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旅游行业背景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旅游专业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群体的一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行业内就业率理应较高。旅游业发展迅速,旅行社数量及规模不断壮大。到2009年末,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饭店数量及收入的大幅增长。
随着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吸纳就业量最大的行业之一。旅游业是一个较大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劳动密集程度高,就业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旅游企业的直接就业,而且还带动了建筑、通信、娱乐等30多个行业的发展和就业。截至2011年,旅游直接就业达1100万人,间接就业达6500万人,旅游直接与间接就业总人数达7600余万人,相当于全国就业总数的9.6%。特别在解决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妇女、农民工、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者等特定人群就业方面,旅游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需求不断增长,每年新增直接就业逾50万人,间接带动数百万人就业。各地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已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
2.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而这个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首先,由于市场规模扩大,酒店行业在不断扩充,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旅游专业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以下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旅游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增长5.8%;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566万人次,增长9.4%;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增长15.5%;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增长20.4%;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2001~2010年10年间,如表4-7所示,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年增加,入境游人数增长迅速,国内游人数连创新高。据预测,中国未来 10 年,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 100 万人,而中国的旅游院校每年仅能提供 10 万名毕业生,旅游专业人才紧缺。根据国家“十二五”旅游业规划,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例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2%。
表4-7 2001—2010年我国旅游相关数据
目前,旅游人才市场上的情况是:一方面是就业单位对某些高级人才的争夺战,另一方面是大批的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出现了严重的供需错位问题,旅游人才市场上缺乏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旅游专业人才。
2010年入境游收入达到458亿美元,国内游人数已经达到21亿人次。从过去10年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上来看,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较大,出现明显的负增长外,整体发展良好,速度增长明显。过去的10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4%,国内游人数年均增长11.2%,国内游收入年均增长13.9%,入境游人数年均增长5%,入境游收入年均增长12.1%。在这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低于旅游业总收入增长5.5个百分点,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了4%左右。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的预测,旅游业在未来10年内,我国旅游经济将从2010年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比例的9.2%(34007亿元,约4999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9.7%(108593亿元,约15970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网)
旅游专业大学生本应成为旅游人才供给的主力军,但从现实情况看,旅游专业大学生大量流入其他行业,旅游企业和机构也不容易招到有用的人才。虽然旅游企业对具备合理知识结构的旅游专业高层管理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但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旅游专业大学生却面临就业难的困惑。大量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实际情况中存在着市场需求旺盛和旅游专业“有业不就” “远离本行” “高流失率”等矛盾现状,前景堪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旅游行业高级人才的匮乏比较普遍,像旅游行政领导人才、旅游职业经理人才、教育培训师资人才,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资本运营、旅游娱乐、旅游规划、景区管理领域的人才比较匮乏,这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旅游学科地位不高,学校投入少,师资力量薄弱,科研跟不上,很难培养出足够的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旅游专项人才缺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行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如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投资分析、度假管理、航空与游艇服务、工程保障等等。其中的会展策划人才、景点开发人才、环保技术人才、工程维护人才、项目设计与推广人才等更是紧缺。
2012年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总数为32.51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生数为16.23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9.92%,比上年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生数略有增加。旅游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16.28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0.08%,比上年旅游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略有增加。2012年全国旅游高等院校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按专业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数为9.26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7.05%,其中研究生2452人,占2.65%,本科生3.38万人,占36.50%,专科生5.63万人,占60.80%。(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网)
