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运行维护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实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设备运行监控
首先,该管理系统集成了对设备的搜索、查阅、定位功能。通过点击BIM模型中的设备,可以查阅所有设备信息,如供应商、使用期限、联系电话、维护情况、所在位置等;其次,该管理系统可以对设备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比如对寿命即将到期的设备及时预警和更换配件,防止事故发生;再次,通过在管理界面中搜索设备名称,或者描述字段,可以查询所有相应设备在虚拟建筑中的准确定位;最后,管理人员或者领导可以随时利用四维BIM模型,进行建筑设备实时浏览。
2.设备运行和控制
所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都在BIM模型上得到直观显示,例如绿色表示正常运行,红色表示出现故障;同时,对于每个设备,可以查询其历史运行数据;另外可以对设备进行控制,例如某一区域照明系统的打开、关闭等。
2010年7月28日上午10点,南京市栖霞区一家废旧的塑料厂在进行拆迁时,挖断了地下埋藏的管道,引发了剧烈的爆炸。这起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评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施工单位没有这些隐蔽管线的资料,或者说有这些资料,但可能在某个资料室的角落里,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特别是随着建筑物使用年限的增加,人员更换的频繁,这些安全隐患显得更加突出。
而智慧运行维护通过系统可以管理复杂的地下管网,如污水管、排水管、网线、电线以及相关管井,并且可以在图上直接量取相互位置关系。改建或二次装修的时候可以避开现有管网位置,便于管网维修、更换设备和定位。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室内隐蔽工程的管理,如图5-4所示,这些信息全部通过电子化保存下来,内部相关人员可以进行共享,有变化可以随时调整,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图5-4 隐蔽工程管理
通过查询定位可以轻易查询到商户空间,并且查询到租户或商户信息,如客户名称、建筑面积、租约区间、租金、物业费用;系统可以提供收租提醒等客户定制化功能。同时还可以根据租户信息的变更,对数据进行实时调整和更新,形成一个快速共享的平台,如图5-5所示。
目前的车库管理系统基本都是以计数系统为主,只知道有多少空车位,不知道到底哪些车位剩余。很多找车位的车子兜几个圈子都找不到车位,容易造成车道堵塞和资源浪费(时间、能源)。应用无线射频技术将定位标识标记在车位卡上,当车停好后自动反馈车位占用信息至控制终端。如图5-6所示,车辆上的电子标签、安装的天线、读写器以及终端的显示集成为一个完备的系统。通过该系统就可以在车库入口处通过屏幕显示出所有已经占用的车位和空闲车位;通过车位卡还可以在车库监控大屏幕上查询所在车的位置,这对于容易迷失方位的客人而言,是个非常贴心的导航功能。
图5-5 租户管理
图5-6 车库管理
3.视频监控
目前的监控管理基本是显示摄像视频为主,传统的安保系统相当于有很多双眼睛,但是基于BIM的视频安保系统不但拥有了“眼睛”,而且也拥有了“脑子”。因为摄像视频管理是运行维护控制中心的一部分,也是基于BIM的可视化管理。通过配备监控大屏幕可以对整个广场的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操作;当用鼠标选择建筑某一层,该层的所有视频图像立刻显示出来;一旦产生突发事件,基于BIM的视频安保监控就能结合与协作BIM模型的其他子系统进行突发事件处理,如图5-7所示。(www.xing528.com)
4.安保人员位置管理
对于保安人员,可以通过将无线射频芯片植入工卡,利用无线终端来定位保安人员的具体方位。当面临大型商业地产中人流量大、场地面积大、突发情况多等问题时,这类安全保护的应用将非常有价值。一旦发现险情,管理人员就可以利用该系统指挥安保工作。
图5-7 安保管理
5.应急管理
基于BIM技术的优势在于管理没有任何盲区。作为人流聚集区域,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非常重要。传统的突发事件处理仅仅关注响应和救援,而智慧运行维护对突发事件管理包括:预防、警报和处理。以消防事件为例,如图5-8所示该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喷淋感应器感应信息;如果发生起火事故,在商业广场的信息模型界面中,就会自动进行火灾警报;起火的三维位置和房间立即进行定位显示;控制中心可以及时查询相应的周围情况和设备情况,为及时疏散和处理提供信息。
图5-8 应急报警系统
我公司也在智慧运行维护方面有诸多实践。图5-9给出了公司在某展示中心项目实践上提出的运营管理解决方案。通过物联网的实现途径智能化管理建筑,使建筑赋有生命。此解决方案为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与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现层四部分,公司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的理念贯穿于每一层中。
图5-9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图5-10所示为公司为某科技园区构建的能耗监控平台,通过能耗数据统计分析,可约束用能行为,提高管理水平,诊断用能系统缺陷,评估节能效果,检测用能效率。该平
图5-10 能耗监控平台
台的建设有利于各类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技术提升,具有带动节能服务、节能材料、节能设备等相关产业发展的放大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