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七章闪击战:宋军与金军在北宋末年太原展开决战!

第七章闪击战:宋军与金军在北宋末年太原展开决战!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要做到钳形攻势,必须两个钳腿形成策应,互相减轻压力,又共同打击敌人。后勤出问题,兵力又不足,到时宋军反击,金军必败无疑。对于宋军来说,要想熬到反击,最关键的是下定抗战的决心。童贯虽然赞同马扩的计谋,却并不打算由他本人亲自实施。十二月初五,西路军金国使者到达太原,向童贯下战书。十二月初七,宋军统帅童贯决定从太原回汴京。第二天一早宋军与金军摆开了战阵。

第七章闪击战:宋军与金军在北宋末年太原展开决战!

宋金边境从山西延伸到河北,大致以燕山划界,分别称为山前和山后地区。另外,在河北地区,由于金军占领了营平滦三州,已经进入了山前的地界。

在宋代,从山后进入中原,一般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西线)是从塞外经过山西的大同(云州,云中)南下,从雁门关穿越句注山之后进入太原盆地,然后从太原盆地继续南下,穿越太岳山的南北关,进入上党地区,如今的上党地区最著名的城市叫长治,在宋代称为隆德府。再从上党经过现在的晋城以南的天井关翻越太行山余脉,到达黄河北岸的济源沁阳(宋代称怀州)一带,然后渡过黄河,向汴京进攻。这条路需要翻越一系列的山脉和高地,行军并不容易,对于防守方非常有利。[1]

第二条路(东线)则是从河北地区南下,经过华北平原,渡过黄河,向汴京进攻。这条路对于金人更加容易,因为它主要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宋军的防线主要靠平原上一个个城市之间互相支援,缺乏地理上的防御屏障。不过,金人如果想要从这条路进攻,必须首先翻越燕山山脉占领燕京,才能进入华北平原。另外,营平滦三州也给金人提供了另一条出兵线路。不管是占领燕京,还是从营州出兵,难度都比第一条线路低很多。

两条线路之间隔着巨大的太行山脉。太行山脉之间有八条孔道,称为太行八陉,其中主要有三条孔道可以沟通两条进攻线路。

金人的进攻策略也是围绕着这两条线路展开。具体安排是: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次子斡离不掌管东路军。攻克燕京后,斡离不把枢密院建在了燕京,由一个辽国的投降官员刘彦宗担任书记官,刘彦宗对北宋非常了解,是金国内部最强力的主战派之一。

金国元帅粘罕掌管西路军,枢密院设在了云中府(金人占领西京后设立云中府),由一位叫作时立爱的官员掌管书记事务[2]

当时金人内部称这两个分别位于燕京和云中的枢密院为“东朝廷”和“西朝廷”。

负责东路的二太子是晚辈,军事经验相对不足,性格也较为和善,又很好色,与西路的国相比起来更好打交道。国相在和辽国作战时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他曾经对北宋也比较友善,但在和北宋打交道的过程中,却逐渐变成了强硬派,同时,他对地理非常熟悉,知道金国必须控制哪些地理枢纽,才更加有利于未来的扩张。

在进攻线路上,友善的二太子选择了容易进军的东路,而经验丰富的国相要啃西路的硬骨头。这对于宋军是一种幸运,他们只要借助地理优势抵御老辣的国相,就容易对付二太子的兵马。因此,宋军在战争中并非毫无胜算。

另外,既然东路是宋军地理战略上的薄弱环节,就应该加强东路的防御,避免被金军利用。在战争刚打响时,还在童贯营中的马扩就提出了一个策略。

他的策略强调:河东(即西路,山西通道)路险,地多关隘,士兵熟悉战斗,金军很难长驱直入。但河北(东路)就不同了,在雄州、霸州旁边还有水塘保护侧翼,在广信军、中山、保州(现河北保定)一带,全是平原坦途,金人最怕的是位于燕京的常胜军,可一旦常胜军出了意外,金人一定顺着大平原长驱直入,直达黄河,并与西路形成策应。

在兵法中,进攻的最佳策略就是形成多路协同的钳形攻势。进攻方很少会选择单路冒进,总是选择两条或者多条通路,齐头并进,如同一个钳子的两条或多条腿,将目标紧紧夹住。但要做到钳形攻势,必须两个钳腿形成策应,互相减轻压力,又共同打击敌人。如果没有策应,这样的钳形攻势就是死的。

金人进攻的东西两路就是钳形攻势的典型应用,而太行山上的通道,就是两个钳腿的策应点。马扩意识到,在河北的真定存在一个关键点,真定距离太行山道的紫荆关通道和井陉通道都不算远,这里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只要长期坚守,就可以防止金人的两路取得联系,又可以牵制敌人的东路军。敌人只要占领不了真定,就不敢轻易南下,即便南下,也要面临被侧翼袭击的风险。[3]

