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在崇祯元年春被起用,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钱谦益的学生瞿式耜同年也丁忧起复,任户科给事中。在东林领袖顾宪成、高攀龙等人相继凋谢之后,钱谦益的博学、与东林领袖间的渊源、出身翰林院且任礼部右侍郎,使他成为东林人士新的政治希望。他们希望钱谦益能入阁成为大学士。然而,东林想完全把持内阁,也引发了其他官员的不满,进而引起了崇祯帝对东林人士结党的怀疑,遂引发了崇祯元年的一个大事件——“阁讼”。
崇祯帝朱由检十八岁即位,即位前被封为信王。天启年间,他冷眼旁观朝局,对朝中党争洞若观火。他对魏忠贤擅权结党自然不能容忍,所以即位后数月之内即展开其政治智慧,清除了魏忠贤及其影响。但是,他在起用大批东林人士的同时,却对大臣结党有深深的警惕。因此,在内阁大学士任用问题上,他力主破除门户之见。为了避免受大臣各种意见的干扰,他主张在内阁大学士的简用上使用“枚卜”之法,即对候选人抽签决定。清人郑达的《野史无文》中记载说:“枚卜阁臣,必焚香告天,各置官职名于玉瓶中,以金箸拈之。”枚卜的做法,是皇帝想要摆脱各种意见的干扰,把这种选择权交由“天意”。这是在党争激烈的背景之下出现的相对奇特的用人选人之法,后来事实证明也不是很有效。当然,这种靠天意的选择既然无从操纵,相关政治集团如果要追求自身政治利益最大化,只能在枚卜的名单上下功夫,就是在候选人的推选上下功夫。
崇祯元年十一月初三日,吏部按照皇帝指示组织会推阁员,提出了一个十一人的内阁候选人大名单,分别是:吏部左侍郎成基命,礼部右侍郎钱谦益、郑以伟,吏部尚书王永光,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以及李腾芳、孙慎行、何如宠、薛三省、盛以弘等人。这些人的资历与声望自然都符合入阁的标准。然而,名单刻意排除了两个人,即周延儒和温体仁。温体仁是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他比钱谦益早十二年中进士,在崇祯初年又刚刚升任礼部尚书,是钱谦益的上级。论资历,论官职,温体仁都应该在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钱谦益之上,但却不在枚卜名单内,这不能不引起温体仁出奇的愤怒。周延儒,字玉绳,常州府宜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一名,时任礼部右侍郎,而且在不久前的召对中深得皇帝欢心,皇帝也有意让周延儒入阁,可谓是引人注目的政坛新星。按说,会推虽然要从公推举,但也要兼顾公平(比如资历与官阶),更要考虑皇帝的倾向。如果连皇帝的好恶倾向都不顾,自然要引起皇帝疑心。而且,平心而论,温体仁与周延儒二人不在名单内,显然是被刻意排斥出去了的。温体仁被排斥,除了其人城府过深不为东林人士所喜外,还因为他是之前浙党领袖沈一贯门下,所以才会在会推中以“无素望”而被摈斥。这不能不说主持会推的东林党人有结党之嫌。于是,温体仁便与周延儒联合,决定对这份名单进行反击,而反击的要害则选择了当时声望最隆的东林党人钱谦益。(www.xing528.com)
温体仁揭发会推有弊的奏疏叫《直发盖世神奸疏》。他直言枚卜名单有猫腻。他说,像钱谦益这样的之前在科举中卖题舞弊的人都可以成为入阁的候选人,定是朝中有人结党营私的后果。温体仁翻出来的科场旧事,其实只是一件已经结案并且与钱谦益没有太多关系的事情。天启元年,钱谦益到浙江主持乡试。钱谦益的同科状元浙江人韩敬,久与钱谦益有隙,故意下套,找人假扮钱谦益的手下人,私下找人卖题。他们找到名士钱千秋,告诉他一句话“一朝平步上青云”,并说如果这七个字巧妙地分别出现在第一场的七篇制义文的结尾,考官就可以辨识并录取他。钱千秋原本很有才学,该科考试果然中举。参与策划此事的人却因为分赃不均而把舞弊情节透露出来。钱谦益得知后,采取果断措施,主动检举揭发。事件的处理结果是钱千秋被剥夺了举人功名,遣戍,而设套的徐时敏、金保元等直接关系人被充军,钱谦益作为主考官被罚俸三月。与之前的程敏政案不一样,在这次科举弊案中,钱谦益的道德人品其实均无可议之处,只是承担一个不能及时发现舞弊行为的领导责任而已。但是,温体仁的奏疏想要让皇帝知道的是:钱谦益这样曾经卷入过科举案的人能够成为内阁大学士候选人,是外廷大臣党同伐异的结果。他说,因为外臣结党,所以钱谦益才能够一路顺风顺水,“欲卿贰则卿贰”,升为礼部侍郎,“欲枚卜则枚卜”,成了入阁人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