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和发展情况

明代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和发展情况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元代在各民族地区设立民族建置进行统治,使各民族的居住地基本固定下来。到明代,稳定的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一)北方草原地区民族明代北方草原仍是蒙古族的主要分布区。海西女真的核心部分为哈达、乌拉、叶赫、辉发四部,被称为“扈伦四部”。吉列迷,即元代的乞烈迷,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至入海口的沿江两岸和库页岛北部。苦兀,即元代的骨嵬,主要分布在库页岛南部。

明代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和发展情况

由于元代在各民族地区设立民族建置进行统治,使各民族的居住地基本固定下来。到明代,稳定的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一)北方草原地区民族

明代北方草原仍是蒙古族的主要分布区。1368年春(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顺帝率后妃、太子和一部分大臣退往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史称“北元”。元廷北徙后,散居在北方草原的蒙古各部主要有鞑靼部和瓦剌部。鞑靼部,是蒙古的本部,明人称为东蒙古,分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上游以西,贝加尔湖以南色楞格河流域一带;瓦剌部,明人称为西蒙古,居于今匝盆河、科布多河流域和哈喇额尔齐斯河以南准噶尔盆地一带。[27]

明代蒙古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并从事一定的农业和渔猎业。随着内地与北方经济联系的加强,大批的汉族进入蒙古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东北地区民族

明代东北地区分布着汉、蒙古、女真(满)、朝鲜、吉列迷、苦兀等族。汉人分布于辽东边墙[28]以南地区,朝鲜人多分布于辽河以东地区,蒙古人分布于边墙的西北部地区,女真、吉列迷、苦兀等族分布于边墙的东北及北部地区。[29]

女真人,在明代“其地东濒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北海”。[30]女真主要分为三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是女真族的主体部分,建州女真发展较为先进,海西次之,野人女真则相对落后。野人女真包含有不同的民族成分,其中既有通古斯语族人,也有古亚细亚语族人,在后世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但在明代通称为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各部原居地在牡丹江下游及与松花江汇合地区,其主体部分为元代女真的胡里改部、斡多里部和毛怜部,因明朝以其部落设置建州诸卫而得名。建州女真不断迁徙,到万历初年,大体活动于苏子河至猪婆江一带地区。

海西女真,分布地原以忽喇温江(今黑龙江省呼兰河)为中心,东至松花江下游地区,西至嫩江以东,南至松花江中游一带地区。[31]后部分海西女真南迁至辉发河流域。海西女真的核心部分为哈达、乌拉、叶赫、辉发四部,被称为“扈伦四部”。海西女真以农耕为主,同时兼营狩猎业。

野人女真,分布在建州、海西女真东北,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流域,东至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库页岛,北至外兴安岭,包括吉列迷人、苦兀人在内的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女真部落。[32]

蒙古族,明朝东北地区驻牧着许多蒙古部落,前期主要是兀良哈部;中后期主要是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翁牛特、喀喇沁等蒙古诸部。兀良哈部,明初驻牧在朵颜山(大兴安领南麓)、脑温江(今嫩河)、塔儿河(今洮河)流域,至正年间逐渐南下,居于西拉木伦河及辽河流域。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自丹东、凤城,西到辽河,南达辽东半岛的海城、盖州,北至今辽宁开原、铁岭一带。[33]迁入辽东地区的朝鲜族往往同族聚居,自成一村,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吉列迷,即元代的乞烈迷,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至入海口的沿江两岸和库页岛北部。苦兀,即元代的骨嵬,主要分布在库页岛南部。明代两部的社会生产仍以渔猎为主,夏穿鱼皮,冬穿狗皮。物产丰富,如吉列迷“物产则有海青、皂雕、白兔、黑兔、黑狐、貂鼠,今皆入贡”。[34]

(三)西北地区民族

西北地区指今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地区。明代这一地区生活着畏兀儿、回、哈萨克等族。元末明初进入甘青地区的蒙古、色目人与当地藏、汉和吐谷浑遗民融合形成了新的土族、东乡、保安、撒拉、撒里畏兀儿等民族。[35]

畏兀儿,又作畏吾儿,主要生活在元末东察合台汗国境内。[36]洪武二十二年(1389),察合台后裔黑的儿火者被拥立为汗,建都别失八里,基本控制了东察合台地区,明称之为“别失八里国”。正德九年(1514),察合台后裔在叶尔羌城(今新疆莎车),建立了叶尔羌汗国。嘉靖四十四年(1565),叶尔羌占领了吐鲁番哈密等地,整个畏兀儿地区处于其统治之下。畏兀儿人,信仰伊斯兰教,在文学哲学、医药、宗教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此时问世的《热西德史》和《热西德史续编》两部史学著作,是研究明代维吾尔族及中亚地区的重要史料。[37]

