记》,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9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宋〕石介:《尊韩》,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9页。
[33]〔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伊川先生语十一》,《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7页。
[34]〔宋〕刘子翚:《圣传论十首》,杨国学校注:《屏山集校注与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9—16页;李元纲:《圣门事业图》,《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页。
[35]赖区平:《朱子的“道学—道统”论重探》,《中国哲学史》2016年第1期。
[36]陈畅:《理学道统的思想世界》,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版,第22页。
[37]〔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序,第260—261页。
[38]〔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一,第267页。按此说出自《庄子·外物》:“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
[39]〔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序,第261页。
[40]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1917—1924)》,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1页。
[41]〔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三,第390页。
[42]〔宋〕朱熹:《答陈同甫》,氏著:《朱熹集》第3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98页。
[43]陈荣捷:《“心法”与“心学”》,氏著:《朱子新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44]陈畅:《理学道统的思想世界》,第23—24页。
[45]原文如此,疑当作“已发”。
[46]〔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三,第399页。
[47]〔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二,第279页。
[48]〔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二,第276页。
[49]〔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三,第388页。
[50]〔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一,第265页。
[51]杨珩:《女真统治下的儒学传承——金代儒学及儒学文献研究》,第205页。
[52]杨新勋:《〈张九成集〉前言》,〔宋〕张九成:《张九成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53]魏崇武考证了张九成著作北传的情况,指出其在金朝后期有着较大范围的传播,而陆九渊学说则始终不见金人提及。见氏著:《金代理学发展初探》。
[54]〔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二,第280页。
[55]〔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四,第407页。
[56]〔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一,第266—267页。
[57]〔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五,第423页。
[58]〔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五,第424页。
[59]〔金〕李纯甫:《重修面壁庵碑》,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6页。
[60]〔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五,第418—419页。
[61]〔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五,第410页。
[62]〔金〕李纯甫:《鸣道集说》卷五,第411页。
[63]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1917—1924)》,第10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