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设计技术的不断革新,供应链向全球化转变,这一切使得工程项目的交付模式也不断演化,为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受到传统工程项目交付模式的制约,各参与方之间存在着集成化程度差、信息严重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等问题,造成了建筑行业生产效率低、工期延误和成本不易控制等不良现象。据有关调查统计:当前时期的大部分工程项目实际花费的成本往往是需要花费成本的两倍,72%的项目超出预算,70%的项目工期滞后;工期滞后的项目中有75%至少高于原合同价格50%;施工行业工人的安全问题往往是其他行业的2.5倍。由此可见,项目管理方式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2007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简称AIA)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由于工程浪费、返工和延误现象的大量存在,83%的业主要求对现行的传统项目交付方式进行改革,因此,综合项目交付方式(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简称IPD)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并在国外进行了大量实践。IPD是以传统项目交付方式为基础,进而发展起来的支付方式,它可以集成各参与方,实现信息共享,达到协同决策和精益建造的目的,它的出现为现有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据2010年美国学者的相关数据统计,在应用IPD模式的所有工程项目中,58.6%的项目实现了信息共享,70.3%的项目节约了成本,59.4%的项目缩短了工期,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IPD模式的有效性。
随着国外IPD项目实践经验的积累,在IPD模式下,项目各参与方以IPD合同为纽带,以BIM为合作平台的项目协同管理体系逐渐被建立起来,这一体系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BIM(包括BLM)和IPD是在工程建设行业为提升行业生产效率和科技水平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项目信息化技术手段和一套项目管理实施模式,我们可以从这两者的核心价值来理解他们之间的如下关系:
IPD是最大化BIM价值的项目管理实施模式:BIM是一个三维工程项目的几何、物理、性能、空间关系、专业规则等一系列信息集成的数据库,可以协助项目参与方从项目概念阶段开始就在BIM模型支持下进行项目的各类造型、分析、模拟工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首先,这样的BIM模型必须在主要参与方(业主、设计、施工、供应商等)一起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建立起来,而传统的项目实施模式由于设计、施工等参与方的分阶段介入很难实现这个目标,其结果就是设计阶段的BIM模型仅仅包括了设计方的知识和经验,很多施工问题还得留到工地现场才能解决;其次,各个参与方对BIM模型的使用广度和深度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规则才能避免错误使用和重复劳动等问题。(www.xing528.com)
BIM是支持IPD成功高效实施的技术手段:IPD的核心是一个从项目一开始就建立的由项目主要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一体化项目团队,这个团队对项目的整体成功负责。这样的一个团队至少包括业主、设计总包和施工总包三方,跟传统的接力棒形式的项目管理模式比较起来,团队变大变复杂了。因此,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合适的技术手段去支持项目的表达、沟通、讨论、决策,这个手段就是BIM。很难想象一个多方集成的项目团队仍然用二维图纸作为项目信息的表达、承载和传递工具会发生什么情况,或许IPD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IPD的优势是明显的,不过要真正实施起来,其挑战也是巨大的,这些挑战包括技术、行政、法律、文化等各个层面,前面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IPD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完全可以在现有的项目实施模式上逐步应用,从而提升项目的整体管理运营水平和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