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创时代大学生领导力开发: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双创时代大学生领导力开发: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的研究重点即基于此,关注的是高校在进行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的影响因素以及能力开发的路径机制,这些影响因素的有机组合是形成开放式领导力开发机制的基础。刘爱东在《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中总结了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见表3-2。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了概括。

双创时代大学生领导力开发: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开发是指高等院校通过系统培养使大学生获得各个层次领导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使他们能够用开放的视角在组织、地区、国家以至国际等各个层次事务中发挥领导力作用,并推进积极的变革。本书的研究重点即基于此,关注的是高校在进行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的影响因素以及能力开发的路径机制,这些影响因素的有机组合是形成开放式领导力开发机制的基础。

刘爱东(2012)在《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中总结了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见表3-2。

表3-2 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资料来源: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刘爱东,2012)

基于本书前面对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结构的解析以及领导能力开发理论的相关回顾,结合国外高校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开发的实践总结,本书将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的影响因素初定为目标理念、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形式、师资水平、与学校外部的互动、考核评价、宏观环境等八个影响因素,其中考核评价主要关注点为学生对于开放式领导力提升培养的反馈,与高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总体考核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数据分析中,把该影响因素调整为学生参与反馈。

这八个影响因素分别对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结构的四个构成要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直接影响,也有些是通过因素与因素间或者要素与要素间的关系间接产生影响,是大学生专业技能要素、通用技能要素、个人特质要素以及开放式洞察力要素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翁文艳(2008)在《国外领导教育与培训概览》一书中,分别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导学等角度总结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成功因素。管理学考察的是领导力教育实践方面,包括较好地融入所在大学的文化和管理框架、有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具有某种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特征等。心理学考察的是学生领导力的必备特征,包括自知能力、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灵活的适应能力创造性思考的能力、承诺服务的能力、把握公共政策的能力等。教育学考察的是领导力教育的教学组织特色,包括根据自身特点设立特色化的教学目标、结合各自学科注重实践类的课程设置、根据各校条件进行多元化背景的创设、利用公共资源进行与社区的互动、系统设计项目注重反馈与激励环节等。领导学角度考察的是成功的领导力教育项目的关键因素,包括:把握领导力本质,明确成功领导力教育的前提是确定领导力教育目标;选择受训对象,明确领导力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确定具体情境、注重互动与反思;明确了解领导者的必备素质有助于明确领导力教育的核心内容;明确肯定导师的作用和各层次领导者的工作绩效是成功的领导力教育的重要因素等。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了概括。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构建了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影响因素模型,关注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开发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各构成要素的影响。(见图3-2)

图3-2 初始的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影响因素模型

1.目标理念

培养开放式领导人才的前提是先进的、开放式的教育理念,这也是高等院校的培养战略和培养目标,其最基本的核心内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为社会输送具有什么样能力结构的人才,是高等教育为推进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价值所在。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直接体现对人才培养的本质规定,决定着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形式、师资水平、与学校外部的互动以及学生参与反馈等其他的培养体系各构成因素,是这些因素的依据和先决条件。作为高校实施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开发的首要战略,学校在确定目标理念的时候,需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战略定位和组织文化,结合国家的宏观环境,从整个学校的发展战略出发制订学生开放式领导力发展的目标。

哈佛大学在学生领导力培养中,鼓励学生尊重思想和思想的自由表达,乐于发现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以富有成效的精神追求卓越,对个人行动的后果承担责任,鼓励学生去探索、创造、挑战和领导。(Smith,1986)麻省理工学院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晓阳,2000)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在谈到大学技术转移时指出,知识转移最成功的方法是培养能够探究知识,然后能在工业、商业、政府和大学自身中起领导作用的一流学生。(朱清时,2002)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强调,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开放的人(Delors,2010),开放式培养的人才会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为基础,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分析、研究并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法国的高等教育即以培养全面人才为特色,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在于不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开放式培养全面领导才能的学习环境,让创新型的开放式领导人才在一个充满动力的土壤中得到成长。德国洪堡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就是培养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这些人应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力,各种潜能都得到了发挥和提升,并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因此,从培养开放式领导人才的目标理念出发,对于高校来说,需要确立提升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的战略目标,并能够制订与战略目标相匹配的创新多样的实施方案。

2.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需要把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组成一个课程体系,这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得以实现的一个载体,是所有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综合。课程建设的目的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刘爱东,2012)衡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的指标主要有课程体系的总量与课程类型、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结构的平衡性、设置的机动性和发展的灵活性等五个方面。(陈勇,2012)

作为人才培养主要载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的特征,知识型抑或技能型,学术型抑或职业型,是否能达到宽专交的要求,都可以通过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得到实现。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呈现。如前文所述,哈佛大学建议将新通识课程体系分为知识、技能或活动三大部分。从1945年经典红皮书的宽泛课程,到1978年的核心课程,直至2006年的这个初步报告,哈佛大学的课程体系为开放式领导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因此,从培养开放式领导人才的课程体系出发,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关注的内容包括设立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目标、设立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立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设立领导力课程模块、设立实践课程以及设立国际化的课程内容等。

3.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指的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式,这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培养途径中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这是高校一般普遍采用的。其次还有“产学研结合”的综合培养途径。另外,相对正常教学活动而言,培养途径还包括一切校园内外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活动,这被称为“隐性课程”,如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社会服务实践等。

