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内阁代行相权,探明其控制决策过程的实际效果

明朝内阁代行相权,探明其控制决策过程的实际效果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此,内阁不仅可以备参考,而且实际上可以控制决策的过程,从而获得了至少部分的“相权”。从严格意义上说,朱棣设内阁并没有突破朱元璋不设丞相的祖制,内阁大学士也从来没有被正式地确认具有丞相的地位与权力。但是,内阁在明代中后期代行了大部分相权却是不争的事实,明代中后期的内阁大学士也都俗称为“相”。

明朝内阁代行相权,探明其控制决策过程的实际效果

朱元璋政治体制最深刻的改变就是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并对后世复设丞相一职做了严格的防范。他的孙子建文帝不敢在这一问题上违反祖制,尽管他将朝政的处置寄托在方孝孺、黄子澄等人身上。作为翰林学士的方孝孺,在建文朝起着辅政的重大作用。这一方面是方孝孺与建文帝之间密切的关系所致,而也可能是延续了自洪武朝末年以来翰林院官员承制顾问的功能。朱棣一样,也没有改变不设丞相的祖制,但却以翰林院官员入阁的方式开启了明代的内阁制度。

朱棣登基不久,命令七名品级相对较低的文官进入翰林院,以翰林院官员的身份替他出谋划策,备顾问。这七名文官分别是解缙(34岁)、黄淮(36岁)、胡广(33岁)、胡俨(43岁)、杨荣(32岁)、杨士奇(37岁)、金幼孜(35岁)。七人年龄都不大,岁数最大的胡俨在永乐二年(1404)改任国子监祭酒,而其他六人基本上未再改任其他官职。实际上,正是朱棣本人要求内阁学士们久于其职,以便更好地起到辅政的作用。他明确要求吏部不要将内阁学士们改任他职。因此,除了解缙在永乐五年(1407)失宠、黄淮曾因太子的关系在永乐朝后期坐了十年牢外,余下的四人始终活跃在内阁中枢。胡广在永乐十六年(1418)逝世,但黄淮、金幼孜活到了宣德年间,杨荣和杨士奇则活到了正统年间。在内阁时间最长的,如杨士奇,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在内阁中四十余年。

内阁大学士们入阁时很年轻,到朱棣晚年时均不超过六十岁,更兼出入宫禁,伴随皇帝,了解很多机密重事,也就越来越成为皇帝离不开的左右手。朱棣更是一度将内阁群体一分为二:杨荣、金幼孜二人追随朱棣巡视北京和北征,协助朱棣处理军国重事;杨士奇、黄淮则留在南京协助太子监国。由于永乐朝后期皇帝与太子间的微妙关系,黄淮曾受十年牢狱之灾,杨士奇也一度入狱,但因此他们却与太子朱高炽结下了深厚的个人感情。杨荣、金幼孜两人在北征途中教育皇太孙朱瞻基,也与朱瞻基结下了个人感情。可见,长期身处于机密枢要之地,为内阁学士们不断赢得了地位与荣誉,而漫长的伴随君主、太子、太孙的经历和丰富的政治经验、年龄的优势,是永乐年间内阁大学士地位不断上升的关键。永乐初,阁臣地位不及六部尚书,但是皇帝对他们的赏赐有时会跟尚书相同。《明史·解缙传》记载:“永乐二年,皇太子立,进缙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帝尝召缙等曰:‘尔七人朝夕左右,朕嘉尔勤慎,时言之宫中。恒情,慎初易,保终难,原共勉焉。’因各赐五品服,命七人命妇朝皇后于柔仪殿,后劳赐备至。又以立春日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埒。缙等入谢,帝曰:‘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在朱棣看来,内阁大学士职涉机密,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下于六部尚书,因此对他们给以与尚书相等的赏赐,他们的夫人也被皇后请入宫中做客。到洪熙、宣德年间,杨士奇等人在内阁大学士的位置上都是数朝的老臣,且不断地加官晋爵也使他们的品秩超越了六部尚书。到宣德年间,内阁获得代皇帝在奏疏上票拟意见的权力——票拟权,使得内阁在政务处理方面进入中枢位置获得了制度上的保证。从此,内阁不仅可以备参考,而且实际上可以控制决策的过程,从而获得了至少部分的“相权”。(www.xing528.com)

从严格意义上说,朱棣设内阁并没有突破朱元璋不设丞相的祖制,内阁大学士也从来没有被正式地确认具有丞相的地位与权力。但是,内阁在明代中后期代行了大部分相权却是不争的事实,明代中后期的内阁大学士也都俗称为“相”。《明史》于解缙诸人传后赞云:“明初罢丞相,分事权于六部。成祖始命儒臣直文渊阁,预机务。沿及仁、宣,而阁权日重,实行丞相事。”他们没有丞相的名分,但有丞相的职权,无相之名,却有相之实。《明史》卷一百九《宰辅年表一》中说,明代内阁大学士“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所以,朱棣设内阁之举,以及他对于内阁大学士的宠任,包括他让内阁大学士继续辅导太子、太孙的安排,客观上都为内阁成为潜在的“相”做了铺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