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宗实录》所载的这几件事表明,胡濙出使巡行的地方,陕西(指明代行政区)是重点地区之一。因为相传张三丰曾羽化于宝鸡金台观,所以陇南的岷州卫(今岷县)、阶州(今武都)、成县、徽州(今徽县。以上四地均属今甘肃省陇南市)一带颇多胡濙寻访张三丰的行迹及其留下的题记。武都的万象洞(五仙洞)中还保存了胡濙题诗:“云梯直上接飞烟,万象森罗一洞天。到此了然无一事,不知何处际神仙。”胡濙还探访过成县的金莲洞、徽州东南四十里之巾子山巅之元帝庙。他在金莲洞留下的题诗云:“香书久慕下无边,遍访丰师感应虔。万载红崖主玉蕊,千年碧洞结金莲。云深喜见通明日,雨骤只逢暗淡天。峭壁真光熬永劫,赤心愿睹白衣仙。”可见,寻访张三丰确实也是胡濙的职责。《明太宗实录》载朱棣对于胡濙的奏请都能积极应对,说明他始终对胡濙很信任。而胡濙所奏的两件事,都与解除老百姓的负担有关,体现了胡濙为人宽厚的本性,也反映胡濙巡行时着重在“宣上德,达下情”。
但显然胡濙不应该只是在陕西。相反,他的游历非常广泛,名山大川往往留下了他的身影。例如,胡濙曾到福建武夷山拜谒祭祀朱熹的书院。据黄景昉记载,传说胡濙曾到过福建的泉州,遇见当地传说中的仙人董伯华在路上睡觉,在车上向董伯华行礼。当然,在所有游历的地方,以湘湖地区游历最久。李贤在《礼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忠安胡公神道碑铭》中说胡濙“虽穷乡下邑,轨迹无不到,在湖广间最久”。陈建在《皇明通纪》中提道:“时又有传建文帝在滇南者,以故在楚湖最久。”云贵一带也是常去。但是,终归张三丰也没有找到,后来朱棣在武当山修宫殿,据说就是为张三丰所修,以期这位异人自至。建文帝找到没有,终归没有说法。黄景昉说:“胡濙西南行,求之湖、湘、黔、筑洞中;遣郑和东南行,求之瓯、越、闽、广间。海外几穷尽禹迹矣。唐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差类当日情景。”这是在讽刺朱棣大海捞针似的徒劳的寻访。(www.xing528.com)
但是,明人有许多传说,胡濙在湖湘一带,“数遇建文,不窘之,使得逸去”。传说的真实与否另说,从政治智慧来说,胡濙面对寻找建文帝的使命又该怎么做呢?难道真要把建文帝带回京城?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对于朱棣而言又有什么样的好处呢?面对这样微妙的使命,忠心固然是一个方面,而智慧更重要。胡濙最终就此使命而作的向朱棣的密报,无人可知,但相传他对朱棣的汇报中重点是三个字——“无足虑”。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经过十几年的统治与整顿之后,又还有多少人会怀念那短暂的四年呢?朱棣卓有成效的统治,已经使明初的社会经济重新得到繁荣,史称“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人们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稳定的渴望,消退了他们对于政治的激情。那么多年过去,人们对于建文帝,除了同情之外,又还会有多少人希望他“回朝”呢?“复辟”既无可能,又有多少人愿意自己稳定的生活再起波澜呢?胡濙的态度就是,这样曾经戕伤大明王朝国脉的动荡与伤痕,不如让它随风而逝吧,再也不要紧张了!黄景昉就评价说,胡濙这样的态度,其实达到的是“默为消融”的效果,将之前所有的紧张、对立、猜疑以及对于自身合法性的忧虑都消弭了。这样的政治智慧,足以让他始终得到朱棣的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