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宋边境失陷,战争之困局

北宋边境失陷,战争之困局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第一次进攻中,由于缺乏一个协调者的角色,两路元帅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他派出了一系列的使臣前往金军各个大营继续谈判。斡离不在第一次进攻北宋中功劳更大,他担心这次进攻粘罕会获得更多的战功,因此倾向于和谈,但第一次没有获得足够战果的粘罕却更渴望战争。他不肯将三镇还给北宋,而是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让李若水带回:他要的是战争。太原作为北方屏障的意义不亚于燕京,它的失守,意味着山西一路

北宋边境失陷,战争之困局

宋钦宗还在为战和问题而感到头疼时,金人已经帮他做出了选择。由于皇帝不肯割让三镇,加之试图招降耶律余睹,被金人认定是比他父亲更加顽固的皇帝,且言而无信,和约对他如同废纸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八月十四,金国两路元帅共同发出了问罪书,[1]随即兵分两路,向南方进攻。

此时的金国军事组织架构已经有了调整。在第一次进攻中,由于缺乏一个协调者的角色,两路元帅各自为政,缺乏沟通。这次,他们采纳了辽国降臣刘彦宗的建议,设立了一个叫作元帅府的机构,[2]元帅府中分为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左右监军和左右都监,一共七人。

都元帅负责协调,而真正出兵的仍然是左右副元帅。左右之分,仍然以山西、河北两路划分。其中都元帅由谙班勃极烈(即太子)斜也担任,左副元帅粘罕,右副元帅斡离不,左监军达懒,右监军兀室,左都监阇母,右都监耶律余睹。

金军已经出发,在战场上屡吃败仗的宋钦宗却更加依赖外交手段了。

他派出了一系列的使臣前往金军各个大营继续谈判。在这些使臣中,著作佐郎刘岑临时封了太常少卿的官职,担任去往大金国皇帝处的国使,由门宣赞舍人马识远作为副手。宗正少卿宗泽前往右副元帅斡离不大营。秘书少监李若水前往左副元帅粘罕营地,相州观察使王履是他的副手。[3]

在这些使者中,李若水的记录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让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情况。[4]

李若水于八月二十四出发,他经过河北,从井陉翻越太行山到达山西。在过井陉前,他先到了斡离不的营地。当时宋金之间的冲突有四方面:第一,三镇交割问题;第二,上次没有缴完的赔偿金问题;第三,辽金地区叛逃北宋的官员处理的问题;第四,岁币问题。

斡离不和李若水见面时,没有谈岁币问题(岁币缴给金国国库,跟他关系不大),就连三镇问题都表示可以再讨论,他关心的还是直接给他的钱,也就是没有缴完的赔偿金,另外对叛逃官员问题也有所关注。

到了九月初一,李若水等人翻过太行山,来到了粘罕所在的太原府榆次县,这里曾经是种师中收复过的地方,现在却成了金军西路军的临时大本营。李若水发现粘罕对于赔偿金和叛逃官员不感兴趣,对三镇问题却极其重视。

这也可以看出两个副元帅的经验,斡离不关注的是短平快的来钱项目,而粘罕却看重土地,知道只要有了土地,钱财是早晚的事情。

宋人一直分不清两个元帅到底谁是老大,谁是老二。李若水在出使时也想弄明白,他发现宋人由于和斡离不打交道多,往往以为斡离不在粘罕之上,但实际上,双方各有优势和劣势,又互相猜忌。斡离不在第一次进攻北宋中功劳更大,他担心这次进攻粘罕会获得更多的战功,因此倾向于和谈,但第一次没有获得足够战果的粘罕却更渴望战争

李若水在粘罕营地停留了五天,获得了粘罕的四次接见。元帅对宋使的态度很好,赐酒赐肉,临行前还给了不少礼物。他们甚至谈起了粘罕的家庭,他的家人都被辽国害死了,现在只剩了一个小女儿。

在畅谈中,粘罕却拒绝了李若水的谈判请求。他不肯将三镇还给北宋,而是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让李若水带回:他要的是战争。

其实,李若水的遭遇是不难理解的。就在李若水到达金军营地的第三天,也就是他和粘罕第二次见面时,一件大事已经发生:粘罕攻克了太原,这座坚守了将近一年的城市陷落了。

太原之围从前一年十二月开始,持续了二百六十天。太原城墙长四十里,异常坚固,在守将张孝纯的带领下,做到了全民皆兵。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性都参与了守城;有的为了构筑工事,不惜把房舍拆掉。可以说太原是靖康之战中最顽强的城市。[5]

金人用木头构筑的工事环绕城墙一圈,将城市围住,断绝了内外的交通。如果仅仅攻城,太原几乎是牢不可破,可一旦缺粮,就成了大问题。从太原城内偶尔能跑出几个去往朝廷求援的信使,他们往往都瘦得皮包骨头。朝廷也接连两次派军队救太原,却都失败了。于是,宋朝大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太原一天天被围困下去。[6]

为了攻打太原,金人也想尽了办法,根据当时人们的回忆,金人动用了炮石、洞子、鹅车、编桥、云梯、火梯等攻城器械,整体数量达到数千,但是都一一被太原守将化解。[7]

所谓炮石,实际上是体格巨大的发石车,金人将三十个发石车并列,每块石头大如斗,在统一号令下齐发入城,摧毁能力惊人。城内总管王禀命人在重要建筑和楼橹上覆盖装着糠的布袋,减少石头的冲击力,即便被击破,由于损伤较小,修复起来也容易。

