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易储,胡濙聪不署名

明朝易储,胡濙聪不署名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说,只有很少的人在这次廷议中敢于保留自己的观点,不在同意易储的廷议决定书上签名,如时任刑科给事中的林聪就“涕泪不署名”。但是,反对声音太微弱了,于谦、胡濙等大臣没有立场地选择顺从,使易储一事很快便实施了。然而,易储一事使景帝大失人心。未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景帝进行劝谏的胡濙等大臣,从其自身言是明哲保身,自国家社稷言则是逢君之恶。

明朝易储,胡濙聪不署名

然而,作为臣子,对新君的忌讳要回避,对新君的要求也必定要有一定程度的逢迎,尤其是在涉及新君根本性的利益的时候。这也是当时朝中包括胡濙在内的所有大臣的处境,谁也避免不了。

景泰三年,在稳固了皇位之后,景帝决意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传给自己的侄子朱见深。这样一来,就势必要“易储”,把原先已立的太子废掉,改立自己的亲子。投机者也看透了景帝的心思。广西的一位土官黄竑有罪,冀图幸免,上疏请立景帝之子为太子。景帝见后大喜,将奏疏传示百官,命大臣们廷议。一时间,天象也开始报警,“连旬地震如雷,举朝震骇”。但是,既然要求廷议,作为礼部尚书的胡濙与侍郎萨琦、邹幹等只得召集文武群臣讨论。胡濙等人其实“心知不可,然莫敢发言,迟疑者久之”。既然没有发言,司礼监太监兴安便说话了:“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佥名,尚何迟疑之有?”在皇权淫威下,众人本就不敢直接反对,而兴安的催促又无疑代表了皇帝的想法。于是,从公侯勋臣,到六部尚书胡濙、于谦、王直等人,以及参与廷议的人联名合奏:“父有天下,必传于子,……陛下应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这样,易储的决定就做出了。

据说,只有很少的人在这次廷议中敢于保留自己的观点,不在同意易储的廷议决定书上签名,如时任刑科给事中的林聪就“涕泪不署名”。户部侍郎萧镃也疾呼:“无易树子,霸者所禁,况天朝乎?”意思是说,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与诸侯订立盟约,还要约定不要轻易改立太子,大明王朝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呢?他还说:“周成王幼小的时候,周公摄政,却不曾听说过周公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是,反对声音太微弱了,于谦、胡濙等大臣没有立场地选择顺从,使易储一事很快便实施了。不久,大臣们因立太子均加官晋爵,少傅礼部尚书胡濙兼任太子太师,少保兵部尚书于谦兼任太子太傅,可以拿着双份的俸禄,但胡濙也坚持辞去一份俸禄。(www.xing528.com)

然而,易储一事使景帝大失人心。时人彭时说,景帝统治的数年,“敬礼大臣,宽恤民下,赏罚亦无失,独易储媵后,为后大义,所以失人心者,在此二事也”。未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景帝进行劝谏的胡濙等大臣,从其自身言是明哲保身,自国家社稷言则是逢君之恶。但是,即便是像于谦这样的在景泰朝大权在握而且颇得景帝亲信的大臣,尚且以“戎事不修,予之罪;立储,国之大事,宰揆与勋旧当任其咎”来推卸责任,认为自己只负责兵部事务,易储这样的事要怪也要怪内阁大学士和勋臣们,就更不能深责已然七十八岁高龄的胡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