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削平诸雄和北伐,归根结底要依靠的是不断的军事胜利。军事胜利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清晰一贯的军事战略可以说是根本,而战略的提出往往有赖于读书人。朱元璋出身贫民,但创业阶段却很重视读书人,也很注意吸纳儒士的建议。在朱元璋的谋士中,最著名的当数刘基。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至顺间举进士,任高安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博通经史,于书无所不窥,尤精象纬之学。1360年,刘基应征来到南京。朱元璋咨以形势,刘基陈时务十八策,其中最核心的是对战略形势的分析。刘基对朱元璋说:“我有两敌,陈友谅居西,张士诚居东。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而士诚仅有边海地,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扬,首鼠窜伏,阴欲背元,阳则附之,此守虏耳,无能为也。友谅劫君而胁其下,下皆乖怨;性剽悍轻死,不难以其国尝人之锋,然实数战民疲;下乖则不欢,民疲则不附,故汉易取也。夫攫兽先猛,擒贼先强,今日之计,莫若先伐汉。汉地广大,得汉,天下之形成矣。”刘基分析了陈友谅、张士诚两人的性格和势力,而最终确立了先取陈友谅、后取张士诚的争雄战略。
自今天看来,“先取陈友谅、后取张士诚”的战略似乎平常,然而处身于当时的形势之中,能够提出这样的战略却反映出朱元璋集团独特的眼光。朱元璋入据南京后,他的扩张主要是向东向南,直接与张士诚频繁发生战事。故而孟森先生说:“以兵力言,陈悍于张;以战事言,张繁于陈。常情必悉力于张矣。”朱元璋与刘基却反人之常情,不先对付势力稍弱、交战频仍的张士诚,而主张擒贼先擒强,先解决气势汹汹的陈友谅,颇能彰显朱元璋君臣的气魄。陈、张二人性格上的差异也成为制定军事战略的出发点:先打张士诚,锐于拓土的陈友谅必定乘虚而入,自己腹背受敌;先攻打陈友谅,满足于守土的张士诚未必会与陈友谅合兵,后顾之忧稍缓。在此战略下,朱元璋对张士诚取守势,开始向西不断蚕食陈友谅在江西一带的地盘。后来事实证明,即便给张士诚机会,他也未必会善于利用。1359年南京城附近的龙江之役,朱元璋一面与陈友谅恶斗,一面又要担心“二寇合,吾首尾受敌”,但张士诚“兵竟不出”。1363年,朱元璋先是率军往江北安丰解救韩林儿,击败张士诚部将吕珍,回师南京,向西解南昌之围,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当朱元璋、陈友谅决战之际,南京虽然有徐达镇守,但兵力相对空虚,张士诚在新败之余竟然毫无再斗之志,再一次放任机会白白地错过。明人高岱评论说,鄱阳湖之战时,从兵家之策言,张士诚毫无疑问应该响应陈友谅,“如约夹攻”,反而“悠悠宴安”,这岂是可以成大事之人!于是,1363年8月的鄱阳湖之战从此成为三大势力升降的分水岭。此役陈友谅中流矢死,彻底失败。次年,朱元璋亲率大军攻下武昌,其版图从南京延伸到长江中游的武昌一带,而张士诚仍局促在跨越长江、临近东海的一隅之地,强弱之势判然。
鼎立格局既已打破,孱弱的一方从此只能静待被兼并的命运。更何况,朱元璋从来都强调稳扎稳打,不会给张士诚任何机会。对张士诚,朱元璋主张先剪其枝叶,再除主干,其具体实施则是“先取通、泰诸郡县,翦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当朱元璋准备对浙西发动总攻时,张士诚只控制着苏州、湖州、杭州一带。1366年,朱元璋与诸将议征张士诚。常遇春主张直捣苏州,说:“逐枭者必覆其巢,去鼠者必熏其穴。此行宜直捣姑苏,姑苏既破,其余诸郡,可不劳而下矣。”朱元璋表示反对,说:“不然。士诚起盐贩,与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等皆强梗之徒,相为手中。天骐辈惧俱毙,必并力救之。今不分其势而遽攻姑苏,若天骐出湖州,原明出杭州,援兵四合,难以取胜。莫若出兵,先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披,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他提出先破除苏州城防守的侧翼——湖州和杭州,在这一战争过程中削弱和疲累敌人,再围攻苏州。后来,苏州城从合围到城下之日,历时278天。如果不是先翦其枝翼,而大军久围苏州,师老城下,杭州、湖州的张士诚军队再回援,被动的就会是朱元璋的部队。1367年9月,苏州城破,张士诚自缢未死,被俘,先是绝食求死,最终自缢而死。临死前,张士诚见朱元璋,不肯仰视,说:“天日照尔不照我。”至死之时,张士诚仍然以为朱元璋的成功是偶然。然而,揆之朱元璋的军事战略,人事毕竟多一些。(www.xing528.com)
结束对张士诚的战事后,朱元璋的眼光投向了全国:一面北伐,一面南征福建、两广。在这一过程中,其军事战略依然有儒士的身影。那位精通天文、地理、卜筮之学却不愿意做官的宁海隐士叶兑,曾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分析天下大势,“列一纲三目,言天下大计”,其中关键在取天下之“规模次第”:“今之规模,宜北绝李察罕,南并张九四,抚温、台,取闽、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朱元璋的战略大概依此而行,先后平定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广东何真,再向湖广、四川进军,同时进行北伐,“削平天下,规模次第略如(叶)兑言”。就是征福建的陆路和水路并进的战术,也是叶兑“三目”中已经提到的。南征的同时进行北伐。1367年,朱元璋与将领们讨论北伐战略。常遇春又主张直接攻打元大都。朱元璋说:“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如卿言,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则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也。”后来战事发展均在朱元璋的预料之中。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北走,完成了新旧王朝的更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