发石车不成,金人就改用另外的手段把城壕填平。金人也做了巨大的如同特洛伊木马的大架子车(叫洞子),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生牛皮,外面再裹上铁叶,城上的弓弩不可能穿透。士兵躲在架子车里面,带上柴薪、土木等,推着架子车来到城壕边。他们先将大木板和柴薪放到城壕里,上面再铺草,最上面用土木填平,这样就把护城河解决了。可是,由于草、柴薪、木头都怕火,王禀就用火攻的方法阻止金人填满城壕。

金人的鹅车是鹅形状的大车,比城墙都高,人藏在里面,推着车靠近城壕。由于鹅嘴是前倾的,正好可以越过城壕搭到城墙上。城内也做了类似的鹅状楼宇,与敌人接战。甚至把大石头放在对方的鹅嘴上,由于鹅车重心不稳,就会被压倒。

云梯、火梯等是用来爬城和焚烧城上设施的工具,下面都有轮子,可以推到城墙下。但王禀都一一想办法破解。

依靠这些工具,金人没有打进去。

真正让太原城防出现漏洞的是缺乏粮草。城内的人先杀牛马骡驴,其次把所有的皮制品都吃光,接着将所有能找到的草根树皮等都扒尽了。最后,人们开始吃人,先是吃死人,然后将羸弱老人吃掉。即便这样,太原城里的人还是损失了百分之八十。守城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九月初三[8],粘罕军攻破了外城,而守军早就在内部建了另一道内城城墙,于是守军都退到了内城。但遗憾的是,由于士兵们饿得实在没有力气了,他们拿着武器倚在城墙上,竟然无力抵抗,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将自己杀死。

王禀率兵抵抗,突围而出,金军紧追不舍,他只好带着太庙中的宋太宗画像投汾河而死。[9]

主帅张孝纯和他的另一个儿子张浹被俘后,金人要求他们投降,张孝纯拒绝了,等待被金人杀死。金人当着他们的面将三十多员副将杀掉,张孝纯父子依然面不改色,等待着自己的命运。粘罕佩服张孝纯是条汉子,没有杀他,叫人把他押往了北方。

太原作为北方屏障的意义不亚于燕京,它的失守,意味着山西一路已经开放了,金军随时可以南下黄河,不管是西进洛阳还是东袭汴京,都不会再有大的障碍

更可怕的是,太原是在宋军的眼皮底下丢失的。宋军还有十几万大军在周围救援,却谁都过不去。如果说第一次汴京之围的失利是因为援军没有到,那么太原失守则意味着宋朝的军事体制彻底落后于金朝,即便有援军,也打不过金军。

宋朝的军事体制落后不在于将领的军事素养,因为他们也有很好的将军,如种师道、种师中、张孝纯、刘韐、折可求等,当年的郭药师也曾经全心全意帮助皇帝守卫燕京。但由于指挥系统的紊乱,将军们很难有权力调动起全局资源,来组织一场战争。

金军的行动指挥由两路元帅全权负责,他们可以调动一切资源为战争服务。但宋军调动资源要得到皇帝的允许,而皇帝又是受身边的宰执控制的,宰执还包括主战派和主和派,在一系列的扯皮中,几乎不可能做出及时的决策

在战争中,每一位将军都只是一路兵马的将领,指挥不动其他的兵马。就算设立了一个更高级的统帅,几乎所有的下级将军也不把这个统帅当回事,因为他们除了受这个统帅领导之外,还有无数层级领导的节制。

一旦将军打了败仗,宋朝的言官立刻发动弹劾,不惜把他们逼上绝路。言官无罪,将军不赦。当将军打了胜仗,宋朝的宰执立刻考虑通过升官将他们的带兵权剥夺掉,到最后仍然是树大招风难以自保。

总之,宋太祖设计的这个系统曾经和平运行了一百多年,直到遇到了金军这个克星,其中隐藏的千疮百孔突然就暴露了出来。

太原丢失的连带效应直到一个多月后还能看出来。在太原丢失之前,宋朝还派遣了一位叫作王云的人到金国皇帝处谢过。[10]王云十月十八才回到汴京,当时太原已经丢了一个半月。但王云带回来的却是好消息:金国皇帝似乎松动了,不要求三镇土地,只要三镇的赋税,并给金朝皇帝上尊号,表示臣服,再派康王前去议和,就可以了。[11]

这件事让宋钦宗激动了一番,讨论了半天如何上尊号。但事实上,金国皇帝许诺出自太原失陷之前,金国人也已经厌烦了战争,所以才会想拿一笔钱就算了。可是王云回来后,太原失陷的消息传到了金国皇帝耳中,他又改变了态度,因为金国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等宋钦宗再次将王云派遣去金国,金国人已经不认可前面的许诺,不可能再交还三镇了。

这件事的误会一直持续到十一月初,宋钦宗还真的要派康王去谈判。康王甚至出了国门上了路,只是后来路上出变故,中途折回,才没有白白地去当俘虏。[12]

另一件奇怪的事情是,太原失守半个月内,竟然没有人敢告诉宋钦宗。群臣再次进入了事不关己的状态,大家都装作什么也没发生,希望拖下去。[13]金军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快速进军。

金军攻克太原时,李若水恰好从河北到山西,再从山西南部返回北宋控制区,一路上经过了两个府,两个府级建制的军,七个县,四个镇或者塞。在这个区域内已经没有了北宋的兵马,金军的营地倒是看到了数十处,这意味着金军已经对山西北部地区实现了实质性控制。更让人伤心的是老百姓,一路上大部分地区的官舍民宅都已经被烧毁,家具窗户都没有完整的了。只有井陉、百井、寿阳、榆次、徐沟、太谷等地还能看见百姓的身影,但已经是蕃汉杂居。老百姓对金人的勒索和税赋疲于应付,如同乞丐一般。