回回,明代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是回回人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地许多汉、蒙、维吾尔、藏等族人与回回通婚,接受回回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逐渐融入到回族之中。回回人也逐渐接受汉字、汉语,汉语成为回回通用语言。回回人以善于经商而著名,西北地区的回回有的从事农业,有的从事牧业,还有的是半农半牧。明代政府推行卫所和屯田制度,给予回回人草场、土地、种子和农具。回回的手工业有制香、制药、制瓷、制革、染织、矿业和制作清真食品等。[38]

哈萨克,是本民族的自称,元明时期已形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分布在我国的新疆西北部和中亚广阔的地域上。明代前期,哈萨克人分散在不同的汗国之内,保持着游牧民族的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1456年白帐汗国的后裔建立了哈萨克汗国,最高统治者为可汗和小汗。哈萨克族的各部落按系谱分为三个“玉兹”,[39]可汗任命其子弟或宗亲担任玉兹的首领。哈萨克族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有部分农业和狩猎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同时又保持原始宗教崇拜。

撒拉,自称“撒拉尔”。据史书记载撒拉人祖先是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来,元代以后迁居于青海循化,吸收了周围的回、藏、汉等民族成分,在元明之际形成了撒拉族。[40]撒拉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与明朝进行茶马互市贸易。

东乡人、保安人,[41]主要聚居于今属甘肃临夏。东乡人是元末明初居住于东乡地区的回回人、蒙古人、汉人以及藏族人共同融合而形成的。[42]保安人是元明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同周围的回、汉、藏、土各族长期交往逐步发展形成的。

东乡人与保安人的居地相近,关系密切,他们都信仰伊斯兰教,有语言,无文字。两族皆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土豆小麦青稞大麦玉米等。同时兼营畜牧业,牲畜主要有羊、马等。比较而言,保安族的生产水平较低,生产工具较为简陋。(www.xing528.com)

土族,主要分布于河湟流域,[43]明代前期土族以畜牧业为主,并与明朝进行茶马贸易。随着明朝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屯田,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不断传入土族地区,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土族社会经济已过渡到以农业生产为主。

撒里畏兀儿,自称为“尧呼尔”。明初,在撒里畏兀儿地区设置了安定卫(今敦煌以南,柴达木盆地北)、阿端卫(今若羌以东)。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各卫相继废撤,明朝将包括撒里畏兀儿在内的西北少数民族迁到嘉峪关内,定居于肃州附近及甘州的南山一带,与蒙古人杂居,从事游牧狩猎业,同时也经营少量的粗放农业。入关以后,明重新对撒里畏兀儿人设立安定卫、阿端卫,但首领均由蒙古人担任。撒里畏兀儿人同蒙古人互相融合,形成了“尧尔呼”族,即今裕固族。

(四)青藏地区民族

青藏地区主要指今西藏和青海的部分地区,这里的民族以藏族为主,还有门巴羌、珞巴羌等民族。

明代藏族最初称为吐蕃,后改称西蕃,称其地为乌思藏、朵甘。明代藏族社会形成了较为发展的农奴制和庄园经济制度,藏南的人们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藏北、青海等地的藏民则主要从事畜牧生产。随着明朝在青藏地区建立政治统治,这一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藏传佛教与佛寺建筑雕刻艺术入内地,内地的汉族学术思想传入藏族地区,藏族地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门巴羌,自称“门巴”、“八米门”。门巴羌主要分布在西藏门隅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方言复杂。其人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门隅地区的经济成分以农业为主,多用木犁,铁犁的使用不很普遍。农作物有大麦、小麦、青稞、荞麦马铃薯等以及各种蔬菜。明代门巴族地区已经普遍实行领主制。

珞巴羌,分布在今西藏南部,东起察隅,西到门隅,南达中印边境,北至雅鲁藏布江的上珞瑜地区和西藏米林、隆于等县。[44]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45]珞巴族自称“博嘎尔”、“涅崩”、“朗那普巴”,不同的地区还有不同的自称。明代珞巴族地区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狩猎、捕鱼、采集是其经济的重要补充。社会组织以氏族、部落为基础。明代中期,藏传佛教噶举派的著名僧人汤东布杰来到这一地区,开展传教活动,并建立了喇嘛教寺院,深受当地首领的欢迎。此后西藏寺院领主经济在珞巴羌地区发展起来。