3.旅游业就业环境现状
旅游业吸纳了大量的人员就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人员就业。旅游业人才需求的主要单位或部门有旅游业行政管理部门、旅游院校、旅行社、酒店、景区和各类涉及旅游休闲的企业。由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院校的人才需求层次很高,旅游专业大学生进入的机会有限。因此,旅行社和酒店是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主要提供的岗位有导游、计调、营销人员、酒店服务员和其他管理岗位。
(1)旅游行业就业特征。旅游行业的就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有其本身固有的行业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
①工作要求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高,应变能力强。导游是旅行社游客团队计划的执行者,导游素质和服务关系到旅行社的声誉和利益,因此,导游应具备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外语导游要求更高,除应具备较高的学历外,还要求英语口语流利,不但能通畅自如地为客人讲解景点,还能用英语回答客人的问题,帮助客人解决困难。导游通常要按照行程计划,将游客按时顺利地送到目的地。然后根据协议,安排地方旅行社执行团队计划,监督地方旅行社的工作和服务,出现问题时及时协调和处理。在游客旅游过程中,特别要关注游客的饮食、住宿、购物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和投诉,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出色完成团队计划,让客人满意。因此,导游人员不仅要知识全面,还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不仅要熟悉礼仪知识,景点的地理、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还要及时了解游客的兴趣爱好、宗教信仰,给客人更贴心的服务。
在旅行社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计调。相对导游而言,计调更具挑战性。计调在旅行社的整体运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计调对外代表旅行社洽谈业务,签订合作协议,对内要合理安排、精打细算。既要恰当安排游客的吃饭、住宿和购物方面的行程,让游客满意,又要确保各项费用支出合理实惠,让旅行社有利可图。计调的具体工作任务,按照公司要求,负责团队、散客的食、宿、行、游、购、娱的活动安排,包括交通工具的安排、住宿标准、用餐标准、车票的购买以及景点的门票和行程,都要提前落到实处。因此,计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灵活性,还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旅行社的计调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熟悉旅游业务操作程序,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到酒店工作是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另一个就业选择。酒店除了对工作人员的学历有一定的要求外,在身高、形象等方面要求也很严格。另外,在工作中还要严格遵守酒店各项规章制度,及时有效地解决客人的困难。无论是餐饮部还是销售部,都要求员工能熟悉工作环境和礼仪知识,并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变力,让顾客满意。如销售部要求有工作经验,熟悉产品特点,并有较强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②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导游是旅游业的窗口,展现了旅游业和旅行社的形象。因此,旅行社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在工作时间上要求做到随叫随到,让客人满意。导游工作时间基本不确定,要根据接团情况而定。在旅游旺季,导游应接不暇,全程接待游客,处理旅途中的各种问题和突发事件。24小时都处在工作状态,客人有求必应。白天安排游客吃、行、用、玩,晚上安排住宿,吃饭、景区、住宿等各环节都需要导游提前联系和安排。遇到突发情况如客人生病、房间不够、交通堵塞等时,导游的角色将非常重要。与一般人8小时工作制不同,导游在带团期间基本上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体力、精力常常达到极限。与导游一样,计调工作更加全面和复杂,涉及旅行社利润和旅客利益,要求做到了然于胸,熟悉而熟练。酒店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上更加明显。他们工作时间长、没有节假日、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艰苦。酒店服务员工作时间普遍超过12个小时,工作时限也没有保证,长期站立,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工作安排上一般实行轮班,甚至在吃饭时间上也有规定,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
③从业人员收入有限,合法权益难以保证。以导游为例,首先导游基本工资不高,主要的收入来源于带团的业务提成。大多数导游都以兼职的形式存在,同时挂靠几个旅行社。旅行社为了加强对导游的管理和服务的质量,通常都会向导游收取一定的押金。导游为了获得业务,互相压价,这导致了导游收入的减少。有的旅行社甚至采用竞标的方式将业务分给导游。其次,导游在为游客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些原因遭到游客的投诉。旅行社会根据投诉对导游进行一定的扣罚。同时,出于成本的考虑,旅行社通常都不会与导游签订劳动合同,也不会购买保险。导游由于经常在外奔波,人身安全难以保证。酒店工作相对稳定,但收入也不高。酒店规章制度繁多,他们在工作中也会经常因为失误被酒店罚款。
(2)旅游业人才需求特点。
①需求量大,增长快。在旅游业劳动力商品价格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引起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曲线图中,如果横轴表示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量,纵轴表示旅游业所需人才的劳动力价格,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量的快速增长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需求量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为1.44万亿元,增长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2001~2009年,我国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入园游客7000多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50万人次。在世博旅游推动下,全国入境旅游人数达9977万人次,世博会带来超过800亿元人民币的直接旅游收入,对长三角地区旅游及相关产业拉动作用尤为明显,世博会期间周边各主要城市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呈现高位增长态势,同时也带动了公路、铁路、航空客运量、住宿和餐饮业等旅游相关产业20%以上的增长,有力推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全面复苏,并吸纳了大量的人员就业。旅游就业持续增长,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间接带动百万人就业。