还有一些人不甘心受奴役,他们上山扎寨,变成了山大王。但金军的镇压也是严酷的,只要抓住这些人,必定杀掉。[14]

半个月后,宋钦宗终于收到了太原失守的消息。群臣们不得不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办,宋军失败的原因也在探讨议题之中。指挥权不统一,将军无法调动足够的资源,这个问题一再被提及,以宰相何666为首的官员们都在思考如何解决。

九月二十三,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15]这个办法是这样的:在之前,北宋以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现河南省商丘市)、西京河南府(现河南省洛阳市),以及位于南襄盆地内的邓州为中心,设立了四个总管,这四个总管虽有职衔,但负责的事项并不清晰。

666等人提出,给这四个总管加上元帅的头衔,将全国的领土都归入到四个总管的管理之下。所有在总管府辖区内的军队都受总管的节制,同时,总管还有征发物资、决定军事财政的权力。

这相当于将全国划成了四个节度使辖区,四大节度使既负责军事,也负责财政养兵。这是对北宋原有政治结构的一种颠覆。北宋一直采取对官僚制约和限制的态度,将军事、民政、财政等权力切割成小块,分配给各级官员,而现在四大总管在辖区内几乎拥有了一切权力,比当年安禄山唐朝的权力还大(当然只是名义上)。

皇帝同意了何666的建议,在九月二十七下达诏书,任命总管。[16]具体分配是这样的:位于北京大名府的北道总管负责河北东路、京东东路,总管由赵野担任,副总管是颜岐;位于南京应天府的东道总管负责京东西路、淮南东西路,总管是胡直孺,副总管是朱胜非;位于西京河南府的西道总管负责京西北路、陕西、京兆、秦凤、环庆等路,总管是王襄,副总管是张杲;位于邓州的南道总管负责河南道、京西西南路、荆湖北路等,总管是张叔夜,副总管是高公纯。

我们可以把这个提议与李纲的提议做对比。在给皇帝上书时,李纲认为由于宋朝官僚权力太分散,根本没有办法抵抗金军,因此建议在北方边境地区设立世袭的节度使藩镇,让他们帮助北宋保卫边境。这个建议有着极大的副作用,一旦赶走了金军,节度使会尾大不掉,直至出现问题。当时皇帝觉得提议太极端,所以没有采纳。

但李纲被罢黜没有多久,在全国设立四大区的提议就通过了。这个提议也带有很大的副作用,因为这是在帝国内部(不是边境)建立“节度使”制度。宋朝一直防范官员尾大不掉,采取这种做法,也说明是无奈之举。

只可惜,这个制度实行太晚,人们还没有来得及适应。反而是南宋初期各大将领们为了抵御金军,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这个制度,才使得岳飞等将领有了足够的权力组织战斗,将金军赶离了南方地区。

这样看,这个制度是有威力的。当然,一旦金军撤走,宋高宗立刻想办法削弱将领们的权力,更不惜杀死岳飞求和,这也与宋朝一脉相承的对官僚制约、防止他们尾大不掉的政策有关。

北宋的制度变革正在进行中,金人的进攻也在继续。

十月初五,金军攻陷了真定府,吉州防御使、本路兵马都钤辖刘翊战死,[17]这是金军的东路军获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真定府位于河北平原的西端,接近太行山脉,距离太行山道的紫荆关通道和井陉通道都不算远,这里城池坚固,粮草众多,只要长期守卫住这里,就可以防止金人的两路取得联系,又可以牵制敌人的东路军。

当初马扩向童贯提出的意见,就是一定要守好真定。马扩离开童贯后,还跑到真定参与防守,却与真定的守将刘韐发生了矛盾,差一点被当作间谍杀死。[18]

刘韐虽与马扩有些矛盾,但在守城上却是一员悍将。刘韐手下有总管王渊、钤辖李质,三人的合作坚不可摧,将真定打造成了华北地区的坚固堡垒。[19]半年多以前斡离不第一次进攻时,就绕过了真定南下进攻汴京,如果宋钦宗不是那么渴望和谈,而是派遣勤王军进攻斡离不,真定一定会成为敌人后方的一枚钉子,起到极大的牵制作用。但宋钦宗的软弱最终让金人安然撤离。

到了太原围城时期,由于皇帝无将可用,任命李纲接替种师道的同时,也把刘韐调走担任李纲的副帅。刘韐把他的两个得力下属也带走了,真定交给了一个叫作李邈的人,李邈的副手就是刘翊。

金人第二次出兵时,斡离不首先攻打广信军和保州,都没有攻下。斡离不于是绕过了这两座城,继续南下,越过中山攻打真定。金军最初攻打北城墙,被刘翊击退,于是又移到东城墙攻打了两天,还是不能攻下。夜里,金军将军队和攻城器械偷偷移回到北城墙,乘守军不注意,一拥而上。刘翊自杀身亡,李邈被捕。

斡离不抓住李邈后,并不打算杀他,金人有使用降将的传统。金人让他给斡离不下跪,他拒绝了,赐酒他也不喝。但斡离不一直对他很尊重。由于李邈拒绝跟随金军南下,斡离不把他送到了北方的燕京。[20]负责燕京的辽国降将刘彦宗已经成了高官,刘彦宗劝说李邈顺从金国,又想给李邈按照金人的方式剃头发。李邈干脆剃了个光头表示要当和尚。刘彦宗见李邈不会投降,只好上报了另一位元帅粘罕,粘罕命令将李邈杀掉了。[21]