(五)西南地区民族

西南地区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部分地区。明代主要分布着罗罗、苗、彝、傣、仲家、白、仡佬、和泥、摩些、粟僳等民族。

罗罗,散布在云、贵、川广大地区。罗罗因居住地不同,方言、自称、习俗有所不同,有摩察、罗婺、鲁屋、聂素等20多种族称。贵州水西(今黔西、大方、织金、纳雍一带)是罗罗的主要分布区,明代这一地区的罗罗已进入到领主制阶段。滇东北与黔西一带的罗罗,经济发展稍落后一些。四川凉山地区罗罗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

苗人,明代苗人耕作技术有所提高,种植水稻,使用牛耕,并懂得一定的灌溉技术。但各地苗人发展水平不一致,在黔西地区,苗人使用铁农具并不普遍,有的还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除种植农作物外,苗人还经营经济作物,如棉花、蓝靛、茶叶等,并有一定的畜牧业。

仲家(今布依),分布于贵阳、安顺、南笼等府。仲家的稻作农业产量比以前有所提高。手工业主要有纺染、缝纫、铁工、木工等,仲家妇女蜡染技术闻名于全国。这一时期仲家地区形成了多处商品交易中心,如贵阳、安顺、兴义、安龙、都匀等地,仲家用马匹、牛羊、蜡染布等交换布匹、丝绸、食盐等各种生活用品

白夷,明代大理府是白夷主要的居住区,“云南临安曲靖、开化、大理、楚雄姚安、永昌、永北、丽江等府俱有之”。[46]由于明政府在白夷地区采取了削弱和废除土官制度的措施,使大量的农奴从领主制中解放出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文化都在元代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汉地发展水平相近。

仡佬,较集中分布在今贵州省境内,与苗、罗罗、仲家等民族杂居。明代有花仡佬、红仡佬、剪头仡佬等称呼。仡佬的农业生产已普遍使用铁犁牛耕,除经营粮食作物外,还种植棉、茶等经济作物。畜牧业仍占一定的比重。纺织、釆矿、冶铸、酿酒等手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还出现了具有商业特点的集市

百夷,明朝百夷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皆有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大批的汉族人口迁入百夷地区从事屯田生产,汉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明代百夷因居地差异,服饰也各有差别,但均有文身、黑齿、穿筒裙等习俗。

摩些(今纳西),明代又称为“麽些”、“摩梭”。主要分布在丽江府及北胜州(今云南永胜县)、蒗蕖州(今云南宁蒗)、永宁土知府境内。[47]明代丽江府的摩些人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也很兴盛,“好蓄牛羊,产麝香、名马”。[48]手工业有纺织、编织、矿业、木匠等。商业贸易也很活跃,除了当地各族之间进行交换贸易,来自四川等地的商人也经常携带瓷器、丝绸、粮食等物品来到摩些族地区,换取药材、名马、矿产等土特产品。摩些的原始宗教是东八教,明代佛教、道教以及藏传佛教先后传入摩些族地区。[49]

粟僳(今僳僳),名称始见于明代,又称为“力些”。景泰《云南志略》载“有名粟粟者,亦罗罗之别种也”。“巢居山林,猎取禽兽以食”。[50]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居山林,兀室屋,不事产业,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其妇则掘草木之根以给日食。岁输官者惟皮张耳”。[51]万历年间(1573~1620)丽江、维西地区的粟僳族大部分在摩些族木氏土司的统治下。16世纪末,由于与西藏不断战争,粟僳被迁戍守怒江地区。

和泥(今哈尼),明代主要分布在元江、临江等府境内。和泥的农业耕作以山田为主,善于经营梯田。牧业有马、牛、羊、猪。手工业有纺织、洗染、制茶、采矿等。商业有很大发展,和泥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临安府“繁华富庶甲于滇中”,“又有铜、锡诸矿,展转四方,商贾辐辏”。[52]

此外,西南地区还分布着阿昌、景颇、普米、怒、独龙以及蒲、佤、拉祜、基诺、苦聪等民族的先世。

元明时期是古代中央集权王朝统治的重要时期,各民族不仅自身得到了稳定的发展,还加强了与中原王朝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是我国民族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为近代民族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