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工艺制品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是人们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创造。从材料上看,包括陶瓷器、漆制品、玻璃制品、皮革制品、皮毛制品、棉毛丝织品、木工制品、竹制品、纸制品等。从用途看,主要包括:穿戴服饰类,如各民族的服装、鞋帽、头饰、首饰等;生产工具类,民众在日常劳动中所创造和使用的各种农业、渔业及其他手工业的用具、工具等;交通运输类,指各种水陆交通工具;工具用品类,如各种材质的餐饮厨炊用具、取暖御寒用具等;起居及陈设类,如家具、灯烛,各类室内、案头陈设品等;时令庆典及娱乐类,如婚丧嫁娶用品、节日庆典用具、儿童玩具及其他娱乐用品等。
手工业社会的技术条件和生活方式是我国传统工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传统工艺选材以天然原材料为主,生产方式以手工为主,原料的天然性与手工制作相配合,经过历代工匠对材料特性掌握的不断深入以及制作工艺技巧的不断开发,传统工艺从原材料选择到制作完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艺流程。传统工艺的形式以及制作工艺,往往依附于不同阶层及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在相对稳定的工艺条件下,我国传统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受不同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下几种形态:宫廷工艺、文人工艺、民间工艺、宗教工艺。
(一)宫廷工艺
宫廷工艺是适应少数贵族阶层的需求而产生的。它是为了满足上层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所用材料一般较为贵重,超越了普遍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仅选材贵重,还追求工艺的超绝与精妙,如玉器、牙雕、刺绣、雕漆、金银器加工等。
宫廷工艺表现出了与上层社会明显的依附关系,造物的形制、装饰及规制有时受社会制度的影响,甚至成为社会政治制度重要的物化表征,以表明用物者的身份及社会地位。宫廷工艺因为要适应上层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的显著地位,其艺术风格追求富丽堂皇的华贵,选材贵重、工艺精细。相对于工艺美术的生活性及实用性,宫廷工艺更加注重“明贵贱、辨高低”的社会性和精神性功能。
中国古代宫廷工艺的来源途径主要有两种,即由官府直接把控的官府手工业和受官府严格管理和控制的民间手工艺作坊。我国周代设有司空,秦汉设立少府,唐代设立少府监、将作监,这都是监管理手工业的专业部门。自元代之后,实行匠籍制度,工匠对官府具有终身依附关系,按照官府意志从事创作。如《礼记·王制》记载:“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这样的制度下,工匠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器物的形制、尺寸等决不能随意更改,手工艺生产的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是检查器物的形制是否严格遵循礼制。因而,宫廷工艺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对政治的明显的依附性,其装饰、形制、规制等受社会制度的明显制约,其意义在于标明使用者的身份及社会地位。
中国历朝历代对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应该使用何种形制、规制的器物都有明确而繁琐的规定,特别是古代早期社会。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对于玉器使用等级的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继而在《典瑞》篇载:“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公执三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缫皆三采三就。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诸侯相见,亦如之。瑑、圭、璋、璧、琮,缫皆二采一就,以眺聘。”
图3-4 1975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璧,是墓主人社会地位的见证
图3-5 1975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玦
(二)文人工艺
文人工艺在用物上常追求“物以明志”,在艺术追求上讲究“文质彬彬”“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等造物观,其造型、装饰都要“言之有物”,成为文人气节及品行操守的象征。
图3-6 商代子韦青铜觚
