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8-4 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画
民国时期,工艺教育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巨大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带动了对照相布景、舞台美术、书籍装帧、商品广告及包装等工艺人才的需求,对新的工艺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时全国设立了多所美术专业学校,各校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形势、经济条件,以改良国货的设计水平、抵御外国工业品的倾销为直接目的,进而实现促进民族工商业繁荣、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一阶段,工艺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明显受到西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的影响,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主要通过日本或欧洲以“图案”教学的方式传入中国。
20世纪初,受留日学生的影响,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开始仿效日本,当时“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装饰”“图案”等提法,多数由日本转译而来。早期赴日本的留学生从日本带来了称为“图案科”的教学课程,这里的“图案”包括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设计艺术。关于这一点,蔡元培在1912年全国临时教育会议的致辞中也提到:“现在我等教育规程,取法日本者多。此并非我等苟且,日本学制本取法欧洲各国。惟欧洲各国学制,多从历史上渐演而成,不甚求其整齐划一,而又含有西洋人特别之习惯;日本则变法时所创设,取西洋各国之制而折中之,取法于彼,尤为相宜。”[16]
20世纪20~30年代,陈之佛、祝大年等一批有识之士赴国外留学,学成回国后在高等美术院校开设工艺教育课程,编撰相关教材,有的还开办设计事务所,他们为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陈之佛在1917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图案教科书《图案讲义》。1918年他赴日本留学,次年进入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学习。1923年陈之佛毕业回国后长期在上海、南京等地的高等院校担任图案教学,并且出版了《图案设计ABC》等书籍,将日本的图案教育介绍到中国。
(www.xing528.com)
图8-5 1922年陈之佛于日本留学时的照片
随着赴法留学人员的增多,欧洲的设计风格和教育方式也在当时直接影响了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留学归来的艺术家们借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设计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此起彼伏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现代设计风格,在中国展开了工艺美术教学的新尝试。如雷圭元在1931年前后从法国留学回国,将西欧设计学院的设计艺术教学引入他当时任教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使之与中国传统图案设计相融合,为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学作出了贡献。在当时的众多美术学校中,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通过吸纳留学国外的艺术家及聘请西欧设计师任教的方式,将西方的现代设计教育带到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工艺美术作为换取外汇及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而受到重视,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并在工艺美术学科之下形成了与社会分工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如陶瓷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等,以适应时代的需要。195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工艺美术高等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此同时,许多高等艺术院校也相继开设工艺美术系,工艺美术教育在服务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使命中发展起来。这一阶段,高水平的设计成绩斐然,从首都十大建筑、国旗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大型工程的建设,到玩具、家具、服装、搪瓷用品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以日用为主的轻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刺激了各省市轻工业工厂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时也暴露了国内相关产品工艺美术设计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以上海为例,当时隶属于上海轻工业局的14个工业公司,专职工艺美术设计人员才仅35人,能独立从事设计工作者仅10人左右。类似现象在各省市都比较普遍,为了满足生产发展对工艺美人才的需求,在现有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一批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美术技工学校等中专学校,或者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等大专院校。如上海市轻工业学校正是成立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该校于1960年设立的“造型美术设计”专业,有效缓解了上海市轻工业工艺美术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除大中专院校的工艺美术教育,轻工业单位附设的企业学校,也是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人才的重要来源。虽然企业学校的工艺美术教育侧重技术操作,重视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针对美术基础的训练课程较少,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狭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轻工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总体说来,此阶段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仍未形成完整而专业的设计教育体系,甚至一度成为轻工业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丧失其独立性,针对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探讨并没有真正展开,教学发展总体上仍处于一般水平。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工艺美术几乎停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