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居住空间设计与表达的发展与未来趋势

居住空间设计与表达的发展与未来趋势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龙山文化的居住遗址多数为半地穴式房屋,同时出现了内外二室分开的住宅形式,如西安市客省庄的半地穴式房子,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方式。周朝铁器的使用和推广以及工程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这个时期的城市建设是继承汉朝城市规划而发展的,在以东西横列三殿的“三朝”制思想下,又有以主殿为主的纵列两组宫殿。

一、原始社会时期

在漫长而发展缓慢的原始社会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若干可能采取的原始居住方式(图1-15),如《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记录了“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祖先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房屋和聚落。西安半坡村仰韶时期住房有两种形式,一是方形,一是圆形。这个时期住宅室内有火塘,用于保证室内温暖和炊煮食物之用,室内地面和墙面开始采用白灰面,比简单的草泥土地面更为适用、清洁、美观。龙山文化的居住遗址多数为半地穴式房屋,同时出现了内外二室分开的住宅形式,如西安市客省庄的半地穴式房子,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方式。在制作陶器方面技术有较大的改进,采取灌水法,使陶胚中的铁质还原,制成比红陶、褐陶硬度更大的灰陶和蛋壳陶,陶器表面绘制各种鱼纹、鸟纹、人面纹等纹理,这些表明人类的审美和技术的进步都在影响着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发展。

图1-15

二、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开始使用铜器,且积极地整治河道,挖掘沟洫,人为地改造自然。据文献记载,河南二里头考古发现夏朝遗址(图1-16),夏朝修建了城郭沟池,宫室台榭。商朝建筑开始采用版筑墙和夯土地基,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它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一件大事。如商朝宫室遗址中发现,采用单体建筑沿着与子午线大体一致的纵轴线,有主次地组合成较大的建筑群,它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宫室的前殿后寝和纵深对称式布局的先河。从棺椁构造来看,可以推知当时房屋除了使用梁柱构造方法,还有井干式构造的壁体。室内开始铺席,人们坐于席上,家具有床、案、俎等,商朝雕刻多以细密的花纹为地,衬托高浮雕的主要纹饰。周朝铁器的使用和推广以及工程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考工记》记载了周朝的都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些制度在汉以后在都城规划思想上进行了新发展,如三朝五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隋朝以后的宫室建筑的外朝布局。室内仍席地跪坐,席下垫以筵,家具又有屏风和几、衣架等,建筑材料已出现板瓦、筒瓦、脊瓦和圆柱形瓦钉,瓦当表面绘制凸起的饕餮纹、卷云纹、辅首纹等,青铜器构图比较明朗,线条柔和,高低层次相差较大,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图1-16

三、秦汉时期

由于工程技术和手工业不断发展,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较快,在都市规划方面从首都的选择、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布局、集中的市场、闾里等反复进行考虑和设计。在宫室方面秦朝建有信宫、甘泉宫、阿房宫,汉朝修改了未央宫、长乐宫和北宫,这些宫殿气势磅礴、庄严宏伟,同时结合自然景观一同营建。从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各种文献记载(图1-17),汉朝的住宅建筑有以下几种形式,干阑式、三合式、曲尺形、日字形等形式,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大多数采用木构架结构,墙壁用夯土筑造,屋顶采用悬山或囤顶,窗有方形、横长方形及圆形等。贵族的大型宅第,外有正门,旁设小门,大门内又有中门,可以通马车,此时已有园林建筑形式出现,园中房屋重阁回廊,徘徊相连,构石为山,引水为池,池中积沙为洲。室内家具已有柜和箱、榻、床。在建筑技术方面,斗拱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石料的大量使用,雕刻技术达到较高水平。屋顶有悬山、歇山、囤顶、攒尖和庑殿等五种形式,利用屋顶不同形式和各种瓦件所产生的装饰处理,成为这个时期最主要的建筑特征。

图1-17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由于玄学思想的发展,这时期的建筑出现佛教和道教建筑,同时开凿了若干规模巨大和雕刻精美的石窟(图1-18),在继承秦汉建筑成就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印度、西域和犍陀罗的佛教艺术,丰富了中国建筑的特色和形式,为隋唐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城市建设是继承汉朝城市规划而发展的,在以东西横列三殿的“三朝”制思想下,又有以主殿为主的纵列两组宫殿。这个时期的贵族住宅一般采用庑殿式屋顶和鸱尾,里面有若干大型厅堂和庭院回廊等所组成。尤其是在玄学影响下,住宅后部建造园林,园中有土山、钓台、重阁、回廊等,造园技术和理念进一步得到提高,聚石引泉,植林开涧,营造朴素自然的意境。家具已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床已增高,上部还加床顶,榻加高加大了,胡床逐渐普及到民间,还有高坐具,如椅子、方凳、圆凳、束腰形圆凳等。在建筑材料上主要运用砖瓦和金属材料,在建造技术方面,木结构技术、砖结构技术、石工技术发展水平较高。