文人工艺受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区别于民间工艺的通俗简率,与民间工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艺术格调上所谓“雅”与“俗”的差异。文人工艺也体现了文人阶层的理性主义,它将文人士大夫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表现于作品中,寓意曲折隐晦,常超脱于世俗文化之上。例如,孔子曾有感于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叹。觚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形制为上圆下方,有棱,是重要的礼器,其固定的形态及容量也是社会秩序的象征。后来,觚的造型变为没有棱角的简约形态。在孔子看来,这种器物形态变化的实质是社会秩序的变化,是礼仪制度被破坏的象征,因而发出上述感慨。觚在这里是一个社会文化符号,是文人所追求的社会秩序的承载者。
(三)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根植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特征。同时,民间工艺以服务于市井乡民为主,源于传播途径及传承体系的稳定性,保留了原始艺术贴近生活本元性的特点,内容上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情景,最大的功能诉求是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相应的精神诉求。其艺术形式往往以简洁、质朴、率真为主,不会刻意雕琢,具有生活的原发性特点,其造型、色彩及结构等艺术表象在讲求基本物质功能的实用性的同时,也表现为如趋利避害等源于生活本身的精神诉求。
1. 材料的普及性及加工的便捷性(www.xing528.com)
民间工艺一般就地取材进行创作,木、石、泥、布、草、竹、麻、柳,都是常用的材料。这些材料源于自然,无需过多工序和人工,降低了社会成本,符合普通民众的经济状况。因为材料原生,因材施艺,只要简单的手工工具就可以加工,工匠创造的自主性较强。民间工匠结合生产的需要,就地取材,创造了大量功能适宜的手工制品。如南方高山地区山高坡陡,道路难行,人们便以山中盛产的竹木为原料,制作了背篓等适合山区地形的背负运输工具。
图3-7 山东济南章丘市朱家峪村的石桥和石路
2. 功能的实用性
对功能原则的追求,最直接的原因是出于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这种实用精神始终影响着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塑造着底层民众不玄想、不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性格特征。这种实用理性也影响到了人们的造物观念。
3. 装饰及造型的功利性
民间工艺以意造型常用的象征手法,借助自然物象,表达作品内涵是民间工艺常用的手法。如“谐音取意”,运用汉字的语音特点,借助同音或近音的转借构型,满足人们“讨个口彩”“图个吉利”的心理需求。在中国民间工艺中常出现狮子的形象,一方面因为狮子形象威武,另一方面是因为“狮”与“师”谐音,以大狮子和小狮子嬉戏,象征“太师少师”,诸如此类以谐音的象征意义为题材的民间工艺作品比比皆是。除了谐音取意,也有大量民间工艺以生活中常见的形态直观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如民间泥玩具中常以子母雁、驮子斑鸠、子母猴等形象,表达对子嗣繁衍的期望。
图3-9 河南淮阳民间泥玩具驼子斑鸠
图3-10 河南淮阳民间泥玩具子母猴
色彩是民间工艺美术最直观的艺术形式特征之一,民间工艺美术追求色彩的单纯性、概括性和象征性,极具生命活力。我国古代先民曾经对色彩的比附及象征意义有过精彩的论断。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色为“青、赤、黄、白、黑”,可与五行“水、火、木、金、土”,五方“北、南、东、西、中”,五性“智、礼、仁、义、信”等相互比附及表征,五色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元素,更是我国社会秩序、道德伦理等文化观念的理性阐述方式。在这里,色彩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延伸和拓展,成为传统文化观念的阐释符号。民间文化更倾向于把色彩的比附意义解读为“吉利”“祥瑞”等,色彩的这种理性解读造就了民间工艺色彩的特征之一,表现为一种热烈吉祥的色彩基调。民间工艺美术的色彩讲究喜形于色,流传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间黄,喜煞娘”“红搭绿,一块玉”“软靠硬,色不楞”“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等民间色彩口诀,从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民间艺人在色彩搭配上也讲究和谐统一,呈现出对比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对比的配色特点,具有清新活泼的情调。
(四)宗教工艺
宗教工艺,是传统手工艺中较特殊的一类,指在宗教场所使用的服饰、祭器、法器等。手工业社会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宗教制约和规范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按照宗教观念进行设计和制作的工艺品较为普遍。这些工艺制品具有明显的超常性,因为宗教提倡修行,超越普通人的生活,宗教物品的设计通常摆脱世俗影响,通过幻想、象征的设计语言实现宗教精神的物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