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②需求层次以中低层次为主,高素质人才缺乏。旅游行业门槛低,劳动密集性强,整体上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不高。除了旅行社、星级酒店的管理岗位对学历要求相对较高外,其他旅游企业比如大多数的饭店、旅游车船公司等在招聘方面的学历专业要求都比较低。“十一五”时期,旅游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旅游从业总人数(包括直接、间接人数)达到7590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旅游人才达到272万人,仅占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总量的20.15%。目前,基于人力成本、实际需要等方面考虑,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以中低学历为主,整体学历层次不高。在专业要求上,绝大多数从业人员与所学不一致,旅游专业对口就业的比例低。旅游企业特别是饭店在招聘时仅对身高、形象有要求,学历和专业都不是首选条件。另一方面,旅游行业高素质人才缺乏。在直接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上,目前具有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比例达到62∶27∶11,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还不多,结构还不尽合理。高级导游、小语种导游、企业精英营销人员、管理人才、涉外旅游人才不多,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紧缺。
随着旅游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外资旅行社纷纷进入,国内旅行社将面临更严峻的竞争,特别是一些以入境游为主营业务的中小旅行社。旅游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懂外语、熟悉业务的高素质人才更加紧缺,人才争夺进入白热化。目前最缺乏的高素质人才有三种:一种是涉外旅游人才(例如国际领队)。随着旅游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进出境旅游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进出境旅游都涉及与外国游客或者国外旅行社联系,这就需要大量的涉外旅游人才。如懂国外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和语言的高素质导游,熟悉进出境旅游手续和业务的计调人才,善于开发国内外旅游市场的营销人才,能合理调配资源、处理突发事件的经理人才。由于经营进出境业务利润可观,远高于国内业务,各旅行社竞相争夺涉外人才。第二种是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高端人才,包括企业管理者,有较强营销和策划能力的旅游市场和景点开发人员,旅游景区高级管理人员等。第三种是技能型人才,如厨师、餐饮客房服务、前厅礼仪接待等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的需求量大,待遇也很高。
③人员流动性强、季节性明显。旅游业季节性明显,有淡季和旺季。在旅游行业旺季时,出行游客大幅增加,旅游行业一片繁忙。旅行社忙于接待游客和出团,饭店忙于接待客人住宿或饮食,旅游景区、车船公司等旅游企业和相关的行业也是一片繁荣。特别是国家法定假日如春节、“十一”黄金周时,旅游行业业务量都很大,基本达到或超过各自最大的接待能力。而到了淡季,旅游业业务量大幅下降,饭店空房率大幅增加。与旅游业的季节性相适应,旅游业人才需求也呈现很强的季节性。旺季时,人才供不应求,人力成本也出现上涨。导游忙于带团,筋疲力尽,饭店员工加班加点招待客人。淡季时,由于业务量锐减,出现了短暂的人才供过于求。导游无事可做,饭店员工聊天度日,旅游行业人员出现了部分外流的现象,涌向收入更高的行业。同时,由于旅游业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收入不高的现状,加剧了旅游业人员流动性强的趋势。旅游企业在淡季时,为减少成本,会辞去部分员工,以维持正常利润,这也是导致很多导游以兼职的形式存在的一个原因。从员工角度来讲,无论淡旺季,由于旅游行业的特点,员工只要能够寻求到比旅游行业更好的工作时就会选择转行。
随着旅游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外资旅行社、酒店纷纷进入我国抢占市场。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由于成立旅行社的门槛降低,旅行社数量激增,国内外的旅游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在企业的人才大战中,旅游专业人才总会不断地寻找待遇最好的企业。同时,旅游行业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技术性不强,人员流动受限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员的流动,而新的旅游法的出台将促进旅游行业格局的大洗牌。
4.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特点与趋势分析
(1)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和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旅游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甚至出现了旅游企业招不到人的局面。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尴尬,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人才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协调,缺乏核心竞争力。旅游专业本专科生的学校教育除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有部分是旅游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与旅游专业的中专生相比,他们虽然在综合素质、学历水平等诸多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在实际的操作技能和经验上逊色不少。企业在短期内需要大量的懂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在人才的选择上会倾向于旅游专业的中专生。旅游行业吸纳了近80%的中低层次人员就业,与他们相比,旅游专业大学生实际经验和操作能力都比较欠缺,但就业的期望值和收入要求较高,不符合旅游企业的最佳选择。而在企业缺乏的高层次人才如小语种人才、涉外人才、高级导游、高级营销策划人才方面,旅游专业大学生们能达到企业需求的比较少,整体水平偏低,与企业需要不尽一致。一方面,旅游业大发展急需人才,另一方面,旅游专业大学生与企业要求的综合素质不相符,由此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局面。
②就业期望与现实差距大。刚毕业的旅游专业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一样,他们年轻、有活力,充满梦想和热情,急需在工作中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认可。由于多年的学生生活和对社会现实缺乏认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希望能获得相应的收入或回报。而在旅游行业就业,要从基层做起,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薪资水平不高,提升的机会也比较少。在周围的同事中,他们很容易发现比自己学历低的中专生、高中生的工作和收入与自己相差无几,在心理上也产生了不平衡感。旅游行业作为服务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多数以中低学历为主。而旅游专业的大学生期望的是管理工作,工作轻松,收入较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大学生们倍感挫折。