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与社会关怀的高级形式

大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与社会关怀的高级形式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大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与社会关怀的高级形式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1.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

由于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作为传统教育的传递者——家庭已经削弱。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对人类文化进行整理;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社会理想是社会需要的具体反映,这种需要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由于在文化积累方面的特殊优势,知识分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2.批判精神

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大学的批判精神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是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大学生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具有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

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开始,就有了自治的传统,并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最高理想,相对超越于社会现实。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可以这样说,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史就是科学史重要过程的展开史,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扬弃过程。

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现实社会改变这种“技术毒害”是无力的,而大学教育者,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却将其当作应有的内容。

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学很早就开始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汇通之路。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我国现行被一再呼吁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不是针对技术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结果。

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科学决策是政府决策的关键,但是由于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做到科学决策并不容易,所以要倾听专家意见,请专家参与决策成为决策机制中的一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职业所特有的对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

3.社会关怀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阅读之窗】

斯坦福大学世界领袖精神

——舒夷白

那年的秋天,在清华读大一的我决定申请美国大学次年秋季的本科入学。虽然时间仓促,但凭着努力和运气,最终我接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www.xing528.com)

开学典礼上,校长约翰·汉尼斯对所有新生说:“斯坦福不会没有理由就录取你。你们以后都将成为引导世界的人,成为某一方面的领袖。”或许,这只是一种说辞,然而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心理学上的“正面循环”,让他们用努力和一个个的成功来印证这个说法。

斯坦福如同在它很多广告中说的,有一种“企业家精神”和“太平洋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包容、创新,而这得益于斯坦福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在安排住宿的时候,学校会刻意地把不同背景的学生放到一起,并且举办很多文化交流活动。这样,不同背景的同伴能相互学习,而每个学生也同时学会与不同的价值观沟通。学生们尊重有能力的人,也很能包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如果说斯坦福立志培养世界领袖,这样的能力就同样非常重要。

刚到斯坦福的时候,我对美国学生的作息时间非常不习惯。在我们学校,一般人的睡觉时间是凌晨l点至3点,熬夜也是经常的事情,并且对于我的许多同学来说,玩和社交仿佛比睡觉更重要。

在我的宿舍,晚上一般大家都会在房间或一楼的餐厅和客厅看书。等到午夜12点一过,所有人就会一起去咖啡厅吃夜宵,在那边玩到凌晨两点关门再回宿舍。

至于学校组织的活动就更多了,比如音乐会、演讲、烧烤、足球赛,等等。每年到春季学期的期末,学校甚至有一个集体裸奔,夜晚能看到各种裸男裸女图书馆等各地狂奔。

在所有的活动当中,最普遍的大概是party。这是美国学生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和社交活动,它对于美国学生来说就相当于中国学生习惯的聚餐、打牌、唱KTV。其实party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只是找一所有客厅的房子,关上灯,放着很响的音乐,然后喝一些酒精饮料,但是大家趋之若鹜。

斯坦福的宿舍文化很有意思。有一次校长和我们在宿舍喝下午茶,有人问为什么斯坦福的宿舍和耶鲁等一些东部学校不同。校长微笑着说,宿舍的硬件设置很能影响其文化。

耶鲁采用的是“哈利·波特”式的大宿舍,一栋楼能容纳几百人,这是因为那里的冬天冷,所以宿舍设施齐全,可以保证学生不出门也能在几百人里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不过学生会失去和自己平时不了解的人接触的机会。而斯坦福在加州,阳光明媚,适宜户外运动。这样小规模的宿舍设置,能给学生一种家的感觉。一栋楼里的人很快就能熟悉,然后相约一起出去打球。

在斯坦福留学的这一年里,我总是在想,这样一所顶尖的大学,究竟能给学生什么。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我觉得学校给我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机会:接触第一流人才和知识的机会、阅读的机会、体验新事物的机会、尝试和失败的机会。同时它也给了我许多鼓励和支持,这些都使我更加懂得抓住机会,也对自己的人生和理想更有把握。