马扩的意思是,请童贯一方面死守山西(西线),另一方面将主战场放在河北(东线),以真定为基地防止敌人东路军的推进,并乘机决战。

事实上,不见得一定是真定,只要宋军能够进行有效组织,实施守土抗战,不轻易放弃一城一池,那么敌人虽然可以占领一部分城池,但总会有城池没有被攻克。金军必须绕过这些坚固据点继续前进,当他们的战线拉得足够长时,后勤就必然会出问题。另外,金军要守住已经占领的城池,也需要花费兵力,经过一段时间后,金军的兵力必然不够用了。后勤出问题,兵力又不足,到时宋军反击,金军必败无疑。

对于宋军来说,要想熬到反击,最关键的是下定抗战的决心。

童贯虽然赞同马扩的计谋,却并不打算由他本人亲自实施。身在太原的他想的唯一事情就是尽快回到汴京。他认为汴京才是安全的地方。

于是,北宋就在童贯的心猿意马中迎来了金军的进攻。

宣和七年十二月初一[4],金军的东路军攻破檀州。檀州位于现北京密云一带,已经到了北京盆地,越过了燕山。

十二月初二[5],金人东路军攻克蓟州。

十二月初五,西路军金国使者到达太原,向童贯下战书。

十二月初七,宋军统帅童贯决定从太原回汴京。童贯是宋徽宗防御金国最依赖的人,之前几乎所有的策略都和他有关,如果他留在山西或者河北指挥抵抗,北宋的军心会很快稳定下来,但他决定离开,军心涣散就一发不可收了。在他走之前,太原守卫张孝纯和儿子张浃曾经劝说他留下,他回答:“我只是受命宣抚,不负有守土的责任,如果要宣抚司守土,还要你们干什么?”

他鼓励张孝纯好好坚守,等他到了京城,会立刻派兵马来策应。言外之意是如果他童贯留在这里,反而对整个战局是没有好处的。[6]

张孝纯只好感叹童贯平常耀武扬威,关键时期却胆小如鼠。他对儿子说:“罢了罢了,咱们父子死守吧!”

就在童贯决定南逃的当天,东路的郭药师却和金人打了一场生死大战。由于金军已经获得了檀州和蓟州,距离燕京已经很近,郭药师屯兵燕京东郊已经二十余天。他在十二月初二准备出战,可宋军中有人对他不放心,让他不要单兵突进,等待另两位将军张令徽和刘舜仁,然后三军一起出击。

十二月初六,三路军马集结完毕,并进到燕京东面的三河一带,三河附近有一条河叫白河,宋军在西岸,金军在东岸。郭药师的兵马戈甲锃亮,队伍整肃,连金军都感到有些发怵。

半夜里,郭药师率军渡过白河。金军立刻迎上,阻止他们继续前进。第二天一早宋军与金军摆开了战阵。宋军在西面,北翼是张令徽和刘舜仁的军队,南翼是郭药师。金军在东面,北翼是二太子斡离不,南翼是其他人的部队。

郭药师的军队不愧为常胜军,鏖战三十余里,将面前的金军击退,他们到达了金军的寨子,却发现没有带火种无法将对方的营垒烧毁。

就在这时,传来了宋军北翼败退的消息。张令徽首先被击败逃走,接着刘舜仁也被击退了。郭药师听说后,只好率军撤回,失去了全胜的机会。

双方战斗的烟尘远在燕京城都可以看到,白河距离燕京大约有八十里,据当时在城上的许采[7]记载,站在城东城墙上,向着白河方向望去,尘埃如同云气遮蔽天空。很久之后,张令徽首先逃回,过了一会儿,刘舜仁也到了。直到晚上,郭药师才回到了城内,三人互相诋毁,争吵不休。根据统计,郭药师最核心的所谓“硬军”三百人,只剩下一百二十人活着回来。

但不管怎么说,金军也损失惨重。这场战斗以双方势均力敌,各遭遇损失而告终。这至少表明,宋军的战斗力并不比金军差,只要组织得当,燕京是可以保住的。接下来就看双方怎样部署了。

十二月初八,童贯按计划离开太原南逃。与他一同离开的还有参议宇文虚中,机宜范讷、王云、宋彦通等人。

同日,马扩离开太原,前往真定参与防守。他从童贯处要来了一个命令,允许他在中山、真定一带招纳三万人,在真定参与防守。[8]

到这时为止,事情还都在意料之中。但突然之间,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郭药师投降了!