他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逐渐转行或跳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旅游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优秀的旅游人才不仅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宽阔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眼下最缺乏的高级管理人才。既要在了解市场动态、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市场定位等层面上具有判断力,又要精通业务、熟悉管理。这些都是以相当的工作经验为基础的。旅游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经验行业。即使是一般员工进行常规业务操作,没有一定的经验也很难做好。因而,旅游企业在招聘时,需要有经验的、“来之能战”的人才。这对于刚走出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除了短暂的实习锻炼,94.1%的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旅游行业职业综合素质要求高,由于旅游行业是服务型行业,很多工作必须从基层做起,所以与高学历相比,旅游业更需要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从旅游企业的招聘条件来看,主要要求毕业生具备如下素质:热爱旅游行业;既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合作协调的工作精神;性格活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吃苦耐劳的精神。多数旅游企业认为,高校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价值观念、意志品格、心理情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与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尤其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www.xing528.com)
(2)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和趋势。
①就业人数增长迅速,进入就业高峰期。在旅游业劳动力商品价格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由于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扩招,旅游专业人才供给数量增加。在曲线图中,横轴表示旅游业人才的供给量,纵轴表示旅游业人才的劳动力价格,人才供给的增加变现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随着高校扩招和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旅游高等院校和在校学生增长迅速,每年进入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进入高峰期。
②缺乏就业指导,就业期望过高。由于高校多年扩招,今后的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在700万左右,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中常常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对自身估计过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实践能力不足,经验欠缺,不能清醒地认识就业形势。对自己的性格、职业生涯缺乏合理的认识和规划,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太符合实际,这些都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尽管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等课程,由于开设时间分布不合理、课时少、学生出勤率不高等原因,大多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影响有限。不少毕业生在认识上很粗浅,认为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应该从事管理类的工作。在薪资待遇上,他们也认识不足,旅行社的基本工资都比较低,让他们难以接受。在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由于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选择仓促,到了工作岗位,干不了多久便会辞职,重新加入就业大军。
③行业内就业率低,流失严重,行业歧视明显。经调研发现,旅游类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并未与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成正比。一方面,旅游专业大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整体上不符合企业急需人才的要求。在同等条件下,根据现实需要,企业会优先吸收人力成本较低的中低层次人才。这与企业开源节流、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的目的相吻合。另一方面,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盲目性很强,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评估和认识,缺乏就业指导。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现实太残酷,才开始正确地定位自己。同时,旅游行业固有的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特点让很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望而却步。几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旅游专业的大学生行业内就业率低,流失严重。据业内人士透露,旅行社的流失率比较高,酒店的流失率更大得惊人,这是旅游行业很普遍的现象。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旅游行业就业并不被大多数人认同。旅游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正是由于旅游行业工作辛苦、收入不高等行业特点,造成了旅游企业在招聘中求贤若渴,而在企业留人上无计可施。每个饭店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都必须面对员工流失问题。而员工流失率偏高,又是各饭店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我国一般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在5%~10%,旅游饭店业最适合的流动率在8%左右,然而中国旅游协会人才培训开发中心对全国二、三星级的酒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旅游饭店人员流动率达到了23.95%,部分酒店人才流失率竟达到了45%以上。
5.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方面是旅游行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在高就业率背景下的旅游专业人才的大量闲置。对于出现这种旅游人才市场供需矛盾,探究其原因,可将其概括为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四维三象”成因模型,如图4-8所示。
图4-8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四维三象”成因模型
(1)影响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四维”成因。
