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脑力激荡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种激发性思维方法。头脑风暴法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的运作方式是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创意人员等,以会议的方式共同围绕一个明确的议题进行讨论,集中思考,借助与会者的群体智慧,相互启发激励,引发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以产生尽可能多设想的创意构想;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要点:第一,会议主题要提前通报给与会人员,最好附送必要的说明,以便与会者做好讨论的前期准备,按照正确的设计方法去考虑问题。有的还可以在参加讨论会前对参会者进行一定的柔化训练,即对缺乏创新锻炼者进行打破常规思考、转变思维角度的训练活动,以减少思维惯性。第二,选择的主持人要熟悉并掌握头脑风暴法的要点和操作要素,了解所讨论主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持人只主持会议,不对参与成员提出的设想或方案进行评论,必要时可以以赏识激励的词句、语气和微笑点头的方式,鼓励与会者提出更多设想,比如“对,就是这样”“太棒了”“好主意!对开阔思路很有好处!”等等。第三,与会者人数一般以5~10人为宜(课堂教学也可以班为单位),最好由不同专业或不同岗位者组成,尽量避免行家过多的情况,因为行家容易各抒己见并过早给出评价,不利于轻松、活跃、自由、热烈的讨论气氛。会议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预定结束的时间到了可以根据情况再延长5分钟,这是人们容易提出好的设想的时候。在1分钟时间里再没有新主意、新观点出现时,智力激励会议可宣布结束或告一段落。第四,会议记录员将与会者每一设想不论好坏都完整地记录下来。各种设想,不论大小,甚至是最荒诞的设想,记录人员也要认真地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记录人最好安排2人,以防遗漏讨论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的原始设想可以抄写到大家都能看到的演示板上,这样有利于与会者从中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创意,在进行设计综合和改善方案阶段时也更加方便。第五,与会人员在会议中切忌批评和评论,也不要过于严谨或自谦。即使认为其他人员的观点是幼稚、错误的,甚至是荒诞、不合常理的,也不要在会中进行评价,比如说“这根本行不通”“你这想法太陈旧了”“我有一个不一定行得通的想法”等语言,这样才能保证轻松、自由的气氛,调动每一个与会者的积极性。最好不要在同一天对会议的各种设想进行评价和深化,因为在热烈的气氛下,参会者往往难以冷静思考各种设想的可行性。
头脑风暴法的操作程序主要有以下步骤:
第一,前期阶段。会议负责人或主持人事先对所议问题进行前期研究,找到问题的关键,确定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选定参加会议人员,将所要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讨论目的等事宜通知与会人员。
第二,会前准备。主持人宣布开会后,先说明会议的规则,创造一种自由、宽松、随和的氛围,允许异想天开,自由奔放,追求创新思想的数量,鼓励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使大家思维处于轻松和活跃的境界。
第三,明确问题。主持人简明扼要地介绍会议主题,不必过分周全,过多的信息反而会限制人的思维,干扰思维创新的想象力。
第四,畅谈阶段。畅谈是头脑风暴法的创意阶段。这一阶段,与会人员最好不要私下交谈,以免分散大家的注意力;每人只谈自己的想法,不要打断和妨碍他人发言;发表设想时要简单明了。主持人引导大家自由发言,自由想象、发挥,彼此相互启发、补充。会议记录人员做好发言记录,进行整理。经过一段讨论后,为了使大家对问题的表述能够具有新角度、新思维,主持人或记录员从记录的整理和归纳中找出富有创意的见解,以及具有启发性的表述,供进一步畅谈参考。
第五,综合评价。会议结束后的一两天内,主持人应向与会者了解大家会后的新想法和新思路,以补充会议记录,然后将大家的想法整理分类,编出方案一览表,经过反复比较和优中择优,确定最有希望的见解、创意,或者综合多种优新创意,形成最佳方案,审查其可行性。
头脑风暴法的正确运用,可以有效地发挥集体智慧,往往比一个人的设想更富有创意,考虑更全面,而且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设计效率。
(二)戈登分合法
戈登分合法是指以外部事物或已有的发明成果为媒介,并将它们分成若干要素,对其中的元素进行讨论研究,综合利用激发出来的灵感来发明新事物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戈登分合法又称类比思考法、类比创新法、提喻法、综摄法、分合法、强行结合法等,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W·J·戈登于1944年提出的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开发创造潜力的方法。这一方法通过一件事物哪怕是与所要解决问题毫不相关的事物得到启发和类比思考,从而以新角度找到解决方案的方法。
