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明朝关键时刻的老臣

揭秘明朝关键时刻的老臣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胡濙的性情,自然更不可能制衡王振,以致有人在王振败亡之后攻击胡濙以“老猾”事王振。正统十四年,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蒙古,太监王振、英国公张辅等人扈从,而以胡濙“老臣”,“特命留守京师”。这时候,内阁学士陈循、太监李永昌也都赞成继续保卫北京,从而促成了朝廷保卫北京城的决心,也使大明王朝在关键时刻度过了一次危机。

揭秘明朝关键时刻的老臣

宣德十年(1435),朱瞻基病逝,留下九岁的儿子朱祁镇继承皇位,此即后来的英宗正统皇帝。英宗年幼,政事由太皇太后张氏掌控,而张太皇太后又能委任大臣,完全继承了宣宗以来的辅政班子,而胡濙与“三杨”即其中的主要人物。宣德十年八月,张太皇太后与小皇帝在宫中召见了五名“执政大臣”,除“三杨”外,还有勋臣英国公张辅、尚书胡濙。太皇太后居中坐,小皇帝站在东边。行礼毕,张太皇太后对英宗说:“此五人,先朝所简贻皇帝者。有行,必与之计,非五人赞成,不可行也。”因此,此五人实际上是正统初年皇帝幼弱期间朝政的主持者。后世夸耀三杨,以其处内阁,居中调旨,有辅政之功,而不知胡濙在正统初年仍主持礼部、户部两部之行政事务,功劳亦颇大。正统朝后期,司礼监太监王振窃权,三杨已不可与其抗衡。以胡濙的性情,自然更不可能制衡王振,以致有人在王振败亡之后攻击胡濙以“老猾”事王振。但是,胡濙在正统朝的地位依然坚不可摧,是朝廷之重臣。七十岁那年,他请求回乡养老,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正统十四年,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蒙古,太监王振、英国公张辅等人扈从,而以胡濙“老臣”,“特命留守京师”。

然而,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的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王振被杀,张辅等一干重臣也殁于此役,数十万大军覆灭,蒙古骑兵逡巡关外,随时可能南向。消息传回北京,京城守军不到十万,且多羸弱,一时人心浮动。不少的官员先期将自己的家眷送出北京城,往南方去了。留守的郕王朱祁钰召集群臣讨论北京城的防守问题。时任翰林学士的徐珵(后改名为徐有贞)便说自己善于观天象,知道北京一定不保,主张立即南迁到南京。胡濙的老家在临近南京的常州府武进县,南迁对他个人而言没有坏处。然而,胡濙深知放弃北京的风险。因为一旦放弃北京,可能放弃的不只是一个北京,而将会是整个北部中国。因此,胡濙在廷议中充分展现了一位老臣稳定人心的作用。面对徐珵等人放弃北京而迁都南京的主张,胡濙没有直面反驳,但首先站出来说:“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的确,如果放弃北京,势必将朱棣以来的祖宗陵寝也一并放弃,将来有何面目再见列祖列宗呢?这位当初曾经上疏建议回迁南京的老臣,应该是在危急关头看到了死守北京的必要性。作为礼部尚书的他,是从“礼”的角度来回答南迁者。这样的驳斥很委婉,但也很有力。之后,兵部侍郎于谦果断地说:“欲迁者,可斩。为今之计,速召天下勤王兵以死守之。”这时候,内阁学士陈循、太监李永昌也都赞成继续保卫北京,从而促成了朝廷保卫北京城的决心,也使大明王朝在关键时刻度过了一次危机。(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