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现胜利秘诀能否复制?

发现胜利秘诀能否复制?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军依仗的红衣大炮虽然厉害,能守城,也就能攻城,万一被后金军队缴获,恰恰会成为后金军队攻城的利器。因此,从长远来看,新式武器的引进对于交战双方而言是公平的。这也就表明,新式红衣大炮可以帮助袁崇焕取得一时的宁远大捷,但并不足以帮助他收复东北和解决与后金之间的战事。后金军队在宁远一役中伤亡的人数据称只是在2500人左右。他提出对后金的作战方案,是守城与复地迭进。

发现胜利秘诀能否复制?

必须承认,宁远大捷有一定的偶然性。胜利的原因,既有地利、人和的因素,也有努尔哈赤轻敌的因素,还有武器的因素。但是,后金军队在受挫折之后,还会再那样轻敌吗?主持更大局面、承担更大责任时,武器的优势还会再有吗?

的确,新式武器红衣大炮的使用,在宁远战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式火炮的引入,是十七世纪初明朝军队一系列挫败后的一次自改革。明军在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引进荷兰人带来的巨型火炮。由于明人称荷兰人为“红毛夷”,所以把这种大炮称为“红夷大炮”,因为忌讳“夷”字,又改称为“红衣大炮”。红衣大炮不仅射程远,而且有量统规、炮表等辅助设施,命中率更高。天启初年,朝廷到澳门招募葡萄牙人带红衣大炮北上防御。红衣大炮到北方之后,被安置在抗金第一线。但是,这种火炮数量不多,形不成规模,而且会使用红衣大炮的军士也不多。宁远一战中,专门提及的善使红衣大炮的有袁崇焕的家人罗立、王姓喇嘛。通判金启倧在亲手施放红衣大炮的时候火伤而死,可见让普通军士掌握其施放技能有一定难度。而且,红衣大炮体型沉重,不利于运输和行军携带,只能相对固定地安放,作为守城或攻城的利器,在野战之中其实无法起到太多作用。而且,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明军依仗的红衣大炮虽然厉害,能守城,也就能攻城,万一被后金军队缴获,恰恰会成为后金军队攻城的利器。当时人就说红衣大炮用于攻城最有效果,“对城攻打,准如设的”。后来满清的军队逐渐掌握了火炮之后,其攻城的能力便迅速增强,之后明末的松山会战,清军之胜依赖的就是火炮。因此,从长远来看,新式武器的引进对于交战双方而言是公平的。这也就表明,新式红衣大炮可以帮助袁崇焕取得一时的宁远大捷,但并不足以帮助他收复东北和解决与后金之间的战事。

关键的是,后金军队在宁远城下虽然遭受到挫折,但并未受重创。后金军队在宁远一役中伤亡的人数据称只是在2500人左右。如果袁崇焕所称后金军队不是20万而只不过13万人的说法属实,后金在宁远城下的损失虽大,也不过折损了2%左右的军队,并未“伤筋动骨”。相反,后金军队还曾血洗觉华岛,使明军也有数千人的损失。与后金的10万左右精兵相比,明朝在东北战场上能有多少人呢?袁崇焕提到战后东北战场明军约有10.5万人,但其中有不少老弱不堪作战的,沙汰之后大概只能剩下8万人。8万明军,与10万的后金军队野战,胜算能有几何呢?能够稳住相持的局面大概是最好的打算,恢复则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www.xing528.com)

但是,庙堂上的决策者却总是在想当然地要推进他们的想法。尽管在东北前线作战的明军将领对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是清醒的,之前的熊廷弼如此,如今的袁崇焕也是如此,但庙堂上的决策者却顽固地不承认现实,视已然非常强大的后金政权为疥癣之患,必欲除之而后快。鉴于熊廷弼传首九边的下场,袁崇焕又不能完全不理会朝廷中的舆论,不能不战。他提出对后金的作战方案,是守城与复地迭进。这是一种扎实稳步推进的积极防御政策,也可以说是攻守并重的策略。他在天启六年四月给朝廷的奏疏中详细谈了自己的设想:自己与赵率教、满桂诸人分驻各城,然后“逐堡修理,计地授田”,一方面做军事上作战的准备,一方面恢复生产,并且不断地利用哨探与烽火台逐次向前延伸。他的原话是:“逐步而前,更迭进取。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步步活掉,处处坚牢。守关与复地,不得分作两截工夫。”这一战略,就是要在双方胶着与对峙的局面下,充分巩固和稳定既有的地盘,把控制区变成下一步进取的根据地,逐次进取。这已经是当时局势下所能做到的最现实的、最优化的战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