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诸国中,朝鲜是最早向朱棣的即位表示祝贺的。永乐元年,朝鲜就派出使臣恭贺朱棣即位。投桃报李,朱棣则对朝鲜国王经常加以赏赐,以至于朝鲜国王李芳远在永乐十五年(1417)派人专门询问来朝鲜的明朝使者黄俨:“皇帝何以厚我至此极也?”黄俨回答说:“新登宝位,天下诸侯未有朝者,独朝鲜遣上相进贺,帝嘉其忠诚,是以厚之。”十几年了,朱棣对于第一个效诚的外国国王还存有一份感激的心情。永乐元年,朱棣派赵居任出使日本,与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签订贸易协议。接下来的数年,朱棣陆续派郑和、潘赐、俞士吉等人出使日本,加强与日本的贸易联系。不过,到永乐九年,足利义满的儿子足利义持重新采取孤立主义的立场,停止了与明朝的外交关系。
对东南亚及印度洋诸国,朱棣派出了郑和的船队。远航的准备在永乐元年就已经开始了,当年苏州府、福建、江西、浙江等地的造船厂已经开始接受建造远洋航行的船只。永乐三年,郑和率63艘大船和255艘小船、27800余人组成的船队,满载丝绸、棉布、麻布、瓷器、铁制用品、茶叶等物品,在祭拜过天妃宫的妈祖神之后,由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下海。船队在福建短暂停留后,继续南行,陆续抵达占城(今越南)、爪哇,沿海岸线往南由满剌加(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沿途不断补充食物和淡水。船队到达锡兰(今斯里兰卡),受到锡兰国王的冷淡对待。冬天,船队到达了明人所说的“西洋大国”古里(今印度南部城市科泽科德)。次年,船队回航。在马六甲海峡,郑和船队剿灭了占据苏门答腊岛北部最重要城市旧港的海盗陈祖义,确保了马六甲海峡通航的顺畅。永乐五年九月,郑和船队回到南京,前后历时两年三个月。第一次远洋航行结束,朱棣又命令郑和陆续展开了接下来的五次远航。对于郑和的远航,著名的东南亚史家王赓武先生认为有许多种理由。他说:“寻找宝藏、炫耀实力与财富、希望了解帖木儿和亚洲极西地区的蒙古人在做什么、扩大朝贡体系、永乐个人的虚荣自大和对荣誉的贪求、宫廷内外的权力斗争和政治事态,所有这些都可能是导致永乐做出此项决定的原因。”这些原因当中,最重要的有两个:第一,在政治和外交上,招徕各国前来朝贡;第二,在经济上,重新打开中国与东南亚及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要打通西域的通道,海路之外,还有陆路一条线。永乐元年,哈密的安克帖木儿派使臣来朝,朱棣便派使臣亦卜剌金带着诏书前往哈密抚谕,次年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永乐四年,朱棣设哈密卫以羁縻。与哈密的良好关系,打通了由明朝内陆通往西域的通道。由哈密往西,朱棣派了使臣到吐鲁番、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境内),与它们确立正式的朝贡关系。往西,朱棣继续努力开拓与中亚的帖木儿帝国的关系。帖木儿在永乐三年逝世,他的孙子夺得王位,开始缓和与明朝的关系,释放了洪武末年派去的使臣傅安等人。作为回应,朱棣派使臣去了撒马尔罕,并从此与当时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沙合鲁建立外交联系。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朱棣与沙合鲁之间的往来并不密切,帖木儿帝国也不承认明朝的宗主权。但是,双方都认识到商业往来的重要性。之后,傅安、陈诚等人充当使臣也数次往来于明朝与帖木儿帝国的商路上。陈诚还留下了中外关系史上的名篇《使西域记》。(www.xing528.com)
朱棣的外交努力,是服务于明王朝的政治的。朱棣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的朝贡体系外交模式。这种朝贡秩序,体现了以皇权为特征的国内统治方式向外部的逐渐扩大,着力于建立一个“四夷来朝”的礼制体系。这种朝贡关系按照中央影响力的强弱顺序,将朝贡国依次列于相邻的同心圆的不同圆环上,从而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包括东南、东北、西北、西南的亚洲各部以及同印度经济圈交错的地区在内的朝贡关系圈。朱棣对这一体系的营建孜孜不倦,鼓励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域的国家前来与明廷建立关系,营造一种“万国来朝”“四海一家”的盛世景象,从而塑造自己“天下共主”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