不过,回头复盘,会发现整个事件中,郭药师可以被人指责的地方并不多。反而是如果他不投降,就摆脱不了死于非命的命运,而且很可能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己方叛徒之手。

就在战斗结束后的当天夜里,驻守燕京城东北门的守将决定投降。他想拿郭药师当作见面礼,还专门询问:“你们是要活的郭药师,还是死的郭药师?”[9]

这件事被郭药师发现了,他随后还发现,事情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城门官投降这么简单,背后的大头目实际上是当天吃了败仗的张令徽和刘舜仁。也就是说,当天的败仗是已经注定的,不管常胜军死多少人,花多少力气,都不可能取得胜利。

宋军中复杂的关系让这个只懂打仗的汉子感到无助。他的性格的确有很多问题,比如过于纵容他的军队;与别人无法相处;虽然投降北宋,却保留了很多辽国的习俗,不肯被宋军同化;等等。但他在投降之前,至少打仗从来没有懈怠,可是从北宋的皇帝到将军,却无一不对他充满了防范,还不断地预言他会惹麻烦,或者搞叛乱。即便这样,他还是在尽全力与金人打仗。

当宋军内的叛军要将他的人头送给金人时,事情终于起了变化。郭药师决定,与其让别人将自己的人头送过去,不如自己将个人和整支军队都送过去。

他给金人写了降表,又召集燕京城的官员蔡靖、吕颐浩、李兴权、沈琯在家开会,人来后,他宣布投降,将众人软禁。蔡靖想要自杀,被人拦下。郭药师表示投降实在是迫不得已,不能和在座之人一样保全节操了,说完痛哭流涕。

当晚,燕京四处起火,士兵们开始劫掠。这座以巨大代价换回的城池,在宋军手中只保留了两年,就再次,也是永久性易主了。

第三天,金军进入燕京城,在休息四日后,斡离不离开燕京,继续南进。蔡靖被留在了燕京,帮助维持燕京秩序,其余官员中吕颐浩、李兴权、沈琯、杜时亮、陈杰五人被带在军中,以便随时起用。郭药师也率军跟随斡离不离开,成了金军入侵的帮手。

由于燕京失守,整个河北地区一片乱象。[10]泾州[11]守将郁中正被金人囚禁,景州守将吴震从海道逃走,蓟州守将高公干率领卫队南逃,檀州守将徐杰也在逃窜之中,顺州守将林良肱还在向燕京方向移动,涿州守将葛逢更是在这之前就逃亡了。易州守将黄烈在逃出城时,从城墙坠下摔断了左脚,人们就把他的右脚也折断,死了。

就在河北地区乱套时,山西地区形势也变得严峻起来。童贯逃走前后,金军已经开始针对北宋边境地区展开了行动。

北宋山西地区的中心在太原,金国的西部中心在云中(大同)。太原和云中之间分布着北宋的北方防线,而又以四个州最为重要,它们是朔州、武州、代州和忻州。朔州与大同在同一个盆地之中,是对云中最好的牵制,武州位于朔州的西南山区之中,地理位置居高临下,构成朔州防线必不可少的高地。过了朔州,就到了中国历史上一道著名的关口——雁门关。雁门关之南是代州和忻州,这两个州也是太原的北方门户,一旦北方入侵者占领了这两个州,顺着一条谷地就可以到达太原城的最后一个防守点石岭关。过了石岭关,就是太原城了。

这四个州中除了宋朝的军队之外,还有一支特殊的部队——义胜军,是当初谭稹驻守山西时,利用原来辽国地区的汉人建立的部队。这支部队本来应该战斗力更强,其装备好到甚至让常胜军的统领郭药师都羡慕。但随着时间推移,土著汉人与宋朝官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义胜军除了消耗大量物资,找了不少麻烦之外,并没有帮上忙,甚至还成了祸害。

金军首先进攻的是距离大同最近的朔州,朔州守将孙翊是一位既忠诚又有勇气的官员,但当他出战时,城内的义胜军立刻开城投降,朔州失守。随后,武州也因为义胜军的投诚而丢失。[12]

拿到了朔州和武州之后,金军通过雁门关,于十二月初七来到了代州城下。与代州同时被围困的还有代州南边位于代州与忻州之间的崞县。

代州守将李嗣本和崞县守将李翼都选择了死守。这一次,就连金军也认为不会再像前两次那么顺利,一定会有一场大战。但不想三天后,代州城内的义胜军故技重施,将李嗣本抓获,举城投降。