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培养途径是领导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性教学,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高校教学与产学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高校师生为主体,把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进行有机整合,这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合、集体培养与个别指导的结合,通过不同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陈述自己的见解,与人相互沟通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把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知识。这些都是开放式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构成。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途径中,采用与学生个人特点相匹配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培养与学生个人特质与特征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因此,从培养开放式领导人才的途径出发,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关注的要点包括:设立基于领导力提升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设立教产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提供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的机会,推进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以及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业计划和活动等。(www.xing528.com)

4.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指的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动态行为体系,是高校根据学科的特征和人才培养的综合要求而确定的,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理念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高校需要探索培养学生开放式领导力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课程具体要求和培养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高校进行开放式领导力教学的重要手段。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目前高校的特色教学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模拟现实教学法,等等,其形式涵盖了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工作坊、研讨班、导师制、探究式学习、服务式学习等。

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形式从各个方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导师制让学生和教师进行配对,给双方以提升领导能力的机会;研讨班和工作坊提供学生学习和实践个人技能和社会技能的机会;运用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讨论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学生们学习用崭新的视角思考自身和他人以至社会;服务式学习为学生创造了各种机会,让他们发现并领略领导力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从培养开放式领导人才的教学形式出发,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关注的要点包括设立基于领导力提升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设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设立探究式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以及采用信息化等教学手段。

5.师资水平

高校进行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谁来教授领导学”,或者是“谁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担负着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艰巨任务。高水平、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的有力保证。除了扎实的学科知识、广泛的知识面以外,教师还必须具备综合的素质,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具体就提升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而言,教育师资来源的多元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高校需要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聘请校内外领导专家、校内外的学生干部、有出色才能的学生参与相应的课程教学,包括企业界、政府部门的杰出人士,本校的行政领导、教师等。多样化来源的师资都应具备丰富的校内外工作经验,并对学生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行业上来看,可以涉及教育学、领导学、音乐学、商学、医药学等各个领域

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提升开放式领导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可以积极与国外教育和研究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开发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从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领导人才。提升学生开放式领导力,还需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教师应该具备相应领域的专业职业经历,依托自身的经验,指导学生参与领导力教育的活动,通过设立各类领导力培养与提升课题,为学生提供专业化辅导,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领导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导。

因此,以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开发为目标的师资水平,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教育师资来源多元化、教师开放的国际化教学理念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6.与学校外部的互动

高校与学校外部的互动可以发生在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中的所有环节,是提升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从学校制定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开始,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途径的确立、师资的聘请、培养评价制度的设立,等等,都可以融入学校外部资源的积极影响。

政府和公共机构首先可以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高校自主了解和把握公共政策,也可以是政府机构直接参与制定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就是把握公共政策的能力,这是任何类型的领导者都必须具备的知识,了解公共政策系统的本质,是对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施加影响的基础。

企业或者说雇主是与高校互动对人才培养产生影响的另一关键要素,学校需要了解企业或者用人机构的需求,为他们输送优秀的领导人才。因此,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状况以及人才培养的定位,实施产学合作,建立与企业的互动机制。企业与高校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和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从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手,通过参与制定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合作开设实习基地等形式,为了实现公共的利益,在共同投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条件下,以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培养综合性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将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与学校外部的互动机制中还包括人才的开放式、国际化的培养。在本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国际化培养的内容,是高校为适应在全球化趋势中,具有广阔的开放性思路的创新型领导人才为社会迫切所需而采纳的一条有效的应对途径。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对于非英语国家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上最新最高水准的科学技术,并有条件成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优质人才。另一方面,更多地与海内外高校的合作培养。高校通过交换生项目、暑期项目、科研项目等学生交流学习项目,实现学生的流动互派,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因此,从培养开放式领导人才的目标出发,高校与学校外部的互动因素包括准确把握公共政策的能力、与政府机构等共同进行人才战略的制定、企业等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鼓励和促进学生的校际和国际交流。

7.学生参与反馈

学生参与反馈在这里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考核评价。高校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对提升大学生开放式领导力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反馈、调整和优化。对学生参与学校运用各类资源组织的各种项目的成效进行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主体,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的反馈考核所培养人才的结果,可以反映出高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并由此考量提升办学条件、修订专业方向以及教学计划的必要性,使培养模式更为完善,通过更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及更为适合的教学形式,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不同的学者对高校根据多种反馈,尤其是学生个体评价的研究侧重有所不同,有的包括教师评价制度和学生考核制度,有的通过学生是否能顺利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来衡量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许多研究所关注的考核评价都是以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掌握为主,而对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的考察相对弱化。这种综合能力除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外,还包括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这是一种结合多方面技能的综合体现。因此,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优秀,最具发言权的是社会,或者说是用人单位,这是保障学校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高校与社会相融合,与行业相沟通,社会参与学校教学评价,这是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开放式领导人才的关键因素。

考量学生的参与反馈,对其进行学业评价的形式可以是综合的,一方面是衡量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另一方面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等等。这是培养开放式领导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增加学生思维的活跃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从培养开放式领导人才的考核评价出发,高校考量学生参与开放式领导能力开发与培养的参与反馈,还需要考核学生个人层面,对学生个体进行观察。

8.宏观环境

国家的宏观环境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需要了解国家经济、法律等各项政策法规,根据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的模式体系,为国家输送各行各业所亟需的领导人才。从确立教育理念,树立人才培养目标开始,学校在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形式、师资水平、学生参与反馈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根据国家宏观环境所提供的条件进行设置。在宏观环境的引导下,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引进创新型的教育理念,组建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