戈登分合法的思考方式包括异质同化和同质异化。异质同化,是指把不熟悉的事物当成早已习惯的熟悉事物,用自身具有的经验、知识来分析、比较,以觉得很容易处理或很老练的心态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质异化,是指以新的角度或运用新知识对某些很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和研究,即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看待,产生新构想的方法。
运用戈登分合法讨论时,一般邀请10名参加人员,参加者可以是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但在各自专业应该是内行。与头脑风暴法不同,会议开始前主持人不需要把研究主题提出,也不追求设想的数量,而重视设想的质量和可行性。
戈登分合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主持人向与会者介绍本方法的大意及实施概要以及四种模拟技巧(即人格性的模拟、直接性的模拟、想象性的模拟、象征性的模拟)、两大思考方式等。
第二,主持人介绍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或者与设计课题相似的问题,引导与会者进行讨论,当讨论涉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主持人再明确提出议题,这有利于启发灵感。
第三,参加者根据戈登分合法的两条思维原则和四种模拟法积极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四,整理综合各种方案,将类比所得到的启示进行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寻找出最佳方案,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三)六W设问法
六W是指英语中六个以“W”开头或含“W”的疑问词即“WHY”“WHAT”“WHO”“WHEN”“WHERE” 和“HOW”。六W设问法就是以这六个方向为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检验创新思路的一种设计思维方法。“WHY”(为什么)指考察产品设计的目的,比如弄清产品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原有产品的缺陷,还是开发全新产品,是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是想保护环境适应绿色设计潮流等。“WHAT”(是什么)指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是什么,根据需要来考虑设计作品的功能配置,以及分析产品的主要功能和辅助功能的相互关系等。“WHO”(什么人用)指从产品的购买者、使用者、决策者的角度出发,充分了解消费的习惯、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生理特征、文化背景、收入状况等因素,制定设计作品的定位取向。“WHEN”(什么时间)指根据消费者在什么时间段使用或者观看该设计作品,从而把握产品营销和推介的时机,以及企业根据产品消费的时间、合理安排生产等。“WHERE”(什么地方用)指充分考虑产品设计的使用环境,即针对什么样的地点和场所开发产品,有哪些受限和有利的环境条件,如何利用或协调产品与周围环境、条件的关系等。“HOW”(如何用)关注的是消费行为,即考虑消费者如何使用或操作产品,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令消费者使用、操作产品更简便、舒适、安全等。
6W设问体系是提高设计思维的严谨性与灵活性,培养概念综合化能力的最为简单而直接的方法。与6W设问法相似的设计思维方法还有奥斯本检核表法和价值分析法等。奥斯本检核表法根据美国创新技法和创新过程之父——亚历克斯·奥斯本命名,该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列出有关问题,形成检核表,然后一个一个进行核对和讨论,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象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方法涉及的9个问题是: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奥斯本检核表法是一种产生创意的方法,人们运用这种方法,产生了很多杰出的创意,以及大量的发明创造,被誉为“创造之母”。
(四)仿生模拟法
仿生模拟法是指模拟生物系统的原理建造技术系统,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类似于生物系统某些特征的一种设计思维方法,其研究范围包括机械仿生、物理仿生、化学仿生、形体仿生、智能仿生、宇宙仿生等。仿生模拟法广泛应用在各种发明和科技创新中,如根据螳螂臂或锯齿草发明锯子,根据鱼的沉浮原理发明潜水艇,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抗撕断裂降落伞与临时吊桥用的高强度缆索,根据响尾蛇能感知附近动物的体温而准确捕获猎物的原理发明红外制导空对空响尾蛇导弹,火箭升空利用水母、墨鱼反冲原理,仿荷叶制造防水衣服等。