十二月十一,金军派遣李嗣本到崞县劝降,被李翼射走。金军意识到暂时无法攻克崞县,率兵绕过崞县,继续南下。

宋军方面,随着金军南下,也开始准备加强防守。

宋军的防御策略是这样的:在崞县以南的盆地中,还有一个重要城市忻州,忻州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上有通往太原的最后一个关口——石岭关。整个太原以北的防御由位于太原的大元帅张孝纯负责。张孝纯决定让各个城市各自为战,但首先必须保卫住石岭关,只有这样,太原才不会受冲击。一旦石岭关安全了,再派兵北上,寻找合适的机会与金军决战。

十二月初九,宋金两军在代州和崞县还没有决出胜负时,张孝纯就已经布置好了石岭关附近的人马。把守关口的守将叫王宗尹,张孝纯一面让王宗尹死守,一面派人去增援他,并做好反击的准备。

张孝纯派去增援石岭关的将军叫冀景,但冀景担心危险,不愿意北上。张孝纯为了让冀景同意,又派遣了八千义胜军增援。义胜军的首领叫耿守忠。张孝纯以为这样冀景就会同意了,不想冀景还是拒绝。但这一次,张孝纯强迫他动身了。

冀景心不甘情不愿地到了石岭关,他信不过耿守忠的义胜军,于是将义胜军继续派往石岭关以北,去与金军决战。他的策略是:自己的部队必须处在义胜军的后方,否则,义胜军万一投降金军,自己就被包围了。

耿守忠率领义胜军来到了忻州以北的忻口,寻找与金军的作战机会。但这时,他又回头来找冀景,表示自己的部队都是步兵,希望冀景拨出一部分骑兵给自己。冀景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拨了一半骑兵给他,不敢把另一半也交出去。

耿守忠获得了骑兵之后,并没有继续向北寻找金军,这个缺乏纪律的部队已经失控了,人马乱七八糟向石岭关赶来。冀景一看大事不好,立刻弃关逃走了。耿守忠占领了关口,随即投降了金军。石岭关失守了。[13]

金兵长驱直入,赶去抢占石岭关。经过忻州时,忻州守将贺权一看大事不好,立刻大开城门,奏乐欢迎金军的到来。金军大喜,决定不进城,继续赶路到了石岭关。

十二月十七,石岭关以北的最后一个北宋据点崞县也失守了。这一次,仍然是义胜军干的,义胜军在崞县的首领崔忠发动叛乱,引贼入城,李翼被俘殉节。金军长驱直入,来到了太原城下。太原以北的土地永久性失守了。

石岭关失守时,北宋汴京的大臣们竟然还不知道金兵入寇的消息。至于消息后来如何传到汴京,也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最初,燕京的蔡靖曾经发了一百七十多篇告警,但这些告警传入宋徽宗手中就断掉了,皇帝并没有把它们拿给外廷官员去讨论。他这么做,一是对郭药师和守卫部队有足够的信心,二是害怕影响了盛大的南郊祭祀活动。

活动结束后,宋徽宗继续将所有的警报消息捂住。但随着金人入寇,零零星星的消息终于开始在汴京的官场和民间散布开来。

十二月初九,北宋的两位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终于坐不住了,他们面见皇帝,请求皇帝将报警信交给外朝讨论。[14]两位宰相拿到报警信,都倒吸一口凉气,但随即决定不能告诉外人,而是在高级官员中先讨论出个结果,再通报其他官员。人们每天看着高级官员心事重重地去开会,到了夜里才回来,都知道出了大事,猜测纷纷,又没有确定的消息。

十二月十二,中山府知府詹度接连发了三封报警信,传入汴京后,人心惶惶,朝野大惊失色。[15]可是,皇帝和宰相们仍然没有正式通报,继续每天开会讨论。

十二月十六,童贯从太原归来,事情终于捂不住了。可是朝廷仍然没有拿出像样的决策。到底应该怎么办?是痛击,还是服软?郭药师投降的消息传来,甚至没有人敢于相信,官员们都顺从皇帝的意思,继续讨论封郭药师为燕王,拥有世袭的权力,[16]仿佛这样掩耳盗铃,就可以抵御金人的入侵了。

不管北宋君臣如何慌乱,金军的入侵步伐并没有停止。斡离不的军队最初的目标是收复燕京地区,并入侵河北地区。可自从郭药师投降后,这位降将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立刻将北宋的虚实都告诉了二太子,于是从这时开始,金军就变得更加危险了。

十二月十四,斡离不决定以汴京为目标,发动长途奔袭,郭药师率领两千人马为先锋。同时规定,途中路过的州县一律不得随便杀戮。

在前期,金军的攻击是面状的,也就是一路扫过所有的州县,以夺取土地为原则。从这时开始,金军开始了线状攻击,如果某个州县暂时拿不下来,就绕过去继续前进,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北宋首都。