在斡离不攻克真定时,粘罕的西路军更是取得了重大突破。

得到太原后,接下来是汾州。[22]汾州本来就粮食短缺,兵力疲弱,知州张克戬尽力守城。朝廷派遣了两支援军从隆德府和平阳府两个方向驰援汾州。但援兵还没有到,汾州就在十月初十陷落。[23]张克戬南向焚香遥拜,引刀自杀,一家死者十八口。

汾州陷落后,金军继续沿着汾河谷地南下,接下来要攻打的就是平阳府了。按照估计,平阳府的北面有一道山岭,叫作回牛岭,这道岭将临汾盆地和太原盆地分开,如同一道墙壁一般笔直而上,是最佳防守据点。朝廷派遣了一位叫作刘琬的人防守回牛岭。但同样是因为军粮不足,回牛岭的守军每天只有两升豌豆或者陈麦,士兵们私下里抱怨说:“就这两升麦子就想让我们卖命?”[24]

金军来到后,看到回牛岭的地势,感慨如果对方准备足够的弓箭和石头,这怎么能攻打下来。不想金军一到,回牛岭的宋军自动溃散,于是金军乘胜追击。

身在平阳府的刘琬一听回牛岭丢了,连忙逃走,平阳府也丢了。

金军除了向南进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通两路军队之间的联系。两路军之间隔着太行山,只有几条孔道可供交通之用。最好的孔道是位于真定和太原之间的井陉,由于真定和太原都已经被金军占领,只要打通了井陉通道,两军之间就可以沟通,避免一年前那次进攻出现过的不协调。

为了打通井陉,粘罕从西面的太原首先进攻寿阳,在寿阳他受到了激烈的抵抗,暂时无法攻克,于是移兵到东面的平定军继续攻城,不想平定军也不投降,粘罕自己竟然打不下来,只好等东面的斡离不出兵,两方夹击才攻克了平定,打通了井陉。

这几个地方虽然看上去不大,却让金军遭受了重大损失。比如,金军在攻打寿阳时,虽然城市很小,但由于守军的死守,粘罕竟然损失了上万人。粘罕攻打平定时损失了三千人马,与斡离不合围平定,又损失了两三万人。

小小的寿阳和平定竟然成了金军损兵折将最厉害的地方,这件事引起了金军的反思。他们在内部也有过一次讨论:到底是扫平山西、河北重要,还是先进攻首都汴京重要?

右监军兀室认为,既然已经获得了太原和真定两大重镇,就应该乘机先扫平河北和山西(合称两河地区),然后再进攻汴京。如果不扫平两河,万一攻打汴京不力,两河也都保不住。上次斡离不打到汴京,进不去,反而失去了河北,就是这个道理。

但粘罕认为汴京是天下的根本,得不到汴京,两河怎么都不可守,因此应该尽快进攻汴京。他舒展右手做抓东西状,举了个例子,说:“这就像运臂力取物,先抓住汴京,再往回一捞,就把两河也抓住了。”[25]

经过讨论,粘罕的策略得以采纳,于是金军加紧向南进攻,将威胜军、隆德府、泽州一一拿下,距离黄河已经是一步之遥。

攻克隆德府是在十月十七。[26]隆德府曾经在这年春天被粘罕攻克,后来被北宋收复。这一次,为了加快速度,粘罕并不想耗费太多的精力在隆德府,他兵临城下,让守城方派人出来谈判。通判李谔出城,粘罕告诉李谔说:“我去攻打赵皇帝,这次就不攻你的城了,回去派人贡献点犒军的酒肉马料来,我们就乘夜赶路。”

李谔同意了粘罕的条件,回到了城里和众人商量。知府张有极招来了百姓代表,没想到代表们却反对这样做,表示如果犒军,就跟拜降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更愿意抵抗金军。第二天一早粘罕又喊话要求李谔履行协议,被守城的人骂了回去。李谔试图劝说众人不要这样,却被砍伤了面部。

粘罕当即下令攻城,当日城陷,金军入城烧杀掳掠一番,乘兴继续前进。

他们继续攻克了泽州,泽州之南就是太行山通道,也就是天井关的所在地,出了天井关,就下太行。翻过太行山,就到了黄河岸边,渡河既可以去洛阳,也可以下开封了。

十一月初八,宋钦宗在延和殿主持了一次考试。考试的参加者是帝国最高级的文武官员,一百多人,每人发了纸笔要求笔试作答,题目是,到底要不要交割三镇?

这次考试的背景是,出使金国的李若水等人回来了,带回的消息并不好,金人不同意只收赋税免除交割土地,坚决要求土地交割三镇。与此同时,太原和真定(属于中山)都已经被金军占领了,即便抵制交割,也必须从金人手中夺回来。

考试结束,根据统计,梅执礼、孙傅、吕好问、洪刍、秦桧、陈国材等三十六人认为不应该交割,剩下以范宗尹为首的七十人赞同交割。双方的理由都很明确,一边认为是祖宗之地不可丢,另一边则强调眼前形势。[27]

虽然人少,但在何666等人的坚持下,宋钦宗决定不交割三镇,任事态自由发展。随后唐恪请求皇帝以御驾亲征的名义偷偷逃到西京去,前往陕西等地避难,将太子留下守城。宋钦宗没有学他父亲逃走,决定以死捍卫社稷。这一次,就连退休的宋徽宗也没有离开,由于离政权中心较远,宋徽宗已经失去了当初灵敏的嗅觉,也没有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只能随儿子留在京城。

但宋钦宗的放任策略并不能阻止事态的恶化。十一月十二,粘罕的西路军经过山西来到了黄河北岸。宣抚副使折彦质领兵十二万与之隔河对垒。[28]另外,还有签书李回率领的一万人巡视黄河。[29]

