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内地经济区北方的发展情况及作物种植

元代内地经济区北方的发展情况及作物种植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北方经济区元朝建立后,着手恢复北方经济,改变了北方经济一片残破的局面,为元代整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内地北方经济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此外桑、麻等经济作物也在北方普遍种植。这种税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地牧业的发展情况。长江以北,淮河、汉水以南地区虽然在战争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到了元朝中期其发展水平已经与江南地区持平。

元代内地经济区北方的发展情况及作物种植

(一)北方经济

元朝建立后,着手恢复北方经济,改变了北方经济一片残破的局面,为元代整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内地北方经济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

1.农业

农业生产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产品品种的增多以及产量的提高等方面。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元代北方耕种用的犁铧,播种用的各式耧车,[141]农田灌溉用的各式翻车、筒车,收割工具的镰刀[142]等工具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山西地区,出现了“一岁三艺而三熟”的农业生产技术,“晋地土厚而气深,田凡一岁三艺而三熟,少施以肥力,恒可以不竭。引汾水而溉,岁可以无旱。其地之上者,亩可以食十人”,[143]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

北方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麦、粟、稻等。麦分为大麦小麦,以小麦为主。“夫大小麦、小麦北方所种极广”。[144]“元朝中期,国家收入税粮共1200余万石,北方所出为520万石左右,其中河南259万石,腹里地区220余万石,陕西为22万余万石,甘肃为6万石,辽阳为7万余石”。[145]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粮食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元代棉花的种植已经推广到北方。元初,棉花的种植并没有得到普及,只是发展到陕西地区,《农桑辑要》载:“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苧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146]后经由江淮向北、由陕西向东发展,普及到中原地区。此外桑、麻等经济作物也在北方普遍种植。

2.手工业

元代手工业可以分为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官府手工业规模较大,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贵族、官府的需要。但有些部门的产品也投入市场。民间手工业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满足市场的需要。元代的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矿冶业:开釆的矿产有煤、金、银、铜、铁、铅、锡、钒等。大都有“石炭煤,出宛平县西四十五里大谷山,有黑煤三十余洞。又西南桃花沟,有白煤十余洞”。[147]山西太原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有“石炭窑四座”,还出产煤炭。[148]铁、金等矿藏在元代北方地区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开采。

纺织业分为丝织业、毛织业、麻织业、棉织业等。元代北方农业区普遍种植桑、麻,丝织业和麻织业兴盛,如太原府(今山西太原)“亦种桑养蚕,产丝甚多”;[149]中定府(今山东兖州或东平)“产丝之饶竟至不可思议。……产丝过度而获利甚巨”。[150]河东“地宜麻,专纺绩织布,故有大布、卷布、板布等”。[151]毛织业中的毡罽业,这一时期在中原地区兴起。毡罽业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传统的手工业。元朝官营手工业中设有“毡局、毛子局,还有剪毛花毯蜡布局、织造花毯的丰州捏只局等等”。[152]元朝统治者的重视,使这一行业得以在内地发展。棉花传入中原并普遍种植后,棉纺织业在北方开始兴起。

元代北方制瓷业生产的总体水平落后于前代。北方窑系有钧窑、磁州窑、霍窑、耀州窑等。[153]钧窑系窑址以钧州(今河南禹县)为主,瓷器以碗、罐、盘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遍布河南的鹤壁安阳、浚县以及山西、河北部分地区。磁州窑以磁州(今河北磁县)为主,以烧造白釉黑花器为主,分布河北、河南、山西等地。霍窑主要以晋宁霍州(今山西霍县)为主,主要生产白瓷。耀州窑主要生产地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一带。

元代民间的印刷业兴盛,北方以平阳(今山西平阳)为中心。大都(今北京)的民间印刷也具有一定的规模。

3.商业贸易

元朝的统一打破了南北的界限。南北互市贸易的展开,不仅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南方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四通八达的全国交通网的建立以及统一货币纸钞的发行,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元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农产品商品化。元代北方的农业虽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粮食很大一部分要依赖于南方的供应,元代漕运和海运的开通,为粮食的运输提供了方便。“大都居民所用粮斛,全藉客旅兴贩供给”。[154]朝廷、皇室、官府所需粮米均靠漕运由南方运抵大都,仅海运漕粮一项,最多时1年达350多万石之巨。[155]除粮食外,农作物生产的棉、麻、糖以及梨、桃、李、杏、枣、栗、柿等果品也成为供应贸易的商品。(www.xing528.com)

