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朝青铜装饰的艺术成果及其演变

周朝青铜装饰的艺术成果及其演变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周朝几乎没有用作个人饰物的青铜器,早期也没有出现铜镜。上述与马车和马具、士兵铠甲直接相关的装饰可能都出现于周朝末期,与青铜礼器上的装饰大不相同,可能是中原人与游牧民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的产物。镶嵌艺术似乎只见于周朝早期,而后又出现在汉朝的许多青铜饰物上,但风格大不相同。

周朝青铜装饰的艺术成果及其演变

除了礼器之外,周朝墓穴中还出土了大量小型青铜器,如兵器、马车和马具配件等但由于尚未进行系统发掘,其用途和意义仍不确定。最常见的兵器有镞、刀、剑、匕、戈戈的刃部像匕一样,尾端扁平,嵌入木质手柄,有的刃部底端饰有兽首浮雕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戈了,因此很难判断其具体年代;但从这几件戈上的装饰来看它们应该造于周朝末期(图57)。中国兵器演变史是一个专业问题,此处不做探讨,我们只是通过它探讨中国装饰艺术的演变。有的斧饰有人头图案,用作礼器,如图5中的这件青铜斧。从风格上看,各种各样的青铜小配件应当造于周朝,此处我们只介绍其中几件。这些小配件大都是马车和马具上的,也有一些兽首装饰是某些礼器或墓穴中棺椁等器物的大型装饰的一部分。另外,周朝几乎没有用作个人饰物的青铜器,早期也没有出现铜镜

兽首装饰多为饕餮首、虎首或羊首造型的面具,背部凹陷。最早的面具几乎只有线条,在平面上刻出兽纹(图59F);后期的更加立体,通常有突起的眼、耳、鼻(图59A、B、C)。有些大型面具上的兽首变为纯粹的装饰造型,有或尖或卷的长耳朵、能够流露出本体面貌的大眼睛(图59D);尤其是大型鸟首,只以鸟喙、眼睛和羽毛便尽显其高傲勇敢(图60B)。

原本可能在棺椁或其他明器上的大型装饰,其造型要么是传统的饕餮首(图59D,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中一件上好的藏品),要么是完整的动物形象,如四件精美的青铜虎[其中两件由奥本海姆(Max von Oppenheim)[16]先生收藏,另两件由方大维(David Weill)[17]先生藏于巴黎,图62、63]。图62的虎坐在弯曲的尾巴上,抬起的前爪抓住长长的鬃毛。青铜片很薄,造型立体感不强,但轮廓一致,富有张力,虎口大张,口鼻卷起,尽显威严高贵,令人敬畏。

軎是马车的重要配件,其装饰往往与戈上的相同,如龙口大张、龙眼圆睁、龙身上有螺旋或波浪状的龙纹。车辖多是圆雕的兽首,如虎、河马、羊等(图64、65A、65C);也有一些是人形,与住友先生收藏的大型卣上饕餮口中的人形相近(图66)。这些人形装饰自成一类,与之后几百年间中国艺术的流行风格相去甚远。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判断某个配件属于马车还是马具(如背部有环的高大龙形器物),也不清楚那些带有龙纹、经常成对出现的三角盾形配件到底作何用途(图61)。传统观点认为,它们是固定在马前额上的,如果真是如此,背部便不该有圈;而且,它们经常与带有类似纹样的扁平长条配件一同出现,而这些长条配件显然不是马具(图60C)。它们可能属于马车或其他明器的一部分。我们只能在发掘出一整套马具之后,才能确定它们的用途。

那些像贝一样螺旋盘绕、中间有孔、边缘有环的配件更像是马具或大型马衔扣的一部分(图67、68)。螺旋的尾端可能是兽首或鸟首,有的则像无头的蜗牛。近期,中国出土了许多相似的配件,有些是半月形,有些是方形,但都有孔和环。斯德哥尔摩多伦多的博物馆中都有这两种类型的青铜装饰(图68)。此外,还有一些造型简单的马衔扣,尾端有大环和中空、穿孔的圆铃。有的铃铛是鸟形,中有一小球,显然是固定在马颈部或背部的。这些配件大都由塞西亚人创造,为中原人及附近的游牧民族所使用。(www.xing528.com)

上述与马车和马具、士兵铠甲直接相关的装饰可能都出现于周朝末期,与青铜礼器上的装饰大不相同,可能是中原人与游牧民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的产物。这些游牧民族多为蒙古人,时常抢掠西北边境,在中国历史上,他们有多个名字,如匈奴、混夷等。在文明开化和治国理政方面,他们远不如中原人,但他们习惯了马背上的生活,骁勇善战。

早期中原地区没有骑兵,只有战车和步兵,这种过时的装备使他们难以抵挡游牧民族的入侵。根据司马迁的记载,为改变这一现状,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7年颁布法令,组建骑兵,令士兵们改穿胡服,即不再穿传统的长袍和布鞋,改穿裤子和皮靴。[这种改革可能推行到了当时的其他诸侯国,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具有特殊意义。因为马不仅用于拉车,也用于骑乘,这就需要新的更好的马具,而这些马具在一定程度上是仿照游牧民族的马具制作的。这就促进了中原和游牧民族装饰艺术上的融合发展。

后文介绍秦汉时期的艺术时,我们还会对这一影响进行详细探究。这种影响似乎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范围有限,目前只能在马具和士兵装备上的小型青铜饰物中找到它的痕迹,而青铜礼器基本未受其影响。直到汉朝时,这种以兽纹为主的装饰才在艺术活动中广泛传播开来。

包括兽首在内的大部分周朝装饰,都直接延续了商朝的艺术风格,这两朝的风格非常相似,很难判定其青铜器的年代顺序。中国人采用笼统的编年史法,习惯将早期青铜礼器归为“三代”(即夏、商、周)作品,或归为汉朝作品。成书于13世纪的《洞天清禄集》[19]中对三代的艺术理念和风格做了很多概述。尽管从模糊的言论中总结出确切的结论有些冒险,但我们仍然引用如下[20]:“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其制器亦然商器质素无文,周器雕篆细密,此固一定不易之论。而夏器独不然,余尝见夏琱戈,于铜上相嵌以金,其细如发,夏器大抵皆然。”

书中还谈到了镶嵌艺术的起源。它始于夏朝还是商朝,现在已不可考;但值得注意的是,典型的周朝艺术品并未采用这种技艺。镶嵌艺术似乎只见于周朝早期,而后又出现在汉朝的许多青铜饰物上,但风格大不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