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二年春天在南京举行的科举考试,是在燕王反叛与朝廷平叛激战正酣的背景下举行的。殿试所录的第一甲第一名状元胡广,亦因此赐名为“胡靖”,以此寄托了朝廷希望很快“平定”叛乱的美好愿望。胡濙正是这一科110名进士之一,在第二甲的第三十四名。《建文二年殿试登科录》记录了胡濙的科举成绩和家世:“胡濙,贯直隶常州府武进县,民籍,县学生。治《易》。字源洁,行二,年二十八岁,四月初八日生。曾祖庸。祖祯。父宗人。母李氏。慈侍下:娶范氏。兄瀚,弟真、安、定、忠。应天府乡试第二十九名,会试第四十四名。”二十八岁的胡濙在家里排行第二,已娶妻,下面有四个弟弟,父亲去世,只有母亲在世。《登科录》没有记载他的父祖的事迹。但实际上,他的曾祖父胡庸曾在元朝任江浙儒学提举,祖父胡祯曾在元代任常州路医学录。然而,这在胜国为官的辉煌历史,自然不便写入到明朝的科举家状中。但是,从这些曾祖、祖父的宦迹来看,胡濙的家庭是一个以儒以医相传的家庭。胡濙对于医学的兴趣,也就由此可知了。
成为一名进士,要经过乡试、会试两级的选拔,最后在殿试中由皇帝排定名次,从此胡濙便同他的109名同年一样,成为天子门生。胡濙在进士之后任官兵科给事中,之后升任兵科右给事中。六科给事中是皇帝近侍之臣,是能近距离接近皇帝的官员。《明史·职官志》称:“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皇帝下达的敕谕,批下的章奏,都经六科抄发后才能付诸实施。明朝宣德皇帝曾作《六科箴》,说:“命令之出,于汝纪之。章奏之入,于汝度之。考其得失,举其愆戾。厘革欺弊,以赞予治。”同时,六科还对应地稽察六部的事务。和都察院十三道御史一样,他们有监察朝廷百官的权力,因此合称科道官。《明史·职官志》又称:“主德阙违,朝政失得,百官贤佞,各科或单疏专达,或公疏联署奏闻。”正因为此,科道官员还享有与高级官员一起参加廷议讨论朝廷大事的权力。因此,科道官虽然秩仅七品,六科的都给事中也只是六品,但有极大的权力,所谓秩卑而权重。胡濙由进士直接任六科官员,可以说是上上之选了。但是,有关他在建文朝的表现,我们知之甚少。(www.xing528.com)
1399—1402年的靖难之役,改变了明朝的轨迹,每一个在朝为官的人都受到这一政治动荡的影响。他们要在忠于旧主建文帝或迎接新主朱棣之间做出抉择。尽管有像方孝孺那样宁愿灭族也决不向燕王朱棣妥协的人,但对于大部分士人而言,除了接受既成事实,别无他法。况且,在靖难之役的四年中,很多人视燕王与朝廷之间的拉锯战为一场帝王家事。燕王沿途招降各地守城的府县官员,而有些官员的态度则很暧昧,说:“殿下要我投降您,可以,等您进了南京再说。”一旦天下易主,帝位转移成了既成的事实,确实很多人没有做好为建文帝殉葬的准备,他们选择了接受。胡濙在建文朝与建文帝的关系不过是一般的君臣,尚未能进入核心的圈子,因此对于皇位的转移想来也很平淡地接受了。他的朋友中也有不少人选择了归顺。在跟胡濙同科考中进士的人中,杨子荣选择了向朱棣投诚,率先跑到城门口去迎接朱棣,并且提醒朱棣应该先拜谒孝陵,然后再即位。这个提议让朱棣很感激。杨子荣后来改名为杨荣。这一科的状元胡靖也选择投诚,后来将建文帝所赐的名字“靖”改回到昔日的“广”。胡广和杨荣稍后都进入了朱棣首创的内阁,成为朱棣倚重的文臣。他们的另外一名同年王艮,该科的榜眼,却选择忠于建文帝,服毒自杀。胡濙内心怎么想不知道,但显然他接受这样的改朝换代。他的职务也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他也很快得到了朱棣的信任。永乐元年九月,在朱棣登基一年零三个月之后,胡濙得到升迁,由兵科右给事中升任户科都给事中,升迁的理由据说是“奏对称旨”,会说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胡濙没有任何动静,直到永乐五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