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筑墙、广积粮和根据地建设-揭秘明朝的壮举!

高筑墙、广积粮和根据地建设-揭秘明朝的壮举!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元璋在扩张版图的同时注意加强根据地建设。朱升的回答概括起来是九个字,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十分赞同,将朱升召入帷幄,作为其核心谋士。朱元璋很快将广积粮的政策付诸实施,在境内积极恢复农业生产。

朱元璋在扩张版图的同时注意加强根据地建设。他奉行稳步进取的策略,所占之地尽心经营,不使其易手。从早期和州甃城看,朱元璋早年已很重视城守,但是真正让他把根据地建设提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则是儒士朱升。朱升,字允升,世称枫林先生,徽州休宁人,通经术,元末举乡荐,曾任池州学正,乱世之际隐居于徽州石门。1357年,朱元璋攻下徽州,亲临石门,向朱升请教治国之策。朱升的回答概括起来是九个字,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十分赞同,将朱升召入帷幄,作为其核心谋士。据说凡有征伐,朱元璋都会先期让朱升占上一卦;在写给朱升的书信中,朱元璋也总是客气地称朱升为“允升宗长”,以其同姓朱氏之故。朱升的三策,对于朱元璋成就帝业关系巨大,从军事、经济、政治三个方面为之后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高筑墙谈军事上的城守,为乱世间生存之第一着;粮食是军队的保证,无粮则无军。在元末群雄并起之际,粮食的供应实际上成为元末众多起事诸雄第一要解决的问题。孟森先生说:“高筑墙,则非流转飘忽之劫盗;广积粮,则非妨农旷土随地因粮之饥军,必如此而后可以救离乱。”至于缓称王,则主要是有政治上的积极意义,因为但凡急于称帝称王的人不免都会给人篡夺的印象,不该是一个像朱元璋那样的以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伟大人物所应有的。

朱元璋很快将广积粮的政策付诸实施,在境内积极恢复农业生产。他创设营田司以修水利,鼓励军士屯田。1358年3月,朱元璋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时说:“比因兵乱,堤防颓圮,民废耕耨,故设营田司,以修筑堤防,专掌水利。今军务繁殷,用度为急。理财之道,莫先于农。春作方兴,虑旱潦不时,有妨农事,故命尔任此职,分巡各处,俾高无患旱,卑不病潦,务在蓄泄得宜。”可见,营田使康茂才的主要职责是修缮水利设施,保证农业生产,使军需得到稳定的供应。孟森先生对朱元璋营田之事大加赞赏,说这非但是“倡乱之群雄所未暇,即元之行省又何尝念及此也”,做了政府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朱元璋在每个新征服的地区都设法建立地方政府,征集当地的儒士或有才能的人任官,让他们管理老百姓并恢复生产。(www.xing528.com)

恢复生产、稳定经济的政策不止一端。1358年,朱元璋设立管理民兵万户府,说:“古者寓兵于农,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暇则讲武。今兵争之际,当因时制宜,所定郡县,民间武勇之材,宜精加简拔,编辑为户,立民兵万户府领之。俾农时则耕,闲则练习,有事则用之。……如此,则民无坐食之弊,国无不练之兵,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庶几寓兵于农之意也。”朱元璋想让武勇之士闲时可以耕作,战时拿起武器打仗,既保证兵源,也保证军粮供应。他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粮食生产。1364年,朱元璋与孔克仁讨论形势时说:“自元运既隳,连年战争,加以饥馑疾疫,十室九虚,天厌于上,人困于下。……我欲以两淮、江南诸郡归附之民,各于近城耕种,练则为兵,耕则为农,兵农兼资,进可以取,退可以守。仍于两淮之间馈运可通之处,积粮以俟。兵足食足,观时而动,以图中原。”在这段话中,朱元璋充分认识到元末连年战争和饥荒对人民带来的伤害,认识到人们对战乱的厌恶、对社会稳定的渴望,提出以恢复生产、兵农合一的策略来解决这一根本性的矛盾。为了增加军费,朱元璋还利用徽南、浙东一带产茶的优势,在1361年设立茶法:凡产茶郡县,官给茶引,商人每贩茶一百斤给官府输钱二百,方许出境贸易,又实行盐法,设立盐法局,令商人贩盐,二十取一,以资军饷。朱元璋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到1360年,他命令取消军队直接征粮于民的“寨粮”之制,说明朱元璋的军队到那时已有相对稳定的粮食供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