图1-18

五、隋唐时期

这个时期的建筑,在继承秦汉以来的成就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建筑的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隋唐时期城市规划总结了汉、魏晋建设经验,以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着南北轴线,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并以纵横相交的棋盘形道路,将其余部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格调高迈,整齐华美。隋唐时期贵族住宅采用回廊连接的四合院为主,乡村住宅以房屋围绕,构成平面狭长的四合院,同时还有木篱茅屋的简单三合院,布局紧凑。由于文人、画家们寄情山水,园林得到较快的发展,园林中往往用怪石夹廊或叠石为山,形成咫尺万里的意境(图1-19)。在家具方面,席地而坐与使用床(榻)依然广泛存在,已有长桌、长凳、扶手椅、靠背椅及圆椅等,嵌钿及各种装饰工艺已进一步运用到家具上,家具式样简明、朴素大方、线条柔和流利,此时室内空间处理和各种装饰开始发生变化,与席地而坐的“空间”或“习俗”已迥然不同了。这个时期的建筑材料包括砖、瓦、琉璃、石灰、木、铜、铁、油漆和矿物颜料等,这些材料的应用技术都已达到熟练的程度。

图1-19

六、宋辽金时期

宋代都城布局取消了里坊制,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业成街,酒楼、邸店等娱乐性建筑大量出现,从而城市规划出现了若干新的措施,一方面开始实现开放式街巷制,另一方面在城市分布体系上,出现了许多以经济为主的小市镇。这个时期已有《木经》和《营造法式》两部具有历史建筑的建筑文献,宋代建筑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所绘住宅中,有小型、中型、大型住宅及村落聚居,普通民居一般有前厅、穿廊、后寝等构成,大中型住宅前堂左右附以挟屋,院子内部建有照壁等。在住宅中有采用对称的庭院,也有错落有致的庭院,或临水筑台、依山构廊,既是住宅,又具有园林风趣,这是宋代住宅的主要特点。这时期的私家园林随着不同地区进行因地制宜地建造,以形成不同的风格,由于文人、艺术家、画家的不断参与,宋代园林建筑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图1-20)。在家具造型和结构方面,梁柱式的框架结构代替了隋唐时期的箱形壶门结构,大量采用装饰性的线脚,丰富了家具的造型,居住方式由席地而坐逐渐转变为起坐方式,家具尺度相应增高,家具布局也出现若干变化。宋代在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等方面得到较快发展,并且以构件的标准化和镶嵌方法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宋代建筑风格整体给人柔和绚丽、秀丽绚烂的气质。(www.xing528.com)

图1-20

七、元明清时期

这个时期的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北京故宫成为三朝皇宫(图1-21),主要建筑基本附会《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的礼制进行布置,在整体布局上以中轴线上的对称按照等级礼制进行合理布局,从大清门到坤宁宫,中轴线上共有八个庭院,形式各异,纵横交替,有主次,有秩序。同时故宫另外的一些小庭院轴线都与主轴线平行,并且与主要建筑具有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由于各个地区建筑发展和融合,中国住宅建筑开始走向程式化,同时又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区域产生了不同的民居形式,南方以岭南、徽派、江南水乡、福建土楼为代表,北方以北京四合院、蒙古包、藏族民居为主的民居具有较大的区别。在建筑艺术方面,清朝建筑比较沉重烦琐、拘束严谨的风格,由于官式建筑的标准化、定型化,建筑从功能开始走向烦琐的装饰,反而民居建筑和园林却得到较大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建筑和室内设计更为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图1-21

八、居住空间的未来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社会方式的转变,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方面,世界朝着地球村、一体化方面发展,这就要求居住空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大众性,居住空间要满足普通群众的居住要求。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提倡个性解放,突出个性、文化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居住空间朝着个性、文化性、唯一性等方面进行设计,这对居住空间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复杂多变、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认为未来居住空间大体从功能化、人性化、生态化和技术化四个基本方向进行发展。