十二月十八,斡离不的军队已经到达保州、安肃军,但没有攻克。十二月二十一,金军兵围中山府,中山府守将詹度进行了防御,保住了这个重要据点。

在与群臣商量对策的日子里,宋徽宗确实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也是取经自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那就是——逃跑。

十二月二十,宋徽宗封他二十六岁的太子赵桓为开封牧。在宋代,开封牧是一个不常封的职位[17],宋代早期的太宗、真宗都曾经当过开封牧,之后就长期空缺了。首都行政职能归于一个叫作开封知府的职位,即便是知府,也必须加一个“权”字,称为开封权知府,也就是暂且充任知府的意思。

宋徽宗这次拾起开封牧的职位,实际上是想让他的儿子赵桓守卫汴京,自己已经做好了溜走的准备。

如果皇帝溜走,把守卫首都的重任留给太子,肯定会引起巨大的恐慌,也向人们表明朝廷并没有信心守住这里。这等于是在金军没有到来之前就扰乱了军心。

此时,一位叫李纲的人出场了。

李纲在汴京保卫战之前并不出名,由于性格原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还曾因言论被贬七年。宋徽宗封儿子为开封牧时,李纲的职位是太常少卿。[18]他在十二月二十二[19]夜晚去拜访给事中吴敏,询问吴敏接下来的情况。他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皇帝走了,事情就麻烦了。当然,皇帝要走,别人是拦不住的,唯一的机会就是他离开前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而不仅仅是让太子当开封牧。这就像当年唐明皇被安禄山逼到了四川,太子却北上灵武继续抗战。唐明皇退位给太子,让他有了足够的号召力,否则,仅仅以太子的身份,是不足以让天下感到安心的。”

吴敏同意李纲的看法,第二天立刻求见宋徽宗。

就在吴敏求见宋徽宗之前,皇帝本人似乎也觉察到了问题所在,已经走出了第二步。十二月二十一,皇太子入朝时,宋徽宗将只有皇帝能够使用的排方玉带送给了太子,这可以视为他要让太子负全责的标志。[20]

十二月二十二,宋徽宗发出了著名的罪己诏。在中国历史上,从汉代就形成的儒教哲学是建立在“皇帝是天之子”的基础上的。作为天之子,皇帝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犯错了,因为一旦承认,就意味着天罚,甚至改朝换代。但在历史上又有几次著名的罪己诏,比如汉武帝末年对自己滥用兵戈的罪己诏[21],以及唐德宗在泾原兵变中被赶出长安后发出的令人心酸的罪己诏[22]。宋徽宗的罪己诏和唐德宗的一样,将自己说得一无是处,请求人民原谅,并恳求各地赶快来勤王,以免社稷不保。

罪己诏并非宋徽宗本人所写,而是一位叫作宇文虚中的大臣写的。宇文虚中当初是海上之盟的重要反对者,当初主推海上之盟的是宰相王黼和枢密使童贯,反对的人数众多,宇文虚中是其中反对声音最大的一个。他因此惹怒了王黼,从中书舍人被降为集英殿修撰。后来童贯选择宇文虚中当参议官,跟随他前往太原。这次童贯逃回,又把宇文虚中带了回来。

此时,宋徽宗向宇文虚中道歉,后悔没有听他的话,并询问应该怎么办。宇文虚中表示,首先应该发罪己诏,将所有弊端革除,等人心回转,才能胜得了金军。宋徽宗连忙叫他去写罪己诏。宇文虚中从袖中抽出早已经准备好的草稿,原来他没有等皇帝的命令,就私下里先写了个草稿。[23]皇帝也来不及提出质疑,立刻叫人在京城四处张挂。

在罪己诏中,宇文虚中将皇帝骂得淋漓尽致,似乎将几十年的积怨都发泄了出来。其中将皇帝形容为:

言路壅蔽,导谀日闻;恩倖持权,贪饕得志。缙绅贤能,陷于党籍;政事兴废,拘于纪年。赋敛竭生民之财,戍役困军伍之力,多作无益,靡侈成风。利源酤榷已尽,而谋利者尚肆诛求;诸军衣粮不时,而冗食者坐享富贵。灾异谪见而朕不悟,众庶怨怼而朕不知。追惟己愆,悔之何及![24]

另外,罪己诏中提出了十项整改措施,大多是减少奢侈的做法,并没有涉及具体如何抵御金人。只是希望大家广开言路,献计献策,同时号召天下方镇都赶往京师,勤王驱敌,皇帝给大家准备了赏赐和职位。