仿生模拟法是艺术设计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形式上,仿生模拟法都给设计艺术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创意。手工业时代创造的许多手工工具和用具,虽然采用了简单的机械原理,但功能与人手的功能十分相似,很多工具至今还在使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在更高层次上模拟和利用自然,直至模仿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以及机器人的出现。有的设计师做建筑设计或者城市规划时,也模拟生物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原理进行参照考虑,比如把车站、港口、机场、进城公路等比拟为生物体的口腔、食道,把城内道路、地铁、桥梁、水网管道等比拟为循环系统,把绿地、公园、植被等比拟为“呼吸的肺”。
图5-23 古代埃及柱式设计
在形式方面,模拟生物进行设计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彩陶艺术不仅大部分用鱼、鹿、蛙等动物形象装饰表面,而且模拟狗、猪、人的形象制作鼎、壶、罐等拟形器陶;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外形大量模拟牛、鸟、象、猪、人的形象,后来各朝代的服饰、家具、陶瓷、金属、建筑等,也都运用各种植物、动物的形象进行形式设计。国外艺术设计同样如此,比如埃及人根据植物形象设计出了纸莎草柱式、棕榈柱式、莲花柱式等;古希腊的陶器、建筑柱式、建筑装饰等,多模拟动物、人物等形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设计师们响应“师自然”“向自然学习”等口号,在设计领域充分运用植物、动物等元素,创造了众多的织物图案、书籍设计、首饰设计、玻璃器皿设计等。后现代主义设计运用隐喻特征,创造了很多具有生物特征的建筑、椅子、灯具及其他工业产品。总之,仿生模拟型设计思维贯穿着人类设计艺术的始终,它不是直接模仿或者直白地再现自然生物体的功能和形体,而是创造性设计的重要灵感源泉,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开端和基础,人类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创造的模式将一直持续下去。
图5-24 希腊柱式
(五)扩图转换法
扩图转换法是指运用扩散性思维,将原有图形或实物以新的材料、新的尺寸、新的色彩、新的环境、新的分割或者新的组合等方式重新赋予意义,转换成不同设计对象的一种设计思维方法。我们经常看到世界著名设计大师以扩图转换方式获得杰出设计作品的例子。比如德国招贴大师冈特·兰堡经常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件如土豆、香蕉、绳索、书籍等形象,通过图形的转换,设计出出人意料而又妙趣横生的作品。“土豆”系列作品中,兰堡将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叠加相结合,呈现出全新的视觉效果;“光明书”的设计中,将原本平淡的画面式样在一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中转换,创造出令人惊异而又意味深长的形式与内涵。
图5-25 招贴设计 [德]冈特·兰堡
图5-26 书籍封面设计 [德]冈特·兰堡
图5-27 匙桥和樱桃(www.xing528.com)
著名雕塑家克劳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设计的著名公共艺术“匙桥和樱桃”运用最简单的汤匙和樱桃形象,在尺寸上夸张放大,其中樱桃重1200磅(约合544kg),勺子重达5800磅(约合2631kg),把看似平常的物件转换为独特而优美的公共艺术形象,现已成为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雕塑公园的“镇园之宝”。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原型来源于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把古代建筑的一个局部图形进行新的图形转换,便成为一个巧妙的设计构思,又由于其转换过的形状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象征中国精神的“东方之冠”。
用“新奇”的眼光看待普通的物体,把习以为常的图形转换成“意料之外”的新图形,是“扩图转换法”的核心内容,善于运用这一设计思维方法,就能在设计实践中获得无限创意。
(六)继承改良法
人类的创造总是基于前人的基础之上,不可能凭空创造或者毫无道理地跨越,多数艺术设计的创意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加以变化的结果。继承改良法是指借鉴前人创造物的原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减少、简化、转换功能等进行新创造的设计思维方法。历史上常常出现某一种设计风格持续数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情况,这便是人们运用继承改良法进行设计的结果。中国商代青铜上的饕餮纹流行数百年,种类繁多,可以想见,大量主体相似而又各不相同的饕餮纹必然有着前后承接、不断改进的关系。同理,埃及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设计也有着明显的继承与改良过程。