①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维”。从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实施扩大招生制度,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新建专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也是逐年增多,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竞争矛盾。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旅游社会环境发展的大背景下催生了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特性。由于受到社会地位、行业待遇、岗位收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②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市场维”。旅游行业门槛低,可替代性较强。一般而言,旅游职业技能易于掌握,旅游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和基础服务技能,并且这些技能只要通过短期培训就可获得。部分旅游企业为降低成本,不愿聘用成本较高的旅游专业毕业生。饭店业的通行规则就是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从服务员做起,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基层服务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在国外,饭店经理和经理一类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5~10年的一线服务工作经历,强调的是服务质量。
我国饭店的一线服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每年除了都有大量的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还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同时,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除了上述两类毕业生外,非旅游专业毕业生和具有一定能力的中低端人才也在他们的选择范围之内。在旅游行业实际的就业人群中,中低端人才占相当高的比例。以导游准入为例,根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具有适应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经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颁发导游人员资格证书。这就意味着,进入这一行业的门槛较低,从事旅游行业并不是旅游专业毕业生的专利。在酒店或者景区就业的门滥更低,一般对身高、形象有要求外,学历方面的要求比较低。旅游专业大学生面临多方面的人才竞争,就业压力大,劳动力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旅游专业大学生劳动力成本低,管理成本小,物美价廉。在旅游行业大的就业环境中,旅游专业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很多,在学历方面的优势不明显,待遇水平也只能随大流。旅行社的主要人才是导游和计调。从人力资本的价格来看,导游的工资比较低,通常底薪在1000元以下,主要收入来自带团收入。旅行社在导游身上的支出很少,除了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单位支出的部分外,其余的就很少了。并且旅行社通常都不会聘用很多导游,大多数导游都以兼职为主,缺乏社会保障和稳定性。这就大大局限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也使得旅游行业对于高素质、高学历旅游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难以留住人才。
③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学校维”。非市场化的旅游高等教育影响就业质量。随着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着结构性的管理问题。本专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盲目的扩招学生,与行业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大量存在,也未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培养出较多具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行业经验的人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而使就业市场与实际培养出来的人才产生较大的偏差,呈现出信息不对称的状态。目前我国旅游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和建设中,学科体系尚未成熟。旅游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单薄,专业设置狭隘。在利益的驱动下,不少高等院校往往忽视了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旅游教育所承载的使命发展趋势及内在规律,缺乏学科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对旅游知识、专业技能、理论原理掌握不够,根本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市场需求。
④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家庭维”。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家长都期望子女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光鲜的工作,拥有较高的薪水及良好的工作环境,当一个“白领”。而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要从酒店服务员、导游、甚至会展基层志愿者开始做起,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所在家庭难以接受。社会就业观对旅游行业的人才供求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热衷稳定职业的就业观。受社会因素影响,很多毕业生就业优先选择工作稳定、收入较高的职业,如公务员、教师等。这种就业倾向在女毕业生中尤为普遍。其次,“投入产出”式的就业观。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花费家庭的大部分收入。大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承载着家庭的重托,因而,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很高。既要稳定、地位高,还要收入可观。最后,传统的对服务职业的歧视观念。旅游是服务行业,强调服务态度和质量。在传统观念中,旅游职业常与年龄、长相联系起来。认为服务行业的工作听人使唤,低人一等。不少学生选择旅游专业,只是将旅游作为学历的平台向上发展,并没有将旅游作为终身的职业。许多拥有就业社会资本的家庭另觅他径,放弃从事旅游行业。
(2)旅游专业就业现状的“三象”成因。
①缺乏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象”混乱。一是对旅游专业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在校旅游管理专业非毕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少部分同学是因为自己的兴趣选择旅游专业,少部分同学选择原因是因为旅游业前景好,调剂录取的比例较大。许多学生在选择旅游专业时将旅游专业等同于旅游,忽视了毕业后要从事的是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二是没有明确的旅游职业目标。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会盲目地考取各种证书花费大量的时间,缺乏有意识地去搭建自己的就业关系网络,甚至是正常的学习时间去考取各种所谓的职业证书,对就业及未来的发展帮助并不大。
