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同时也是包豪斯第二任校长,在包豪斯学院一直推崇简洁、纯粹的设计美学。由于包豪斯学院提倡平等性、大众性教育,在希特勒政府上台后,迫于政治压迫和无奈,在德国纳粹统治下被迫关门,密斯·凡·德·罗和格罗皮乌斯等优秀人才远走美国,密斯·凡·德·罗来到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担任了第一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在美国期间,他设计很多建筑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西格拉姆大赛、范斯沃斯住宅等建筑,他提出了“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从建筑功能、简洁立面、比例、图底关系等方面进一步论述“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而最具争议性的作品就是范斯沃斯住宅,它也让密斯成为“性冷淡主义”建筑鼻祖,范斯沃斯住宅的极简、抽象、没有烟火味的建筑,从住宅功能来看这显然是失败之作,因为它不是一个安定、温馨的家庭住宅,而是一个冷冰冰的展示品,女主人伊迪丝·范斯沃斯与密斯·凡·德·罗就这个建筑进行了长达几年的官司。但是这不影响密斯·凡·德·罗的名气,反而更显得密斯·凡·德·罗超越卓群的极简、“少就是多”的设计风格,美国乃至欧洲都有密斯·凡·德·罗庞大的粉丝,让他越走越远,成为20世纪全球最伟大的四个建筑大师之一。
密斯非常注重建筑的简洁和细节,除了“少就是多”的名言,他还把“细节就是上帝”这句口号经常挂在嘴边,提倡极致的立面和精细的细节,这得益于他天生对美的敏感性和早年从石匠父亲那里学习材料的研究,同时也与他喜欢抽象绘画有一定的关系,他很喜欢马克斯·贝克曼,瓦西里·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的艺术作品。而密斯·范·德·罗的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该建筑于1929年建造成功,非常可惜的是,巴塞罗那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从建成到拆除的时间不足半年,但它的影响力和密斯效应一直持续到当代(图9-9)。密斯认为,从英国水晶宫博览会开始后,博览会建筑就应该朝着新的方向,符合现代人审美和生活方式的建筑,而不是传统的欧式富丽堂皇的建筑,正如当时的现代绘画那样,艺术已由具象向抽象发展,满足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大众和百姓需求,以简洁的立面、点线面造型、黑白灰色彩、技术与艺术等方式构建当代建筑。在密斯看来,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是建筑最本质的东西。这座展馆内部并未陈列很多展品,而是以一种建筑艺术的成就代表当时的德国,它是一座供人观赏的亭榭,本身就是展览品。德国馆占地面积为1250m2,长约50m,宽约25m,整个建筑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被后人追溯为室内空间的第二次革命。该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建筑师。
图9-9
二、巴塞罗那德国会馆的解读
1.流动空间控制 德国馆以无连续的先锋主义空间打破了六面体的概念,所有空间都无以名状,界限模糊,互相穿插与渗透,这种不确定的空间关系使人对空间产生了再运动和视觉上的全新体验,被称为流动空间,本质在于空间与空间相互关系的模糊性。整个空间平面组织和墙体构局被密斯纳入理性控制范围之内,但仍然存在抽象形式和理性布局的矛盾。德国会馆平面布局开启了流动空间的先河,创造了空间的多样性、通透性,使游客在每一个转折点都有很多个选择,每个人的空间体验均不同。德国会馆流动空间实现的前提是完整的梁柱框架体系,一是规则的钢框架,二是自由布置的隔墙。流动空间会使空间产生一种韵律感和动感,并且体现在空间的位序关系上,随着人的运动,空间连续展开,让人觉得与一种空间秩序发生关系又觉得起作用的是另外一种空间秩序,如通往建筑中心部分的外部通道与内部的分岔点,不同的选择意味着进入不同的空间秩序中(图9-10)。
图9-10(www.xing528.com)
2.网格控制 网格的介入限制了随意的形式化抽象元素的构建,德国会馆整体给人一种印象,即具有一个统一网格在控制着各个不同的元素,这种印象来自约为1.10m×1.10m的地面石材铺装,但是近来的研究表明对于一些不同的材料或是空间要素,密斯是使用不同的网格系统的。例如玛瑙石的尺寸约为2.35m×1.55m或是2.2m×1.1m;玻璃则有3.3m×1.1m,3.3m×3.3m以及3.3m×4.05m几种尺寸。另一个例子是浅水池前的石凳,无论是条石还是支座与地面石材或是垂直墙面均无关系。主厅用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撑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会展主要从大理石铺贴的外墙网格点位,北入口旁边的玻璃外墙外侧定位,网格上的十字柱,玻璃界面从网格线向外扩充等网格控制,从而实现整个建筑的灵活性和通透性(图9-11)。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以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
3.比例控制 巴塞罗那德国会馆的平面中,可以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具有整数比例的基本形状(图9-12),例如方形(即1︰1矩形),黄金分割比矩形(或是接近2︰3的矩形),1︰2矩形以及1︰3矩形。在水平平面(如水池,屋顶等)的定位上,很多都能用这些比例为整数的形状加以解释。相比之下垂直墙体的定位则相对复杂与自由。这一现象可能与设计方法有关,模型及透视草图的研究帮助确立了垂直墙体的关系,而它们对于推敲平面问题并不是直观有效的,因而古典的比例法则在决定平面尺寸时会起到有意无意的作用。在研究中可以发现垂直面的分割也运用了上述比例——主要玻璃墙面为1︰3(毛玻璃位置为1︰1),灰华岩、大理石墙面比例为1︰2,玛瑙石墙面比例接近2︰3。室内空间几片隔墙的设置使得空间看似被分割却又彼此联系,使来访者在长边与短边之间不断地交替,空间在反复折叠之间变得有趣味性,其具体大小形状也很难被感知,在矩形对角上还布置了趣味焦点,使人们不至于对未知的空间感到困倦。
图9-11
图9-12
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展馆的设计使得游客无法径直穿过展馆,从进入到走出的过程需要迂回走过整座建筑。在划分空间的同时,隔断或互相连接,或互相平行,组成了宽窄不一的空间,以达到引导客流的目的。德国馆不但表达了对空间的全新理解,也是一个展示自由艺术和建筑设计交融的平台(图9-13)。
图9-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