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为人的设计,而不是为物的设计。设计的目的看起来是创造产品,或者说围绕物品进行的策划、探讨、研究、改进等,但产品创造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更舒适,所以从根本上看,设计是以能否或者多大程度上满足、如何满足人的需要为起点。许多设计并不一定有诱人的外貌,却体现出一种人性的精神,使人感到亲切。比如在超市的手推车车架上加一个翻板,老年人购物时可以当做靠椅休息;有两个伞顶的雨伞,可以使夫妻或情侣在雨中悠闲地漫步;与常规方向相反装配的剪刀,给习惯使用左手的人带来了方便。2014年,红点设计获奖作品Third Age拐杖在拐杖顶端加设了放大镜,老人拄着拐杖出门购物的时候,可以方便地查看商品标签。这些例子都表明了设计发展的正确趋向,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为了人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为了健全和造就高洁完美的人格精神,“离开了热爱人、尊重人的目标,设计便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设计学是为人的服务学,必须考虑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物的形体、材质、色彩关系,物与物之间的设置和空间关系等,实际上还是一种为人的关系。
图7-7 Third Age拐杖设计 2014年德国iF设计获奖作品
在哲学上,人与人造物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一个重要的命题,马克思还由此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这里的异化,可以理解为:作为人类劳动创造物的设计产品,只是供人们使用的工具,一切以人的舒适性为中心,不要让“物”独立于人之外存在,如果“活的人”为了物品的完美绞尽脑汁,为物而物,反而为物所累,这样人和物的关系就异化了;如果设计师能始终把握“物为人用,物为人驭”的基线,根据需要进行物的设计,就把握了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准则。中国很早就有类似思想提出,《尚书·旅獒》里说“不役耳目,百度维真,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其中可以衍生出始终把人放在设计活动主体位置的工艺美学思想,在造物设计上,不能“丧己于物”,“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要做到“物而不物,故能物物”,“从而无物累”。《墨子·非乐》里说:“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这也是人性化思想的体现。明代李渔曾提出“利于身”的设计原则,同时,他还以实践来证明这种思想,他做了几案之制,“床令生花”“帐使有骨”,以达到致用利人的目的。他设计的暖椅、笺简可以说是人性化设计的典型作品。[4]
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对人的恰当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一门关于设计的科学。在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心理和生理因素常常是一致的,但又有各自的特性。心理的因素包括文化、审美、习俗、习惯、情感等因素和随机性;生理的因素主要是指人体结构对物与环境的适应。这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不能孤立地关注产品的材质、技术等物属性的完美性,还要考量诸种因素是否在生理尺度、物理安全、情感喜恶、心理舒适等方面符合人的需要。对这两方面所做的综合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形成一门学科,即“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或称“人机工程学”“人机功效学”。
捷克斯洛伐克的雕塑家和工业设计师斯丹纳克·科维尔在1952年设计的剪刀把手是人性化设计的很好体现。科维尔从分析工人手上产生疤痂、水疱和伤口的原因开始他的设计思考。他把软石膏缠绕在工具上面,用工人们正在使用的现有工具(锤子、风钻及类似工具)做实验,通过他们手上留下来的印记,开发了新的把手和握柄,这些工具具有强烈的有机性、雕塑感和适合人体的特点。[5]20世纪80年代,由西德的设计师为发育迟缓的儿童设计的学步车获得了国际工业设计奖,设计师没有选用伤残人士辅助器械上常用的闪着寒光的铝合金,而是从儿童的喜好出发,采用打磨柔滑的木材,涂上鲜亮美丽的红漆,同时配上了一部玩具积木车。产品工艺简单,没有高技术的要求,却受到了国际设计界的一致好评,其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表现了一种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孩子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件医疗器械,从而打消自卑感,增加了生活的勇气和乐趣。这就像美国当代著名设计家德累福斯所说的合理设计的标准:“要是产品阻滞了人的活动,设计便告失败;要是产品使人感到更安全、更舒适、更有效、更快乐,设计便成功了。”[6]