十二月二十三,火上浇油的是,群臣此时才把金国的伐宋檄文给皇帝过目。檄文是金国使臣交给童贯的,但童贯一直不敢给皇帝看。直到这一天,宰相李邦彦才决定给皇帝过目。

这时人们也想起来,金人在发兵之后,派了两位使臣前来宣战,大臣们却不敢引见给皇帝。宋徽宗知道使者来了,也不敢见,只好让大臣们接待。使者见到大臣,立刻表示金军已经兵分两路前来讨伐,宰相白时中、李邦彦,以及大臣蔡攸等都目瞪口呆不敢发话。当他们问,北宋应该怎样做,金国才肯息兵时,使者答到只有割地称臣一条路。大臣们不敢做主,好言好语将使者劝走。[25]

皇帝看过檄文,又联想起使者的宣战,终于决定退位。他派遣陕西转运判官李邺出使金军,将自己退位的消息带过去,向金军求和。李邺要求带三万两黄金前往,朝廷已经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只好将祖传的两个金瓮(各五千两)熔化掉,制成金牌让李邺带走。[26](www.xing528.com)

就在十二月二十三当天,宋徽宗在一片乱哄哄中完成了传位。宋徽宗由于积劳成疾,突然间病倒,于是把太子召到了病榻之前,命人给毫无准备的太子穿上御衣。太子吓得连忙躲避,哭着不敢接受。宋徽宗表示,如果他不接受,就是不孝。太子反驳说如果接受了更是不孝。

就连皇后也来劝说,太子还是不干。众人挟持着太子前往福宁殿即位,一路上太子抗拒着不肯走,几至气绝,于是人们连忙找太医来,等他醒了又拖着他走。太子来到了福宁殿,宰相高官们都已经在等候,将他强拉入殿完成了即位仪式。[27]

人们将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强拉上大位时,整个帝国大厦正处于危机之中。他的父亲随时准备逃走,大臣们议论纷纷,不知道怎么办。更麻烦的是,一次思想危机正在首都上空盘旋。宋徽宗时期,指导皇帝思想的是变了味的主战派,比如童贯决定与辽国开战,收复燕云十六州,只是由于战斗力不强,这些主战派不得不采取了坑蒙拐骗的手段,以赎买方式从金国手中收复了燕京。反对童贯等人的大都是主和派,认为不应该与辽国为敌,而应该遵守长期的和平协议。

现在,随着宋徽宗的倒台,主战派已经失势了。事实证明,当初主和派的建议更加可靠。可宋徽宗下台时已经是大敌当前,又如何才能恢复和平呢?

到底是靠战争将金人赶走,还是通过议和祈求新的和平?事实上,皇帝的班子里一直不乏祈求和平的人。比如,宋徽宗最后派去的使节李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初七,李邺归来并对金军的战斗力赞不绝口,表示金军“入水如蛟,入山如虎,登城如猿,不可敌也”。[28]可是如果不抵御金人的进攻,和平已经不可能了,经过形势的转换,更加积极的主战派反而更能拯救北宋。

让一个刚上位的青年人决定是战争还是和平,恐怕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他的大臣班子了。

幸运的是,在宋徽宗下台前任命的几个官员都主张抵抗。宇文虚中虽然当初批评朝廷不该破坏与辽国的和约,但此刻却主张抵抗。在他的坚持下,皇帝下令召集西北方向熙河路经略使姚古,以及秦凤路经略使种师中前来勤王。西北的士兵由于长期与西夏对峙,是宋军之中最有战斗经验的,如果北宋还有人能够抵御金兵,必然出自西北。[29]

皇帝还任命了吴敏担任门下侍郎,让他和宇文虚中共同负责召集勤王军队。吴敏立刻行动,召集被贬斥但是经验丰富的种师道前来勤王,同时还召集了一位叫何灌的将领。又由于吴敏与李纲的关系较好,他向皇帝推荐了李纲。这就给后来李纲的上台打下了基础。

北宋更换皇帝时,金军的进攻仍然在持续。十二月二十五,金军攻占庆源府(现河北省赵县)。

十二月二十七,金军占领信德府(现河北省邢台市)。在两次进攻中,郭药师的常胜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金军是传统部落制的,每一次打完,都要进行一番劫掠,士兵们要靠抢劫战败者获得生活资料。郭药师的军队却已经职业化,他们纪律严明,不滥杀无辜,最多只是稍微取点财物。

郭药师对平民仁慈,对他的前主子却足够心狠。十二月二十九,更换皇帝的消息传到了金军营中,二太子斡离不听说后,担心宋朝有了防备,犹豫不决。郭药师却劝说二太子继续进军,表示南朝未必有防备。[30]

在西路,金军也于十二月二十七完成了对太原的包围。北宋对西路的防御错漏百出。不仅前期朔州、武州、代州、忻州和石岭关迅速丢失,到了金军合围太原后,又错失两路救援人马,分别是朔州守将孙翊,以及府州守将折可求的兵马。[31]