20世纪初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的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曾写过《走向新建筑》一书,在阐述其强调功能的现代主义建筑观念时,用了大量篇幅介绍汽车、轮船等新时代的交通工具,认为这些设计没有重复以往的任何形式,完全按照功能的需要来设计形状、计算空间尺寸等是合理的、完美的,新的建筑追求完美,也应该当作“居住的机器”来设计和计算,不需要模仿以前的建筑样式。话虽有理,但汽车、轮船是否真的没有参照以往的设计呢,其实是有的。早期的汽车在外形上与驰骋了千年的马车多有相似,轮船之前早就有各式商船、战船,只不过之前的这些交通工具靠的是人力、畜力或风力驱动,没有马力强劲的“发动机”而已,如果说汽车、轮船的设计没有参照和改进马车和前代船只的成分,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图5-28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不仅一个时代的设计风格存在着继承与改良,设计师自身在设计时,其思维也常常秉承自己成功的设计样式或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新的设计创意。继承改良法设计思想的普遍性和持久性有其必然性,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有相当的惯性,和平时期这种惯性更强。有时候,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建筑设计与规划、一个公司的系列产品开发,或者影视、动画公司的新片拍摄,为了保持自身的特征和优点,也会采用继承改良的设计思维,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新设计的可靠性,还能减少开发风险,节约设计成本。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北京、上海的城市设计各有自己的特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校园建筑各自保持自身特色,丰田汽车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大众、宝马各有自己的车型继承与改进等。继承改良法不同于“复古主义”,不是照搬以前的设计样式或符号,强调的是在保留前代设计优点的基础上,创生出更优的形式或功能。继承改良法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七)新旧更替法
新旧更替法是指设计思维上的一种突然变革和跳跃,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特征,往往指向与旧有事物或传统模式截然相反的方向寻求答案。如果说继承改良法是缓慢的进化,那么新旧更替法则是爆发式的思维革命。新旧更替法的思维突变常常由一种大范围人文思潮甚至社会背景的重大变革而引起。以服装设计为例,中国历史上由于朝代更替及社会思潮的变革,服装样式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变换。唐代是一个强大、自信、开放的时期,讲求“顿悟”的禅宗观念大为发展,人们重视日常生活的世俗享受,女子的妆容、服饰艳丽、开放、自由。贵族女子流行一种襦裙服,其服装式样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对襟衫,长裙,肩披半透明的轻纱披帛,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带系结,裙的色彩以绯、紫、黄、青等为最流行。这种秀美而性感的装束体现了唐代文化开放的特点。此外唐代女子还流行穿翻领、窄袖的“回鹘装”即胡服,而且爱穿男子的服饰——圆领袍衫,说明了当时自由、开放的风气。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社会提倡“崇文尚雅”,女子服饰逐渐保守和简雅,贵妇的便装时兴瘦、细、长,衣着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红、紫、绿、青等艳色为主的惯例,多采用各种间色如粉紫、黑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色调淡雅、文静。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劳动妇女或婢仆等,穿窄袖衫襦,颜色以白色为主,其他也有浅绛、浅青等。裙裤比较瘦短,颜色以素净的青、白色为主。同理,明清朝代更迭,思想变革剧烈,也导致了明清家具风格的新旧更替,前者以“简、厚、精、雅”为特征,后者强调繁缛的雕饰、复杂的技艺。国外不同时期的艺术设计也有着明显的新旧更替特点,如17、18世纪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更替。自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设计对“装饰”与历史风格的拒绝,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一味追求功能的厌倦与挑战等,都是设计艺术上新旧更替的体现。
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创新的时代,各种标新立异的艺术流派层出不穷,具有新意的设计也更容易受到欢迎。人们在审美上除了有惯性思维,更有追求新奇、进步、时尚的“喜新厌旧”心理,有时候设计师为了获得好的设计效果,需要以全新思维破除惯性思维的束缚,哪怕有时会引起争议。事实证明,很多现当代被采用的设计方案都具有“新旧更替”的特征,比如刚开始被人批评为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国家大剧院方案和被认为数量过多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设计等,后来都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欢迎。新旧更替法的设计思维有着独特的新颖性,在司空见惯的大量传统设计面前,与之截然不同的新设计一旦出现,则能获得鹤立鸡群的效果,引人瞩目。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方面,我们需要大胆采用新旧更替法的思维方法,敢于尝试,不断完善,才能创造出令人折服的作品。
