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精神形成于先秦时期儒学在氏族血缘基础上架构起来的“仁礼”之学,最早源于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入世精神、“克己复礼”的政治抱负,以及“修己以安人”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境界超越。孔子关注社会现实,最具代表性的论断是“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人事,焉知鬼事”,他以生者的视角体察万物,因而并没有将思考的重心引向宗教或抽象的思辨,而是将哲理的思考引入了日常的世俗理性中。因此,儒家并没有抽象的纯思辨之“道”,“道”存在于日常世俗事物中,其中尤指以“仁礼”为代表的社会伦理秩序中,也存在于工艺、文化、科技之中。其结果是,将“道”赋予万物之后,抽象的先验之“道”的缺乏,使儒学转而强调要从万物中悟“道”,因为道存在于世俗万物中,工艺、文化及科技的特殊性,成为悟道的最直接渠道,“乐以载道”“文以载道”“物以载道”也就成了中国古代工艺及文化发展的典型特点。孔子实践理性的核心在于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论证伦理道德体系的建构及君子个人的内在修养,较少思考与社会政治现实及物质生产无关的抽象问题。在这里,君子的前途是“学而优则仕”,仕的目标是维护以“仁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秩序。在以伦理体系的建构为目标的实用理性影响之下,工艺及科技等被视为“奇技淫巧”。强调工艺为政治服务及彰显道德伦理的社会实用性,要承担以之显道的作用,要致用利人,避免脱离人事经验的抽象思辨,它引导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承续着明显的中庸心理,即不玄想、重经验、轻逻辑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社会政治经济系统的和谐稳定。
儒家以中庸为主的造物观念主要贯穿在孔子、荀子等关于“仁”与“礼”的学说之中,其核心是“文质彬彬”,即讲究人与事物内在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实用与修饰的统一。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事物的本质,也可指内容,“文”含有外在形式美或纹饰、修饰的意思。在孔子看来,“质胜文”或“文胜质”都是偏颇的,人们仅保持不饥饿、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就会回到早期社会的原始温饱状态,不符合以“仁”为核心的“礼”的要求;同样,“文”虽然重要,但是这种审美形式如果超出了内容或本质,外表漂亮但内在虚浮,也是不可取的。孔子并不像墨子那样以节俭为由否定艺术和装饰,而是肯定乐器、乐律、舞蹈、服饰、诗歌等声色之美,前提是要符合“礼”“仁”的要求,不能只重形式而忽略内涵。这一工艺造物批评思想延伸到设计批评上,是指造物需要有必要的美化和外在装饰,但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不能超越“质”即本质或实用的范围。
《论语·乡党第十》中有一段孔子关于君子穿衣的说明:“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较为具体地表达了孔子实用与装饰并重的着衣观念。“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指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做平时衣服的镶边,也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便服,这些颜色是古人斋戒、服丧或上朝时的衣服,平时穿则不合适,也就是说,穿衣要适合它本来的功用。“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即服饰不能仅仅追求漂亮,而要符合适当的时间和场合,重点在于它的适用与实用。文中“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更明确地说明了衣被的实用要求,意思是夏季暑天的时候,要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这样透气凉爽,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因为麻布纤维粗,不宜贴身穿;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这样便于居家活动或做事;睡觉一定要有睡觉盖的被子,要有一身半长,便于保暖。除了实用,孔子同时提倡美观和必要的修饰,“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去丧,无所不佩”,是说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小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这样更美观。而服丧期满后,什么装饰品都可佩带。可见,孔子不仅提倡外在美和装饰,还提出了创造美的形式的具体做法。
儒家中庸造物观念不仅提倡修饰与实用、与精神的功利性并重,可贵之处更在于强调二者的融合与统一。孔子把黄黼黻衣、舟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造物艺术称为“文”, 即必要的修饰,“文”能区分出“礼”,体现礼乐之美,进而达到“仁”,从而具有实用、“善”(即“质”)的功能,因此,外在美的形式和内在的功利性并不冲突,二者是融为一体的。儒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荀子对这一观点也表达得十分清晰。《荀子·富国》中说:“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贵贱而已,不求其观;……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辨轻重而已,不求其外。”他认为,各种器物的雕琢刻镂,在衣服上缝染华丽的纹饰,是为了区分贵贱,而不单是追求它的美观、花哨;修建宫室房屋,是为了能有一个避免燥湿、修养德行、区别贵贱的居住条件,而不仅是追求它的外表。(www.xing528.com)
图2-32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法林寺正殿额枋旋子彩画是皇家的象征
儒家学说认为,形式美是具有功利性的,并不是为美而美。也就是说,美与善的“合目的性”是融为一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