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在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以机器生产为主的新型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革新。在19世纪60~9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在中国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国内工厂兴起,传统手工业作坊式生产体系逐渐解体。在“自强新政”的口号下,部分官僚开始在国内推行“洋务运动”,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输入新式机器,开办新式工厂,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手工生产方式开始转向机械生产,与传统手工业相伴而生的家庭式传承教育逐渐不能满足新式工厂大量的人才需求。清政府部分思想开化的官员纷纷上书朝廷开办新式教育,传习新知识。张之洞的《劝学篇》言辞恳切地阐述了开办新学的益处:“工学之要如何?曰教工师。工者农商之枢纽也,内兴农利,外增商业,皆非工不为功。工有二道:一曰工师,专以讲明机器学、理化学为事,悟新理、变新式,非读书士人不能为,所谓智者创物也;一曰匠首,习其器,守其法,心能解,目能明,指能运,所谓巧者述之也。中国局厂良匠多有通晓机器者,然不明化学、算学,故物料不美;不晓其源,机器不合,不通其变,且自秘其技,不肯传授多人,徒以把持居奇,鼓众生事为得计,此《王制》所谓执技事上,不与士齿者耳。今欲教工师,或遣人赴洋厂学习,或设工艺学堂,均以士人学之,名曰工学生,将来学成后名曰工学人员,使之转教匠首。”[13]1903年,“癸卯学制”的颁布,更表明了清政府发展工艺传习教育的决心。1903年,官员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参照日本学制,制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含大、中、小学堂,蒙养院,各级师范学堂与实业学堂,艺徒学堂等办学章程。其中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与艺徒学堂都设置了与工艺相关的专业。如中等工业学堂预科两年,本科三年毕业,本科分为土木、金工、电气、木工、染织、窑业、漆工、图稿绘画科等十科。高等工业学堂分应用化学、染色、机织、建筑、土木、矿业、造船、图稿绘画科等。[14]可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满足新式工艺工厂对测量、绘图等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西方工业社会的工程技术和设计人才为目标的新式传习教育逐步在中国确立。
传习教育多在“洋务派”官员设置的工艺局、实业学堂、师范学堂等新式教育机构中进行。“工艺局”是较早进行传习教育的机构,它采取生产与教学结合的模式。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农工商部所设工艺局奏请添筑新厂,拟分设织工、绣工、染工、木工、皮工、藤工、纸工、料工、铁工、画漆、图画、井工等科,招收生徒,聘募工师,分科传习,并附设讲堂,授以普通教育;设立成品陈列室,罗列货品,以资研究;设立考工楼,搜集中外新奇制品,以备参考。从拟定的试办简章可以看出,这种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传习式教育是从中国传统传承教育向近现代设计教育的过渡形态。
洋务派官僚在1865年至1906年兴办的实业学堂、艺徒学堂是传习教育发展的第二种途径,不少新式学堂开设与美术和设计相关的课程。如清同治六年(1867年),福建船政学堂于造船科外设立绘事院培养设计人才;江南船政局在上海开办的工艺学堂,分化学工艺和机器工艺两科;湖北工艺学堂聘请中国、西欧和日本的教员和技师分科教授机器、制造、绘画、木作、铜工、漆器、竹器、玻璃、纺织、建筑等各门工艺;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设置应用化学、机械学、制造化学、意匠图绘四科,开设水彩画、写生画、毛笔画、用器画、雕塑、解剖学、美术史、三角、化学、机器学等课程,分别聘请英国、日本等国教员授课;湖南醴陵瓷业学堂聘请日本技师任教,教授制瓷工艺;商部艺徒学堂设有金工科、木工科、漆工科、染织科、窑业科、文具科等,参考日本工业学校的教学课程并且聘请日本技师任教。[15]实业学堂、艺徒学堂以学校性质的工艺教育取代了传统师徒制教育,既重视系统的科学技术的教育,也强调可操作的技艺传授,是工艺教育模式的极大变革。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的实业学堂、艺徒学堂为当时的民族实业培养了大量设计人才,推动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www.xing528.com)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洋务派学堂的工艺教育与教会的工艺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首先在教学目的上,都重视工艺技能的培训,强调技能对于工艺制作的重要性;教学科目的设立,按材料的不同,分为木作、铜工、漆器、竹器、玻璃等不同门类;教学方法都侧重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不同工作间接触各种材料,在实践中体味不同工艺和材料的特性。虽然不能确切地说,洋务学堂的工艺教育在某些方面借鉴了教会的工艺教育,但至少可以确定,教会工艺教育的发展启蒙或催化了洋务学堂的工艺教育。这种启蒙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教会学校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观念的制度化,对系统的洋务工艺学堂的建立起了催化作用。二是教会工艺学校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使得一些中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工艺教育的局限性。三是教会学校的教学方法为中国传统工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