人性化设计并不遥远,只要用心留意生活,就会找出很多优秀的创意。中国电信的一则广告,画面以两个并排放置在床头的枕头为背景,亲切温馨的感觉油然而生,然而,两个枕头间隙的一排文字“少了沟通,就算近在咫尺,也远隔天涯”异常醒目。画面虽然平实,看后却使人深思,突出了中国电信对良好沟通的重要性,设计十分巧妙。雕牌洗衣粉广告的成功也在于其人性化的定位,“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这则打破常规的洗衣粉影视广告,运用“亲情”的感性诉求策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其感人至深的真情流露,成为许多母子交流和教育的模仿话语。这则广告把握住了当时下岗工人找寻再就业岗位时的迫切与渴望的时代脉搏,让雕牌带着浓浓的亲情走进了千家万户。可见,设计艺术的人性化体现在让尽量多的人感到世界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人与物之间的亲和。
(www.xing528.com)
图7-8 中国电信广告设计
人性化设计不仅体现在人的生理需求上,也体现在人的心理需求上。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需要休闲和放松,意大利的阿莱西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设计了很多轻松、极具童趣化的厨具,以卡通形象为主的儿童符号的运用,调动了厨具使用空间的快乐气氛,使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生活的轻松和趣味,增添了人性化的乐趣。阿莱西-菲利普斯项目(1992—1994)设计的“ANNA G”瓶塞钻,巧妙地把钻顶、钻套处理成穿着短袖裙的卡通女孩形象,并采用鲜亮的纯色,十分可爱。无独有偶,1993年格兰乌斯设计的瓶塞钻也在造型上采用了有趣的“米老鼠”耳朵形象,体现了迪士尼的欢乐气氛。其他类似的作品还有吉奥瓦里和文图里尼设计的“KINGKONG”、有镂空卡通图形的废纸篓,戴维·茹兹设计的简洁而有趣的牙签容器、瓶塞、切菜板等。[7]
瑞典的医院设计与一般医院的白色调为主的冰冷设计风格不同,追求卫生和功能之余,希望以热情、温馨的装饰带给患者心理的温暖。如卡洛琳斯卡医院的装修由建筑师艾娃·斐逊主导,她发挥女性的感性特点,打造以大花图案为设计概念原点的舒适空间,设计时细心考虑使用者的感受,拉近病患与医生的距离,让人不管身处哪个房间都能放松心情。该医院的研究室、会议室和办公室,根据不同用途搭配合适的装潢,如研究室的容器采用黄蓝配的瑞典色,为单调无趣的研究室增添色彩,在里面工作,心情也会随之开朗。[8]
图7-9 “ANNA G”瓶塞钻[意]阿勒萨德罗·蒙蒂尼
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采用不同的设计趋向,也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比如考虑到儿童对环境的理解、判断、概括能力较低,在设计其空间环境时多使用具象、简洁、鲜明、生动的形象,易被孩子们接受和喜爱。在儿童玩具或用品设计上,除了要采用鲜艳的色彩、简单的几何体、生动的动物图案等,还要考虑适合他们的尺寸、体积和安全性,这样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增强自主行动的信心,比如专门的儿童用床、桌椅、灯具、浴盆、马桶等。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经常有肢体伸展或弯曲的困难,环境设计和用具设计应该考虑这些特点。老年人握力弱,操作能力差,对于扭转、持握常感到困难,所以各种把手、水龙头、器具物品的开关等需要专门设计;老年人行动迟缓,较易疲乏,有的老人甚至必须借助辅助器材才能行动,所以对空间环境中的水平和垂直交通线需要特别规划、设计;老年人视力下降,环境中的各种标志、交通符号等也需要特别处理。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十分关注残障人和老年人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几十年过去了,设计人员点点滴滴的实践至今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的主要考虑的对象是肢体残疾者和视觉残疾者,对前者的设计依据是他们最常用的代步工具——轮椅的尺寸和性能,以及残疾人坐在轮椅上最方便的动作尺寸;对后者主要考虑为他们在生活环境中提供盲道、盲文标志和音响指示设备。我国是世界上残障人、老年人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更需要通过人性化设计帮助他们建立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