孙翊前来太原,是因为他所在的朔州已经投降,把他关在了城门外,他只好带领两千兵马前往太原。来到太原后,由于守将张孝纯不敢开门,孙翊在城外与金军鏖战两日,全军覆没。[32]折可求则是率领两万兵马从与西夏接壤的麟州、府州赶来,在交城被金军击败。

如果北宋有一个好的将领统筹全局,在粘罕进军太原时,守将折可求和孙翊等人的部队集中起来,直捣粘罕在云中的老巢,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是有可能逼迫粘罕回军的。

虽然没有击退粘罕,但幸运的是,张孝纯守住了太原,并没有让粘罕的西路军更进一步。这也减轻了汴京的压力,在京城的宋军只需要对付河北的金军东路军就可以了。

宋钦宗上台后,首先要做的是改元,徽宗的年号宣和已经用了七年,钦宗与大臣们经过商议,取“日靖四方,永康兆民”的意思,定年号为“靖康”。[33]于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激烈的靖康之年到来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初一,金兵来到了黄河北岸的浚州。在几天前的十二月二十六,皇帝曾派威武军节度使梁方平率领七千兵马守卫浚州,步军都指挥使何灌率军三万守卫黄河。[34]当时何灌就想尽办法留在后方,他劝说宰相白时中,汴京才是更需要他的地方,不要把他派往前线。但白时中还是让他出发了。[35]

正月初一[36],金军在郭药师的先导下到达浚州城外,梁方平并没有想抵抗,而是率军向黄河南岸撤去。一旦过了桥,他立刻下令将黄河上的浮桥烧掉。由于仓促放火,数千宋军没有来得及过桥就淹没在了河中。

在黄河南岸陈军三万的何灌一看梁方平逃走,也立刻开始逃窜,黄河南岸的宋军也逃得一个不剩。

正月初三[37],在没有宋军抵抗的情况下,金军开始从容不迫地用找到的十几艘小船渡过黄河,到初六才渡河完毕。[38]在此期间,如果南岸有宋军把守,完全可以击败渡河的金军。何灌的逃跑,让宋军丢失了最佳获胜的时机。这和宋徽宗长期不设防政策有关,他把燕京交给郭药师的常胜军、山西交给童贯后,在首都地区找不到一个有作战经验的将领,贪生怕死的人占据了高位,导致了黄河失守。

黄河失守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就在当天夜里(初三),宋徽宗开始了他的逃亡之旅。夜间二更左右,宋徽宗的车驾从通津门水路出城,跟随他的有皇后、皇子、帝妃等人,护驾的士兵由平凉军节度使范讷掌管。

最初皇帝乘船,后来感觉船太慢,改乘肩舆,又嫌肩舆太慢,临时征用了几艘搬运砖瓦的快船由皇帝乘坐。[39]路上饿了,只好跟开船的要个饼,分着充饥。一夜行走了上百里,到了南京(现河南省商丘市),才进州府休息,找到了被子,换来了驴骡。

从南京到符离后,宋徽宗再次坐船顺泗水而下。在这里,宋徽宗碰到了也跟着逃亡的宇文粹中(宇文虚中的哥哥)、童贯、高俅等人,这才有了伴。童贯率领三千兵马护驾,一路到了扬州,各种皇子皇孙在路上被安置了一批,并没有都跟着他到扬州。

高俅以三千兵马扼守淮河,防止金兵赶来。扬州父老们恳求宋徽宗不要渡过长江,可是太上皇早已被吓破了胆,将皇后留在了扬州,自己渡江到了镇江。

宋徽宗逃亡之后,北宋首都汴京上下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主张海上之盟的前宰相王黼也暗地里载上家产老婆孩子开始了逃亡。文武百官中也有很多人偷偷地逃走。此时,年轻的新皇帝的动向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人劝说皇帝也学他的父亲,逃到江南去避难,有的建议他去往关中,[40]而新皇帝想的则是到底如何稳定人心,惩罚那些逃亡的大臣。

在新皇帝刚即位时,他的确做了两件大快人心的事情,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第一,惩罚之前的那些主政者,也就是所谓的“六贼”;第二,任命主战派开始防卫。

在宋徽宗时代是不可能惩罚官员的。由于一切政策最终都出自皇帝,如果惩罚当时的大臣,就是否认皇帝自己,所以,宋徽宗即便知道他的大臣不好,也不可能惩罚他们。但他一下台,他的儿子却并没有这样的包袱。除了父亲本人不能惩罚之外,其余的人都是可以追究责任的。

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七,就在钦宗皇帝刚上台不久,一位叫作陈东的太学生就已经开始发难。[41]他将宋徽宗时期的宠臣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等六人称为“六贼”,上书请求皇帝将“六贼”诛杀。

