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设计艺术原理中的设计心理学概念及应用

中国设计艺术原理中的设计心理学概念及应用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设计心理学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3]以上各种论述体现了研究者各自的侧重点,涉及了设计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古代设计艺术,虽然没有对设计心理进行系统分析,但已经在设计中运用了设计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原理。

中国设计艺术原理中的设计心理学概念及应用

关于设计心理学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李彬彬认为:“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一门学科。”[1]他的相关分析侧重于工业设计的领域,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掌握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性需求,将设计心理学用于设计实践中。赵洪江认为:“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2]他从心理学筛选出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设计艺术领域的问题。柳沙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这样阐述:“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消费者或用户)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3]以上各种论述体现了研究者各自的侧重点,涉及了设计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综上而言,设计心理学是借鉴和发展心理学、艺术学、美学、人机工程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研究人们对设计产品的需求及使用的心理、意识特点和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于设计艺术实践的一门科学。

作为学科的设计心理学虽然时间不长,但人类早期设计和制作各种器具或用具的时候,就已经涉及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的问题,有意无意地考虑人使用产品时的心理感受了。例如,原始社会象征权力的权杖、画在幽深而黑暗洞穴中的原始壁画或者大量神秘的图腾形象等,正是由于适合了特定时期和部落的巫术或信仰心理,才具有了强烈的仿佛魔力般的效果;相比粗拙的石器新石器时代对称而光滑的磨制石器,从视觉或触觉上都会给人更舒适的心理感受;此外,无论是中国的青铜器、埃及的金字塔还是美洲玛雅文明的建筑雕刻等,都符合了特定的文化心理意识。古代设计艺术,虽然没有对设计心理进行系统分析,但已经在设计中运用了设计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原理。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之《声容部》谈到“衣衫”穿着时写道:“面颜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浅;其近黑者,则不宜浅而独宜深,浅者愈彰其黑矣。肌肤近腻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则不宜精而独宜粗,精则愈形其糙矣。”作者从经验出发,把衣服颜色、质地对面色、肤质不同的人穿着时给人的心理感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正是现代设计中色彩心理学原理的体现。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消费产品极大丰富,同类产品面临较大竞争,为了在激烈的消费争夺战中取得优势,也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适用性,设计师需要对产品和用户作出更多的研究和分析,上述设计艺术发展的现状和消费环境为设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出了迫切要求。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进入以用户为核心的消费时代,消费者既是产品的使用者,也是直接或间接的鉴赏、选择和审美者。人们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随之改变,不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关注商品的文化意味、审美价值、符号属性等,商品提供给人们更多的是情感、体验和梦想。人们在选择商品时,使用价值成为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商品的外观、广告、品牌、包装、展示等更能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和决定。在消费社会,设计艺术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促进消费和引导消费。单纯靠提供产品的使用功能已经很难抓住消费者的心,所以,如何在满足使用的基础上从美学、社会符号和文化等角度,多层次地满足用户需求,成为设计师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多从针对用户心理的调研出发,从产品的外形、颜色、使用、操作等方面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符合消费者需求,以及带给人们何种心理或社会价值感受等。多年来西方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输出,使得我们的消费习惯或多或少带有“被殖民”的痕迹,没有形成自己稳定消费文化。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和心理特点的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定位才能吻合和培养自身的消费文化,是中国的设计心理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www.xing528.com)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以高技术产品和网络沟通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模糊了空间距离,给人们带来了种种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实质性虚拟化和隔阂感,类似于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说的人们面临“心理环境的崩溃”,他呼吁为“正在出现的未来文明建立一种完美的感情生活和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4]今天高科技产品的主要功能性部件多简化为一张芯片,以前带有文脉特征的装饰性符号不再需要,甚至连现代主义设计师们在机械化时代所提倡的“形式追随功能”都失去了前提条件,因为功能性部件大多是排列规整的芯片或者芯片组。所以,“高技术产品仍然需要一种表面或者是一种皮肤,在这种皮肤上仍然需要充斥情感的和符号的张力”。[5]我们在为高技术产品设计“表面皮肤”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功能的良好实现,更要关注人们使用时的情感、效率、体验等诸多方面,用艺术化设计去弥补和平衡信息社会中人际的虚拟关系,弱化心灵深处的冷清和孤寂,调节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减少功能复杂、信息过载的人造物品与人性之间的裂痕。

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许多大城市已经具有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产品和设计的态度已经不是经久耐用的基本功能要求,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产品形态,而是希望设计能够不断更新,人们愿意展现自己的个性,喜欢差异性、多样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消费观念面前,任何一种以长期、稳健发展为中心的设计风格都变得过时和陈旧。设计师需要考虑消费群体对产品风格多样化的需要,需要考察和调研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设计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进。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其研究成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以及造成这些心理现象的原因。掌握与设计有关的心理规律,能使我们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使用心理,找到设计的关键点和创新点,创造优秀的设计或者对设计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进。

总的来讲,学习设计心理能帮助设计师正确认识人与设计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增进设计的可用性及功能性,帮助设计师加深对设计的评价、理解、鉴赏能力,从更深的心理层面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针对目标市场设计出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更适当的宣传、推广和促销手段。同时,通过关于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还能帮助设计师拓宽思路,增强设计思维能力。[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