金军派出了数十骑兵前来探查,探子们发现黄河南岸有大量的宋军,连忙回报说,由于宋军有准备,很难短时间内渡河。

金军统帅完颜娄室却认为宋军虽多,但不一定非需要打仗才能定胜负。他决定采取威慑战略,通宵达旦地在北岸敲击战鼓,敲了一晚上,第二天再派人去探查时,发现南岸的宋军已经彻底消失了。

十一月十三,金军西路军渡河完毕,才发现原来不仅是黄河岸边的兵逃走了,就连守城的兵都没了踪迹。最大的逃兵是北宋的西道总管王襄(驻地在洛阳),这位被皇帝赋予极大权力,号称守卫全国四分之一土地的封疆大吏不仅没有守城,反而逃走了。另外,在黄河北岸最重要的防御城市是河阳城,这座城就在黄河边,守将也已经不见了踪影。就这样,金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河阳和西京洛阳。几天前,唐恪劝说宋钦宗经过洛阳逃往陕西,现在这条路已经被断掉了,就算皇帝想逃,也只能向南逃走。

几乎与西路军同时,斡离不率领的东路军也在寻找渡河地点。最初他屯兵庆源府城下,庆源府的都统叫王渊,王渊手下有一位叫作韩世忠的统制官,王渊派遣韩世忠从西北门出去袭击敌人,杀死了数百人。[30]这是韩世忠脱颖而出的一次战斗。

斡离不绕过庆源府向南移动,宣抚使范讷率领五万兵马驻守滑州和浚州,斡离不看到宋军有防备,于是从恩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经过古榆渡前往大名府,从李固渡这个渡口过了黄河。[31]渡河时,金军甚至找了一船官伎,在月下奏乐鼓励士兵。[32]

十一月十四,皇帝收到了金军两路大军渡过黄河的消息,曾经坚定的心又动摇了。他决定派遣康王出使斡离不军,这一次不再矜持,许诺割让三镇,并给金国皇帝上尊号。

由于康王出行需要时间来准备,皇帝害怕夜长梦多,先派遣李若水、王云、马识远等人前往粘罕军前报信,将情况尽快说明。李若水更是比其他人早出发。

李若水马不停蹄来到了黄河北岸的怀州,遇到了金人大军。金人派遣萧庆、刘思接待他。他告诉对方,皇帝已经同意割让三镇,负责交割的工部侍郎王云、武功大夫马识远已经在路上了,他是先来报信的。

当天,粘罕接见李若水,责备他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得知王云还有几天就到,表示让李若水安心等几天,并让人送来了羊肉和酒。一切看上去还有转圜的余地。

但第二天,粘罕再次见到李若水时,情况出现了变化。他告诉李若水,已经派出使者去往宋廷,这一次不是要求割让三镇,而是要求北宋必须把河北、山西全境割让给金国,双方以黄河为界,签订新的条约。[33]

李若水还在争取以交割三镇为限,但谈话间,突然传来了可怕的消息:割地使王云到达磁州时,当地百姓把他当作奸臣打死了!

关于王云如何被杀,情况是这样的。

其实李若水前脚离开首都,第二天(十一月十五)金人的使者就已经到了汴京。他们提出的要求已经不是割三镇,而是以黄河为界了。[34]这说明粘罕是早在李若水到达金军营地以前,就已经下定决心了。

见到皇帝时,使者王汭也大言不惭,直指北宋朝廷是“奸臣附暗主”。皇帝吓怕了,想答应割让河北、山西,但遭到了何666等人的反对,朝廷商议过后,决定继续派康王前往金军营地谈判,仍然以交割三镇为条件。

陪伴康王的人包括王云、耿延禧、高世则等,所以,王云不是像李若水说的那样前往粘罕军交割,而是与康王一起前往斡离不军。

王云十月刚出使金国归来,他回程时曾经到过真定府战场。当时斡离不让他观看了攻克真定的整个过程,他印象深刻。

十一月十六,王云和康王离开首都时,回望着首都的楼橹,告诉康王:“汴京的楼橹天下所无,但当初真定的城墙比首都的还高一倍,金军让我观看他们攻城,不过一会儿工夫就攻克了,所以,楼橹再高也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

康王没有回答。

康王等人离开时,百姓阻塞了道路,希望他们留下,用武力守城。但他们还是出发了。一行人离开后,京城大部分城门都关闭了,只留下了东水门和南墙东面的陈州门。[35]

十一月十七,康王到达滑州;十一月十八,到达浚州;十一月十九,到达相州。在康王的背后,跟着粘罕的四百铁骑,他们从怀州过来要抓北宋的使团。金军骑兵碰到当地人,当地人都说康王已经走远了,追不上。金军不死心,继续追,问了几次,所有的人都这么回答,这才悻悻而归。[36]

十一月二十,康王到达磁州。[37]磁州和相州与王云有些渊源。当王云十月份从金军营地返回时,路过这两个州,与守将谈到,金军这次进攻比起上次还要凶残,必须尽快做好准备。他劝两城守将赶快坚壁清野。所谓坚壁清野,就是将城外的百姓和粮草全部带入城中,关闭城门,进行坚决抵抗。

王云的策略起到了作用,金军听说磁州和相州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就绕过了磁州和相州,选择别的路前往汴京。[38]但百姓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不愿意清野,因为这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家,带着细软逃难。其次,由于金人绕道走了,百姓反而认为不离开家也没事,王云的清野只起到了骚扰民众的作用。于是王云成了百姓眼中的恶人。

磁州知州是一位叫作宗泽的老将。作为主战派官员,他一刻也没有放松战备。为了节省朝廷调拨的军粮,他在磁州组织民兵,平常耕地种田,积攒粮食,打仗时将人召集起来就可以上战场。宗泽给康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试图阻止康王继续北上,认为当初肃王就是这样一去不复返,不希望康王步其后尘。