在陈东所列的六人中,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其中蔡京执政最长,曾经数次出任宰相。他最大的功劳是帮助皇帝解决财政问题,由于北宋财政花费很高,政府常常缺钱,别人都无法帮助皇帝找到足够的钱,只有蔡京能够完成任务。他在任上进行了许多财政和金融改革,直到现代,各级政府仍然在学习这些经验。蔡京最令人愤恨之处是他遵从皇帝的意思,迫害那些元祐派(旧党)的大臣。加上执政时间太长,党争不断,蔡京成了皇帝要处理的首要目标。

王黼和大宦官童贯被列入“六贼”,主要是因为与金人结盟的政策失误。

朱勔是一个典型的宠臣,以运送和搜刮花石纲出名,从而导致整个东南方的疲敝,造成了方腊叛乱,让北宋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

大宦官李彦以在西北地区搜刮田产出名。事实上,这也是宋徽宗的财政需要,要将更多的土地从民间搜刮出来,好收税。

另一个大宦官梁师成并没有做太多的恶,他自称是苏东坡的儿子,因为他的母亲曾经是苏东坡的侍婢,送给别人后生下了他。[42]作为宋徽宗的宠臣,他的地位很高,蔡京尊重他,童贯和他互为攻守,王黼当初被提拔也多亏了他,他自然被列入了“六贼”之中。

陈东在上书中痛斥“六贼”,实际上是要将宋徽宗所有的恶政都归咎于他们。[43]除掉他们,会产生人心大快的感觉,从而把大家都团结在新皇帝周围。

陈东上书时,宋徽宗还在汴京,大家心里有数,却并没有附和。可宋徽宗一上路,陈东再次上书,就到处理“六贼”的时候了。

首先倒霉的是逃跑的王黼,他被剥夺了家产,搜出了数万亿的宝贝,最后贬斥永州,在路上被杀死。其次是李彦,由于背景不深,也被抄没家产赐死。梁师成因为立太子有功,暂时被钦宗保护,但没出一个月,也被赐死了。

帮助皇帝运送花石纲的朱勔被放归田里。蔡京和童贯撑得时间久一些,但这一年没有过完,“六贼”就都已经死了,算是给群臣一个交代。[44]

陈东这样的太学生义气方刚,年轻气盛,放在现代的政治分野中可以算是年轻左派。这样的人可以去摧毁,却无法去创建。在靖康元年正月,最现实的问题是,怎样组织防御才能够击退金军的入侵?这个问题就不能靠太学生去完成了。

所幸的是,宋徽宗临走前留给宋钦宗一个优秀的大臣。到李纲登场的时候了。

【注释】

[1] 马扩曾经谈到两条路的优缺点,参见下文他的建议。

[2]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3] 参考《茅斋自叙》。

[4]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三朝北盟会编》、许采《陷燕录》记载为十一月二十六。

[5]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三朝北盟会编》认为是十一月二十八。

[6]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7] 参考《陷燕录》。

[8] 参考《茅斋自叙》。

[9] 参考《陷燕录》。

[10] 以下记述根据《陷燕录》。

[11] 根据《陷燕录》,泾州在西北地区,不知为什么窜入此处。

[12] 河东战斗过程见《三朝北盟会编》。

[13] 根据《三朝北盟会编》《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14] 参考《北征纪实》。

[15]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16] 参考《北征纪实》。

[17] 参考《文献通考》。

[18] 参考《靖康传信录》。

[19] 根据《靖康传信录》推知,因李纲自述吴敏见皇帝为二十三日。

[20]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21]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

[22]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

[23]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引宇文粹中《承训录》。

[24]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25]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26]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27]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引《靖康要录》,以及《北征纪实》,综合之。

[28]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29] 参考《宋史纪事本末》。

[30]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31]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引张汇《金虏节要》。

[32]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33] 参考《铁围山丛谈》。另《三朝北盟会编》载诏书中有“发施仁政,怀日靖四方之志;经文纬武,图永康兆民之功”语。

[34]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35] 参考《宋史·何灌传》。

[36]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三朝北盟会编》定于正月初二。

[37] 参考《金史·太宗纪》。

[38]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引沈琯《南归录》。

[39] 李纲《靖康传信录》。

[40]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引封有功《编年》。

[41] 参考《宋史·忠义传》。

[42]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另一个大臣高俅则自称苏东坡的小史,见王明清《挥尘录》。

[43]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十一。徽宗宣和七年:“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败于内,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从而结怨于二虏,败祖宗之盟,失中国之信,创开边隙,使天下势危如丝发。此六贼者,异名同罪。”

[44] 参考《宋史纪事本末·群奸之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