②就业倾向导致就业“心理象”存在偏差。由于社会导向作用,致使很多学生的工作意向更倾向在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的“求稳” “求高”心理。旅游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入职门槛较低,初始的薪酬待遇较低,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及就业后较长时期的工作中攀比、嫉妒心理问题倾向严重。容易将自己同其他地域、其他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薪酬待遇比较,即使某单位及岗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薪酬待遇条件稍有逊色,也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
③盲目学习且缺少必要积累,学生综合“素质象”不理想。由于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加之心态调试不恰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训实战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以“玩”的心态对待职业,难以培养出良好的综合素质。旅游服务行业往往需要从业者能从事一些基层基础性的体力活动,一些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反映众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工作精神,不愿从事一线工作。这直接影响了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后续发展。
6.实现旅游专业大学生良好就业的途径
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涉及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四个方面,只有通过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
(1)增强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吸引力的对策。
①旅游企业应对员工实行人性化管理,给予员工更多的关爱。企业要切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与员工建立稳定的劳动合同关系,保障员工在保险、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利益,给员工职业安全感和稳定感。鼓励和激发员工,增进团队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营造企业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激发员工积极性,赋予员工企业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员工人格,保障员工利益,为员工提供培训和个人发展的平台,关注员工个人发展。关心、帮助困难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建立健全员工的心理疏导机制,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培养员工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对大学生员工要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和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②建立健全科学的、有吸引力的薪酬保障制度。旅游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薪酬保障制度。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高素质人才缺乏,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障碍。科学的薪酬制度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爱岗敬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收入的提高会促进服务质量的大幅提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间接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也保证了行业蓬勃发展的后劲。
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创造良好的行业环境,为从业人员营造良好就业氛围。目前,我国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巨大,超过10%,旅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我国是一个旅游大国,要成为旅游强国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首先在法律上,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紧完善各类旅游法规,为企业、员工、游客创造优良的法律氛围,在法律上保护好员工利益。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陆续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如《旅行社条例》《导游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等。它们在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即将实行,作为一部综合性的根本性法律,《旅游法》将全面体现和保护从业人员利益,将关系员工利益的劳动合同、报酬分配等内容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持。在行政管理上,旅游主管部门要强化依法行政的职责,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从业人员利益。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要严肃处理,甚至吊销营业执照或罚款。对侵害员工利益的企业予以严惩,对各类投诉员工的事件要客观处理,用事实说话。对由客观原因引起的投诉要从轻处理,做好解释工作。
(2)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解决对策。
①政府给力。实行政府主导,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我国经济快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一般传统产业。要全面可持续化发展区域旅游产业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宏观调控,不断加大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关注、参与和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对中西部旅游产业欠发达地区,将旅游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政府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等措施的优先位置,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给予重点支持,逐渐缩短区域之间的差距,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空间和美好的就业前景。
②企业推进。企业应该推行人本管理,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人本管理”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影响力。因此,旅游企业应摆正态度,树立“员工第一”的人本思想,即只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客人。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毕业生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份“理想”的工作,而是具有发展前途的事业。健全旅游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方式,使旅游企业具备一种终身就业能力,并且在不断的学习中能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并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联系在一起,让毕业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企业,建立企业文化,培养归属感与成就感,创造具有稳定性、吸附性和包容性的企业文化,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对行业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有效控制企业的流失率。