(二)大学精神的存在作用

我国教育学者杨东平说,“人才辈出,大师云集,主要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够催化出来的。”在“五四”和民国时期,北大、清华表现出来的精神和风采至今让人留恋,其气象恢宏、学术自出、欣欣向荣的面貌正是大学精神在追求宽松的文化与制度和谐共生的环境下孕育出的结果。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追求,而“大学精神和制度的建设比资金更重要”。弄清楚大学精神对大学存在与发展的作用,无疑会加快我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具体而言,大学精神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生命力的体现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和人的精神对人存在的意义一样,没有了精神,大学便失去了生气,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最终也将走入穷途末路。“精神”使大学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强权,敢于捍卫正义,敢于领时代所先。正因为拥有了学术精神,大学才成为知识的源泉、学问的中心;正因为拥有了人文精神,大学才多了几分正义与正气。“一个社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尤其体现在大学的人文理性之中;一个人的胸襟和个性,来源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只要大学拥有精神,她就不会唯唯诺诺,而像参天大树,在适其生存的环境中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在逆其生存的条件下亦能坚韧不拔,站在时代的前沿和顶端。在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的年代,没有北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北大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的岁月,如果没有西南联大的合作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就没有西南联大的存在,更没有出自西南联大的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拉顿曾评论道:“真正的大学精神与有助于进行项目组织、项目规划和昂贵设备的利用等这些管理因素之间基本上是不相容的。”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存在,的确与朱氏所言的管理因素不相容,因为大学精神给予大学的是从学理和思想上关注、思考、讨论和批判社会现实问题的权利。“现代社会科学已无可置疑地证实: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并不是一切,它们的运作必须有另一种健全的文化精神与之配合。这种精神主要来自大学的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是精神堡垒,有发挥提高人的境界、丰富人的思想的重大功能。”“推倒大学围墙,实际上是大学精神的自我否定,它可能最终取消大学的存在权利。”失去了精神的大学,意味着这所大学生命力的枯竭。因此,大学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

2.抵御腐蚀的盾牌

大学同其他社会机构一样,植根于社会,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但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在受社会影响方面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大学具有独立的人格特质,有骨气,不随波逐流,既能够抵御金钱的诱惑,又能够抵抗来自政治的压力和干扰。大学的这种人格特质既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又是大学精神的内在成分之一。因此,大学精神是维护大学纯洁、独立、平等和民主的金色盾牌。

蔡元培治校时期的北京大学,充分体现出了强烈的自主精神。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聘请了不少新文化的代表人物担任教员,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当社会反动势力攻击这些进步知识分子,要求解聘他们时,蔡元培总是顶住压力,挺身而出,保护他们。在蔡元培等一代社会精英的精心培育下,北京大学形成了浓厚的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氛围。这种精神氛围不仅影响了教师,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这种精神氛围长期催化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不知不觉中使深居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内化为个人品质,表现出与大学精神的内涵相一致的行为。因此,大学精神是大学抵御诱惑与腐蚀的盾牌。恰恰是因为大学具有出淤泥而不染、超凡脱俗的品质,才为世人所敬仰,才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神圣的地位,也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条件。

【阅读之窗】

守护大学精神

据报载,牛津大学曾拒绝了一位沙特富翁1 000多万英镑的捐款,原因在于这位沙特富翁在捐款时提出了附加条件,要求牛津大学办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商学院。牛津大学董事会经过讨论,认为不能因为钱而放弃大学独立自主的传统,不能开大学受制于个人的先例,于是毅然拒绝了唾手可得的巨额钱财。牛津大学并不是不需要钱,而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所以,当资金的获得需以自由研究和独立决策的丧失为代价时,牛津大学毅然地“望而却步”了。这一方面是对大学精神的守护,另一方面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精神对决策者影响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