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球上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不可一世的恐龙、翱翔空中的翼龙、形似乌贼的箭石、触手众多的菊石等骤然绝灭,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也大批死亡,大约百分之七十的生物种消逝了。地球上一派凄凉荒芜的景象。
为了解释这场灾难性事变的起因,长期以来,科学界已提出多种假说,诸如气候变冷、海平面变动、火山大爆发等,但它们都难以解释这场浩劫如此迅猛而又波及全球的性质。1979年,美国地质学家瓦尔特·阿尔瓦雷斯和他的父亲、物理学家卢斯·阿尔瓦雷斯等宣布,他们在丹麦、意大利等地6500万年前的粘土层中发现了含量极高的铱、锇等稀有元素。在一般的地壳岩石中,不可能有如此高的铱、锇含量(上述粘土层中的含量高出一般含量数倍以至数百倍),而陨石中却富含铱等元素。据此,阿尔瓦雷斯父子认为,6500万年前曾有一颗巨大的陨星与地球相撞,陨星碎屑粉尘散落于当时的粘土层中,致使土层中铱、锇的含量陡然升高。从铱含量推算,这颗陨星的直径可达10千米左右。陨星冲击作用掀起的大量尘埃遮蔽阳光,黑暗笼罩大地达数月之久,大批植物枯萎凋谢了,进而危及一系列动物。陨星撞击地球释出巨大能量,导致温度突然升高,臭氧层遭到破坏,这对于体态庞大的恐龙等生物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同时,爬行动物孵化出后代的性别取决于温度,例如在温度超过34℃时孵出的鳄鱼都为雄性,或许恐龙在当时由于后代全为雄性,因而终究难逃绝灭的厄运。
这样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击中地球,可在地球表面形成直径达200千米左右的陨石坑。可是,迄今为止,除前苏联发现了两、三个白垩纪末的小陨石坑外,人们还未找到这样大的陨石坑。著名海洋地质学家、美籍华人许靖华曾推测,这或许是彗星或小行星在到达地球之前已经破碎,而其碎块只能造成小陨石坑的缘故吧。那么,这颗陨石究竟坠落在哪儿?学者们研究了6500万年前粘土层的化学成分,发现其中似乎含有洋底地壳和洋底岩石圈的成分,他们推想陨星曾坠落于占地球表面面积百分之七十的海洋中。如此巨大的星体砸到大洋中,势必掀起数千米高的巨浪,大陆低地上的各种生物皆被席卷一空。(www.xing528.com)
板块构造理论告诉我们,洋底地壳是不断更新着的,新洋壳形成于大洋中脊顶部,老洋壳沿大洋边缘的海沟俯冲潜入地下。可见,如果这颗陨星当时坠落于太平洋的边缘,或落在现已闭合消逝的古地中海中,所形成的陨石坑就会随老洋壳俯冲潜没,这样,我们将永远找不到这个巨大的陨石坑了。如果陨星坠落在大西洋或印度洋中(或在太平洋中部),由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边缘很少有海沟俯冲带分布,所形成的陨石坑就有可能保存下来。有人提出,葡萄牙岸外的大西洋塔古斯深海平原可能就是所要寻找的陨石坑,这个深海平原具有环状的边缘,直径达300千米。但许多学者倾向于认为这一环形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是拒不接受陨星撞击说的。在他们看来,火山大爆发也可以带出大量的铱,白垩纪末的生物大灭绝可能是生物进化的内因与环境恶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争论正在继续。如果说,6500万年前这场灾难的肇事者确是击中地球的一颗巨星,那么,这颗巨星是在崩解后散落于陆上,还是坠落于大西洋,抑或落在太平洋或古地中海里?这些问题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