1.尊重空间功能性与人性化设计

(1)功能性设计。每个空间都应该有它自己的功能属性,居住空间也不例外,它要求室内设计师对业主家庭成员进行调研和访谈,全面了解和掌握业主及家庭成员对功能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进行功能划分和设计,它不仅体现在空间使用功能上,而且体现在空间环境对人的影响方面。形式与功能一直是室内设计重点探讨的对象,传统封建社会由于技术和等级观念的影响,建筑师和设计师对建筑的形式和装饰运用的较多,直到包豪斯学院提出“设计为大众服务”,一些著名的建筑师如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也提出了“形式遵循功能”“功能决定形式”“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现代居住空间首先应该解决的是空间功能性,在有限的居住空间中,通过合理有序的功能设计满足业主的功能需求,从功能本身出发,实现功能与形式的平衡。由于城市昂贵的房价,人们的居住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小,不管是买房还是租房,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室内各种功能空间的合理设计和有效转换是室内设计师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以及马斯洛需求学进行室内居住空间深化设计,对空间按照功能进行合理划分,突破以往的单一功能空间,从生态、共享、互动、信息等方面思考,实现多功能共享型功能空间。

(2)人性化设计。我们人类设计的出发点都应该以人为本,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考虑人、环境、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达到一种平衡。居住空间设计也不例外,它要求设计师应根据业主个人的喜好、习俗、文化和品位等方面考虑,按照人性化要求进行居住空间设计。具体指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根据业主的行为习俗、心理需求、文化品位等,对居住空间进行人性化设计,从而更方便、合理地为使用者提供居住环境。其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一点是个人意识的提升,自我意识的张扬。在此趋势的影响下,人们针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参与度加强,居住空间的个性逐渐彰显,人们摆脱了以往的“他人”的视角,而是将焦点集中在自身的需求上。人性化设计一般包括三个原则。首先是安全性。居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人们生命安全的保障,尤其在室内隐蔽工程处理中,对水电、消防等处理要求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和检验,确保安全。高层遇到地震和火灾时,如何逃生、躲避危险等要有相关说明和演示,不能为了美感而忽视潜在的安全隐患。墙体改建、卫生间瓷砖铺设、阳台玻璃、栏杆设计力争做到坚固、耐用、防滑等安全。对于老人、儿童及残障人士,注重无障碍、防滑、防碰撞等方面设计和考虑。其次是舒适性。人们在一个空间中最需要的便是舒适性,它是室内空间综合体现,即人们走进这个空间便会感受到身心愉悦,全身会不自觉地放松下来。这需要室内设计师一方面从人体工程学出发,对人的尺度、人机互动的尺度有较好的把握和了解,根据业主及家人的身体尺寸和活动的尺寸进行量身定做,符合人体工学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空间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包括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的关系以及精神感受。最后是经济性,过度装饰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空间也不一定实用、美观,同时也是低碳环保的一种表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应该提倡居住空间的经济性原则,从经济环保、生态绿化方面进行合理规划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2.尊重生态与科技发展

(1)生态化设计。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我国永续、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目前把经济与生态环境放在一起,两手都要抓,只有坚持走生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图1-22),提高人民的生活和居住质量。室内设计在施工和使用中引发各种环境问题,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过度装修,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装修材料和材料浪费等,这对居住空间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第二,在装修中大量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材料,这些材料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仅影响业主及家人的健康,同时刺激性气味污染环境。第三,追求装修时效性,业主每隔几年就进行更新设计,局部重新装修,由于拆除后的材料不能再生循环利用而被丢弃成为建筑垃圾,成为环境的污染源。因此,在居住空间设计中更应该提倡生态低碳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采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尤其对板材、油漆、地板、家具等的选用上,要以生态环保为最低要求。其次,提倡使用自然通风、采光,通过建筑改建和科技手段,实现室内设计的采光、通风,获得良好的生态效果。然后,采用全面的现代绿化技术,室内放置活性炭、绿植,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改善室内空间绿化。最后,与现代科技结合,如采用节约常规能源技术、洁净技术、声控、自动控制技术等,对室内的通风、采光、温度、湿度等进行有效调控,实现节能、低耗、低造价,从而获得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

图1-22

(2)技术化设计。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尤其在5G信息科技革命下,居住空间设计会随着5G的运用得到较好的发展,墙面可能都是界面面板,人们在现实与虚拟的世界里相互转换,也许住宅空间形式也会随着高科技发展而进行改变。目前居住空间已朝着智能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开门通过验证个人的指纹或者虹膜,窗户、窗帘、灯光通过声音进行控制,打扫卫生、做饭使用机器人等,节能、环保、自动、智能这些技术与设计相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不断出现,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和便捷,并延伸到不同空间环境、不同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图1-23)。

总之,未来建筑与居住空间设计应该更加关注人、环境和物三者之间的统一与平衡,关注人性化、经济化、生态可持续性、科学技术等方面,围绕如何平衡人与环境、人与物、物与环境各自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到诗意的栖居。

图1-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