康王犹豫不决时,宗泽提议他到当地一处名胜古迹去占一卦,磁州有一个崔府君祠(也叫嘉应侯庙),纪念的是东汉人崔子玉。在去往崔府君祠的路上,百姓们又开始阻拦道路,希望康王不要北行去见金军。

王云告诉百姓,康王不是北行,只是去拜庙。在康王一行中,由于王云比较活跃,这就与百姓发生了冲突。同行的人(包括宗泽)都劝他小心一点,不要过于抛头露面。这时,突然有人认出了王云,开始纷纷传言:这就是当初要求清野的人,他一定是奸细。

在庙里,宗泽听到了外面的喧嚣,他请求王云跟随他,不要单独行动,但王云认为自己是朝廷官员,不会有事。

从庙里出来,他们发现有人已经把王云的马偷走了,只好给他临时调了一匹低级官员的马。王云与耿延禧、高世则等人先后骑行。

再到后来,事情更失控了,道旁有的百姓身带刀子,他们拉住康王的随从,挨个儿问谁是王尚书。等问到王云时,知道他就是王尚书后把他拖下马来直接杀死了。

由于民情过于汹涌,康王知道王云死了,却也不敢指责民众,只好听之任之。百姓们杀掉了王云还不满足,继续拦住康王,告诉他几十里外已被金军占领,如果再前进,就回不来了。

康王率众回到了磁州。进了城,事态才恢复控制。宗泽将一位闹事的头领斩首,平定了这场骚乱。[39]而百姓的苦苦哀求让康王更加犹豫了。(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相州知州汪伯彦也来了消息,告诉康王他走后金军在背后追击,试图截获他。[40]到这时,康王才进行了综合判断,认定继续前进已经意义不大,除了当俘虏之外,谈判已经不可能了。

当天夜里,康王和随从从磁州出发,换了一条路,没有惊动任何人,向南回到了相州。随后康王写信汇报给皇帝,解释了不再北行的理由,等候皇帝裁示。[41]这个决定让金国少了一个普通的亲王俘虏,却让南宋多了一个开国皇帝。

在相州,康王碰到了一位叫作岳飞的人。岳飞家就在相州汤阴,他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文可读《左传》《孙吴兵法》,武可以挽硬弓,曾经跟随刘韐在真定抵抗,现在又投在了康王名下,成了日后一名重要战将。

也正是在相州,康王逐渐拥有了独立性,变成一个抵抗金军的领袖。

十一月二十一,金国使节杨天吉、王汭、撒卢母再次来到了皇帝的宫廷,要求以黄河为界重新划定两国彊界。[42]宋钦宗终于吓怕了,没了别的选择,只好仓促答应下来。

但接下来,双方在到底谁当割地使的问题上发生了剧烈争执。金国使节认为,上一次宋钦宗同意割让三镇,派遣了张邦昌和路允迪作为割地使,前往三镇通知交割,但这两人级别不够,他们的官阶都是临时提拔的,没有足够的威望,到了城外喊不开门,守将也不听从。他们希望这一次皇帝一定要派更加亲信的人,喊得开门才行。

但对北宋官员来说,不是谁够有威望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人愿意当使者。使者已经成了一项高危职业,特别这次出使必定留下千古骂名。事后,人们不会记得是宋钦宗被迫割让黄河以北土地,只会记得是谁充当了割地使,当了金人的帮凶。几乎整个官僚系统中的官员都不愿意出面。

唯一愿意接受任务的是陈过庭,他认为“主忧臣辱”,既然事已至此,就只好面对。其余重臣中,唐恪、冯澥不说话,耿南仲表示自己太老了,不能承受舟车之劳,聂昌以养亲为借口推辞。

皇帝下令奖赏忠贞的陈过庭,赏赐他不用当割地使,而是派遣聂昌和耿南仲两人前往。在朝廷中,耿南仲是最大的主和派之一,几乎破坏了主战派的所有努力,此时皇帝派他前往,也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奖赏。[43]

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趟非常危险的行程。由于社会底层对皇帝和金军的怨恨已经爆发出来,想要交割黄河以北,不管是什么样的亲信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耿南仲跟随金人王汭北上,主持在河北地区的交割,但到达卫州时,当地人要把金国使节杀掉,王汭连忙逃走,耿南仲也跟着逃脱了。耿南仲逃到了康王所在的相州,避免了死亡的命运。

聂昌就没有这么走运了。闰十一月十五[44],聂昌来到了绛州城下,要求守城官军投降,向金人交割城池,被拒绝了。聂昌拿着诏书坐在筐里登上了城墙,向官军展示诏书,表示自己是真的割地使。钤辖赵子清毫不犹豫杀掉聂昌,挖掉他的眼睛,将他煮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二十四,北宋首都汴京迎来了第二次围城危机,金国东路军元帅斡离不率领兵马在一年之内再次来到了开封城下。

数天前的十一月十五[45],根据梅执礼的建议,宋钦宗已经下达了清野诏书,他甚至专门任命梅执礼担任河东、北京、京畿清野使。根据诏书命令,几个地区的人民都拖家带口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北宋一时人心惶惶,还有人趁火打劫,发生了不少抢劫事件,官方捕杀了三百多人,才恢复了一点秩序。后来清野进行到十一月十九,宋钦宗突然又取消了清野诏,这一来一回之间,金军已经来到了。[46]

而在十一月十七,传闻金军侦察兵已经渡河了,执政大臣们都不敢相信,于是殿前司派出一个叫作马纲的人前去侦察。十一月十九夜间二更,马纲回报金人果然渡河了,可是大臣们仍然不敢相信,又派出使臣刘词带领三百兵马从封丘门出去探查。十一月二十,刘词派人回报:他们到达陈桥(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所在)时遭到了敌人的袭击。这证明敌人真的来到了。