北方许多商业城市兴起。大都既是元代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重要的商业中心,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东至于海,西逾于昆仑南极交广,北抵穷发,舟车所通,珍宝必来”。[156]大都人口众多,元朝前期“都城十万家”,[157]到至元六年(1340)已经是“京师人烟百万”。[158]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城内各商业区繁华异常。另外北方的琢州、真定(今河北正定)、太原、平阳(今山西临汾)、奉元(今陕西西安)、开封、济南等地,商业都很兴盛。不少城市形成了专门的商业区,称为“市”。如大都有米市、面市、羊市、牛市、马市、骆驼市……果市、铁器市等。[159]从这些“市”所经营商品的门类可以看出商品种类的繁多。

4.畜牧业

元代草原地区是经营畜牧业的核心地区,但元朝在中原建立统治后,畜牧业经济也随之影响到了内地。元朝牧地“内及江南、腹里诸处,应有系官孳生马、牛、驼、骡、羊点数之处,一十四道牧地”,[160]14处牧地中如右手固安州(今河北固安)就设在内地。很多进入内地的蒙古贵族,都有自己的牧场。他们除了政府赐给的牧地外,还侵夺民田,从而扩大成为牧地草场。如安西王在陕西赐有牧地,“圉人恃势,冒夺民田十万余顷”。[161]民间牧业具体的生产情况缺乏记载,只在百头抽一的税制中得到了可靠的反映。[162]牧养牛、羊、马等各地区,按100头抽1的税制进行征收,不足100头的30抽1。这种税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地牧业的发展情况。

(二)南方经济区

南方地区的经济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长江以北,淮河、汉水以南地区虽然在战争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到了元朝中期其发展水平已经与江南地区持平。江南的江浙行省的农业最为发达,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农业还相对落后。元朝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

1.农业

南方以太湖为中心的浙西地区是稻米的主要生产区,浙东、江东也盛产稻米。稻谷亩产量通常在二三石左右,有的高达五六石。两浙地区粮食亩产量通常在四五石左右,最高能达到七八石。苏湖地区成为著名的谷仓。元代南方粮食大量的运往北方地区北宋时期传入中国的占城稻,元代在福建地区普遍栽种。

南方地区大量种植棉花。元政府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在浙东和江南、江东、湖广、福建等地设置了“木棉提举司”,并把征收木棉作为国家的税收之一。元代南方经济作物品种的种植比较广泛,除棉花外,西瓜、红花、蚕豆、亚麻等经济作物也普遍的种植。

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农业比较落后,各地经济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湘西东部地区受到汉地的经济影响较大,其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等其他经济类型为补充。居住于深山的人们主要以射猎为业,“锥髻披毡”、“俗以射猎山伐为业”。[163]元代对雷州半岛等地进行开发,修建水渠,广兴屯田,并发给耕牛、种子、农具等,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

元代南方地区的纺织业中丝织业、麻织业是重要的行业。随着棉花的普遍种植,棉纺织逐渐占有优势。元代的染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如金陵(今江苏南京)东西织染局共有工匠3000多户,机145张,每年造缎4527匹,用丝1.1502万斤8两。[164]这些染织产品供应于皇室和贵族之家,所以做工精细考究。

元代南方的瓷器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的瓷窑有龙泉窑(以今浙江龙泉县为中心)、建窑(中心在今福建建阳县)、吉州窑(中心在今江西吉安市永和镇)、德化窑(今福建德化)、景德镇窑(中心是今江西景德镇)。在这些瓷窑中最负盛名的是景德镇窑。唐、宋时期景德镇窑已经有很大的规模,到了元代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青花瓷、黑釉红瓷和卵白釉瓷为其特色产品。景德镇的瓷器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受到欢迎,还远销到国外。

3.商业贸易

元代南方商业十分繁荣。除了粮食北运之外,南方所产的桔、柑、橙等也畅销全国各地。福建所产的荔枝还行销日本新罗、琉球等地。南方制瓷业和纺织业的大力发展,使瓷器、棉布、丝绸成为重要的商品。景德镇的瓷器、松江棉布、杭州丝绸都是人民喜爱的商品,行销全国。

南方很多商业城市兴起,杭州和真州(今江苏仪征)是元朝南方重要的商业贸易城市。杭州是南方重要的工商业中心,繁华异常,“山川之盛,跨吴越闽浙之远;土贡之富,兼荆广川蜀之饶”。[165]这里汇集了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集市林立,不计其数。出售的商品繁多,有香料、首饰珠宝等,更有其他各种珍奇物品。真州(今江苏仪征)也是南方比较繁荣的城市。这里汇集了来自各地的商人,是“南北商人旅集去处”。[166]泉州、广州是元代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商人云集、商业繁荣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