(八)属性列举法
属性列举法是指在创造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特点或属性,然后针对每项特性提出各种改良或改变的思路从而萌发新设想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将决策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即把决策问题分解为局部小问题),并把它们的特性一一列举出来,制成表格,并研究这些特性是否可以改变,然后再把改善这些特点的事项列成表,这样能保证对问题的所有方面作全面的分析研究。这一方法是美国尼布拉斯加大学的克劳福德(Robert Crawford)教授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创意思维策略,也称特性列举法、分布改变法。属性列举法特别适用于老产品的升级换代,在具体实施上,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群体。
属性列举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1. 将物品或事物分为名词特性(如全体、部分、材料、制法等)、形容词特性(如性质、状态、颜色等)和动词特性(如功能、操作等)等三种属性,并把各种特性列举出来,从这三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办公椅设计为例,列出的特性有:
(1)名词特性:全体即办公椅,部分如椅面、靠背、扶手、椅腿、轮子等,材料如塑料、铸铁、不锈钢、实木、胶合板、皮革、织物等。
(2)形容词特性:轻便、稳重、坚固、柔软、凉爽、平滑、大、小、褐色、灰色、黑色等。
(3)动词特性:搬动、滑动、运输、调节靠背、调节高度、清洗、维修等。
2. 进行特征变换。利用项目中列举的性质,分析和讨论办公椅各个特性能否加以改善,以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3. 新产品的构想。根据变换后的新特征与其他特征组合,可以设计出新的办公椅产品。
与属性列举法相类似的设计思维方法还有缺点列举法和希望列举法等。缺点列举法,是指找出现有产品的不足,通过改良达到创新目的的一种方法。以摩托车的改良设计为例,由于摩托车有难以防风、防寒、防雨等缺点,设计者不断调整方案,比如在驾驶者膝盖前增加防风板,生产可拆卸的防风摩托手套及两倍于普通雨伞长度、能覆盖后座乘坐者的“狭长雨伞”等,具有很好的防风防雨功能。希望列举法,则是指根据人们对产品的更多期望选择改进的突破口,从而获得新产品的一种创新性思维方法。比如手机功能由最初的通话功能扩展到收音机、音乐、游戏、电影、照相、视频通话、上网、电子支付等功能,新的期望功能仍在开发;汽车内部设计不断增加的DVD、USB接口、冰箱、导航、手机座等功能,都具有根据受众希望而改进设计的特征。
以上所述设计思维方法并不是僵化的条条框框,实际的设计过程是灵活的、复杂的。在设计创意中不能生搬硬套地照搬某一种方法,而要根据具体的设计对象和现有条件如设计团队、设计成本、设计时间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设计思维方法之间也不是相互分割、彼此排斥的,它们可以共时态地横向联系,也可以是网络式纵向交错,有时可以彼此融合、互补借鉴。
【注释】
[1]李彬彬:《设计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赵洪江:《设计心理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4][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炎、潘琪等译:《第三次浪潮》,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60页。
[5][法]马克·第亚尼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6]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7页。
[7]张成忠等:《设计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8]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9][美]唐纳德·诺曼著,梅琼译:《设计心理学》,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10][日]山本由香著,刘惠卿、曾维贞译:《北欧瑞典的幸福设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11]凡禹:《学习强人与头脑强人》,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2]伍立峰:《设计思维实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13]伍立峰:《设计思维实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