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汴京城外一个叫作刘家寺的地方还放着五百多门大炮,没有收入城中。[47]按照朝廷的规划,原本要在秋天举行一次大阅兵,阅兵的场所就在城东北五里的刘家寺。皇帝派人往刘家寺运送了大量的炮,等待阅兵时使用。[48]

金军来了,阅兵自然举行不成,朝廷的各个部门开始为这些炮到底该谁负责而吵架。既然是大炮,就该由兵部负责,可是兵部说,大炮属于枢密院,应该由枢密院负责运入城内。枢密院又说,炮不属于我,但它自有所属。原来这些炮不是由外廷运过去的,而是由属于皇帝内廷一个叫作军器监的衙门运过去的;这个衙门的主管官员刚刚因罪去职,群龙无首,就没有人管炮的事儿了。

既然没人管,总要分配一个衙门负责。于是想让掌管守御的京城所收炮,京城所却推给了兵部下属的驾部,驾部又推给了同属于兵部的库部。库部还没有来得及推脱,金人已经到了城下。

北宋官员众多,其实有许多官员愿意做事,但由于制度的制约,许多人闲着帮不上忙,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幕幕荒谬场景出现。其中有的人痛心疾首,有的人只是以看热闹的心态调侃着这架笨拙的官僚机器。比如,著作郎胡处晦就干脆写了一首长诗嘲讽这种乱象,引得人们纷纷传唱:[49]

天边客子未归来,玉关九门何窄塞。大臣裂地过沙场,铁骑凭河又驰突。官呼点兵催上门,居民衮衮闾巷奔。请和讳战坐受缚,乌用仓促徒纷纷。黄河一千八百里,沙寒树长险难恃;官军观望敌如烟,筏上胡儿履平地。大臣持禄坐庙堂,小臣血奏交明光;胡儿笑呼一弹指,公卿状如鹿与獐。明明大汉亦有臣,谁谓举国空无人。贾生绝口休长恸,用者不才才不用。

十一月二十四,斡离不的东路大军再次来到。他们原本还会驻扎在去年的驻地牟驼冈,但自从他们离开后,皇帝派人掘开了汴河,将牟驼冈四周淹没成了烂泥地。金军只好另外寻找地方。正好刘家寺有许多大炮,斡离不把刘家寺当作他的指挥中心,将大炮尽数占有,并掉转炮口,对准了城内。[50]

斡离不来到时,北宋汴京城的防卫到底准备得怎样了呢?

种师道接替了李纲,他听说太原和真定都已经丢失,建议皇帝经过西京到长安去避难,被拒绝后,他向位于邓州的南道总管,以及位于长安的陕西制置司发出了勤王令,让他们尽快赶到汴京。

但种师道随后就死了。之后,主张和平的唐恪、耿南仲、聂昌等人认为,既然要议和,就必须表现出诚意,如果军队太多,只会激怒金人。再说,如果几十万军队都跑到首都,到底怎么供养他们都是大问题。当时,军队的哗变已经屡见不鲜,比如滑州本来是个坚固的城市,连金人都选择暂时避开,却因为哗变,守将被杀死了。[51]

本来,南道总管张叔夜和山西制置司钱盖已经召集兵马在路上了,又被聂昌等人拦了回去。张叔夜的军队回到了房州、安州、复州等地,陕西军马更是回到了遥远的秦凤路和熙河路。等金人真的来到时,汴京周围几乎看不到勤王军马的身影。

好在张叔夜是个聪明人,宋钦宗一看不好,传给他一个手札,他立刻搜集了三万人又赶来了。他赶在金军扎营之前的十一月二十二到达了汴京,一路上还与遇到的敌人交战,歼灭了数百人。[52]张叔夜从南薰门进入首都,参与了汴京保卫战。

此外,位于长安的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范致虚也派兵勤王。由于事发突然,他派前锋部队先行,并抽出另一军去保卫先帝的陵墓,自己也在赶来。

除了这两支军队之外,剩下的就要靠首都原来的防御力量了。但是,与金人在北方交战的过程中,首都的卫戍部队大部分已经被派到河北和山西的前线,且被金军击溃了,剩下的军队人数不仅不多,战斗力也不强。这些兵马满打满算也只有不到七万人,大部分是弓手。[53]

负责防御的殿前司只好将这七万人分成了几部分。第一部分,分出一万人作为预备队,这一万人又分成前后左右中五军,其中前军驻扎在顺天门(西城墙靠南的城门),左军、中军驻扎在五岳观(在南城墙内东侧,南薰门和陈州门之间),这三军由姚友仲统领;右军驻扎上清宫(内城旧宋门内),后军驻扎封丘门(北城墙东数第二门),由辛康宗统领。

第二部分,剩下的五万七千人负责守卫城墙,分属于四壁守御。其中东壁守御孙觌,西壁守御安扶,南壁守御李擢[54],北壁守御邵溥[55]

在任命官员时,皇帝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宋朝特色。四壁守御官任命完毕,他又任命了总体负责的官员,其中孙傅担任都提举,是总负责人,王宗濋担任副职的都统制,刘延庆、范琼两人则负责协调四壁守御。

三天后,皇帝又任命四壁提举官四人,担任四壁守御的副手。东壁提举辛永宗,南壁提举高材[56],西壁提举张㧑,北壁提举刘衍。又设立了守御司,孙傅改为守御使,王宗濋为守御副使,郭仲荀、卢益为提举守御司十办公事,也就是守御司的办事员。