③学校跟进。高校应面向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大学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水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会对旅游市场的人才供求产生影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总量非常大,而且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高等院校应认清形势,适应社会和行业需要,培养旅游行业需要的人才。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更科学合理,减少内容雷同或重复的课程,增加实用型和技能型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大旅游涉外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旅游行业急需人才的需要。对在校大学生应适当增加英语或小语种课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在教学中,要重视多学科综合培养,不仅培养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综合素质,增强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重视校企合作,为学生寻找优良的教学实习基地,搭建就业平台。同时,高校还应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和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操作水平。让大学生在毕业时就已经具备一名旅游合格从业人员的各种能力。另外,高校还应重视同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学习优秀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第一,采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借鉴国外高等旅游教育的具体做法:采取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培养优质高效的旅游人才。促进旅游人才的职业化运作,培养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或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旅游业综合性、开放性和服务性的特点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娴熟的服务技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二,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帮助毕业生建立就业关系网络,要把就业教育、毕业教育、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教育应该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全面认识社会、全面认识职业,树立正确而现实的工作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打破“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身的实力,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学校通过校友资源,通过成立校友会等形式,帮助毕业生建立就业关系网络,实现更好的高位对接,帮助毕业生有效就业。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对学生的择业观影响深远,高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两门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始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力量,聘请有较高水平的就业指导专家和心理咨询专家,对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或疑问进行解答。就业工作人员要努力为毕业生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引进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为学生创造就业的良好环境。当前,传统的就业思想仍在影响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不少学生就业时不切实际,期望过高,不愿到落后地区工作,盲目就业的比较多。在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上比较单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业观念落后。
④个人务实。慎重选择自己的专业,积极融入旅游行业发展。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就应认真考虑,不能凭一时喜好而意气用事,更不能把旅游工作认作是“吃喝玩乐”的行业。培养兴趣爱好,在学习中,要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扎实本专业的基础学科,以服务为核心,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旅游本科生摈弃自身的浮躁心态,积极地适应行业的需求,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旅游行业规则。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个人在高校有意识地积累关系网络资源,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社会网络基础。
作为旅游专业毕业生本人,应正确定位,努力在本行业就业。旅游专业大学生是我国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中的一员,应清醒地认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旅游行业是发展良好和充满希望的行业,需要大量的人才。虽然旅游业目前存在很多的问题,有体制的问题,也有企业的问题,还有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短期内这些问题不能够一时解决。但是,我们要相信,旅游行业总体发展是好的,是很有前途的。旅游专业的大学生要适应社会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融入旅游业这个大家庭中去,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旅游业是个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随着国家不断给力旅游业发展,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采用灵活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引导毕业生端正心态,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有效结合,通过建立有效的就业关系网络,使旅游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走上良性互动的成长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