这官制已经够复杂了,但皇帝还嫌不够,又任命刘延庆为提举四壁,刘韐是他的副手。于是又加了一层官职。但这还不够,每壁又从文武官员或者宗室中选择一人作为同提举,每一个城门从宗室中选择一人担任司启闭,可以称为门插官。另外,每个门又有不知道多少弹压统制,以防止出现的混乱。

有人以南城墙为例,统计过能够对南城墙进行指挥的宋朝官员,[57]其中掌管四壁的都守御是孙傅,提举有李擢、郭仲荀、乔师中,统制有王燮、姚友仲,统制官有高材、范琼、何庆彦、石可宝、李湜,其余临时派遣的统制、统领官不下十几个。每一个统制下有三四个使臣、四五十个效用。每一个使臣每天的工资是八百文到一贯,效用三百文到五百文,充斥着官员的门生故吏。还有来镀金的朝廷权贵及内侍们,不参与打仗,却参与抢功。

官员多了,士兵太少显然是不行的。除了正规军,朝廷又招募了不少杂牌军。京城里应试的武举人、太学生里的主战派,都被皇帝临时授予官职参与守城。士兵则是从城内平民中选择,找那些习过武的,编入部队,派往前线。

金军到来后还没有开始进攻,汴京城内反倒先乱作一团。十一月二十五,京城的十一个城门,包括南薰门、陈水门、固子门、万胜门、西水门、封丘门等,都燃起了熊熊大火。[58]到底是谁纵火,已经无法查证了,很可能是城内趁火打劫的人。

大火发生后,引起了城内官员的恐慌,于是一场大规模搜捕奸细的运动就此展开。同时朝廷禁止百姓登城,搜捕时也连累了不少无辜。[59]这场搜捕又引起了更大的混乱,一批勇武的群氓将太尉辛康宗杀掉。直到将为首的五人抓起来腰斩了,才平定了民乱。由于军队不够,皇帝还得借助这些人的帮助,只好又废除了百姓不许上城的命令,同时又开始招募那些市井闲人参军。

招募市井人士的职责交给了两个宰执级官员。其中宰相何666负责招募各种奇门遁甲人士,建立了一支叫作“奇兵”的部队;枢密院孙傅招募忠义人士。在他们的招募下,大量的商人、无业游民、能人异士都加入了宋军。这些人中最著名的一位叫作郭京,他声称可以撒豆成兵,遁形。他投入到何666帐下,引得人们一片欢呼,仿佛看到了救星。

到了十一月二十七,金军发动了第一次袭击,攻击的地点是东城墙的汴河下水门通津门(也叫东水门)。[60]在第一次汴京保卫战时,金军由于驻扎在西北方,所以主攻点放在了北城墙和西城墙,这两个地点没有太多薄弱环节。守军最怕的是东城墙,这里的新宋门外有一个叫作樊家冈的地方,护城河比较狭窄,是城防最薄弱的地方。但第一次汴京保卫战金军放过了东城墙,对南城墙也没有太多骚扰,甚至南城墙的城门一直在开放,人们还可以进进出出。

第二次汴京保卫战,由于斡离不驻扎在了东北方,他第一次攻城就选在了东城墙,这就让城内官员更恐慌了。

不过第一次进攻并没有取得进展,范琼击退了敌军,焚烧了金军的营地,进攻暂时被搁置了。

闰十一月初一,金军再次攻打广济河的下水门善利门,统制姚友仲率领一千五百神臂弓前去援助,再次将金军击退。[61]

到这时,虽然进攻地点有变化,但金军的进攻和宋人的防守仍然是按照第一次围城战的套路进行,只要皇帝下决心防御,汴京围城战仍然有可能以城门坚守和勤王军的到来为结局。

但就在这时,一个与第一次战争完全不同的因素出现了,并且将成为决定整个战争走向的关键,它不仅使得宋军守城的难度加大,也让宋钦宗和他的大臣们从心理上彻底崩溃:粘罕的西路军到来了。

【注释】

[1]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八十四篇。

[2] 《三朝北盟会编》定于四月十五。

[3]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4] 李若水《山西军前和议奉使录》。

[5]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6] 参考《靖康要录》。

[7]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引封有功《编年》。

[8]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9] 参考《靖康要录》。

[10]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八十七篇。

[11] 参考《中兴遗史辑校》。

[12]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13]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14] 参考《山西军前和议奉使录》。

[15] 参考《宋史·钦宗纪》。

[16]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17]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18] 参考《茅斋自叙》。

[19]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20]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引赵子砥《燕云录》。

[21] 张汇《金虏节要》。

[22]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23]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24]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25]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26]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27]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28]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29]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30]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31]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32] 参考《宗忠简公遗事》。

[33] 参考《山西军前和议奉使录》。

[34]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35] 参考《靖康要录》。

[36]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37] 根据《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注明是十一月二十一。

[38]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39] 参考《宗忠简公遗事》。该书还说他们检索王云的包裹,发现了他通敌的证据。未可信。

[40]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41]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42]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43] 参考《宋史纪事本末》。

[44]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45] 参考《靖康纪闻》。

[46]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47] 参考《中兴遗史辑校》。

[48] 参考《靖康要录》。

[49] 参考《靖康纪闻》。

[50] 参考《靖康要录》。

[51]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52]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53]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54] 参考《靖康纪闻》作李擢。

[55]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56] 参考《靖康纪闻》作高特。

[57] 《靖康纪闻》,有的官职与上文不合,表明宋朝人也分不清这些官职。

[58] 根据《瓮中人语》与《靖康要录》。

[59] 参考《靖康纪闻》。

[60]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61] 参考《靖康要录》《宋史·钦宗纪》《瓮中人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