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夏、高昌回鹘、喀喇汗朝、西辽地区的文化交融与发展

西夏、高昌回鹘、喀喇汗朝、西辽地区的文化交融与发展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辽宋夏金时期,西北文化区主要是指西夏、高昌回鹘、喀喇汗朝及西辽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新疆、甘肃、宁夏大部及陕西、内蒙的部分地区。该时期西北地区的民族结构变化剧烈,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融的现象明显。同时,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同时区域内部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西夏积极吸取中原汉族文化以加强本民族文化建设,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西夏的音乐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西夏、高昌回鹘、喀喇汗朝、西辽地区的文化交融与发展

辽宋夏金时期,西北文化区主要是指西夏高昌回鹘、喀喇汗朝及西辽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新疆、甘肃、宁夏大部及陕西、内蒙的部分地区。该时期西北地区的民族结构变化剧烈,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融的现象明显。同时,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同时区域内部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一)西夏文

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建立的强大政权。西夏积极吸取中原汉族文化以加强本民族文化建设,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

1.风俗习惯

党项人的衣着以畜产品为原材料,一般头戴毡帽,身穿毛织布衣皮衣,足登皮靴。腰间束带,上挂小刀、火石等小工具。羌人的传统发式为披发或蓬首,元昊下秃发令后,“剃发,穿耳戴环”[370]成了党项人的典型形象。上层统治者喜欢来自宋朝的华丽丝绸。男子穿团花锦袍,女子穿绣花翻领长袍。党项人的住宅称“族帐”,即在木架结构上盖毛毡帐篷,方便搭建和搬迁。一般一列三间,中间供神,左右两边住人。

唐以前,党项实行族外婚制,“不娶同姓”,流行一夫多妻制。“蕃戎之俗,诸母众多”。[371]这种婚俗在夏建国初期仍很流行,尤其在上层统治阶级中。党项人传统的葬俗为火葬。后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西夏的皇室贵族开始釆用土葬,大兴陵墓。广大下层人民依然釆用火葬旧俗。

由于长期从事游牧,党项人形成了行事迅速、易于集合的习俗。擅长骑射、孔武有力者在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质直而上义”,“异姓如亲姻”,[372]乡里观念很重,崇尚团结互动。党项人又崇尚复仇,有仇必报,若一时无法报仇,则先逃奔他处,他日再报。若没有力量复仇,则纠集邻族妇女,到仇家放火焚烧庐舍。和好时则用鸡、猪、狗血和酒混合,盛于髑髅中,双方发誓“今后若再复仇,谷麦不收,男女秃癞,六畜死亡,蛇入帐篷”。[373]党项人好占卜,大凡作战之胜负、六畜之灾祥、五谷之凶稔及买卖之吉利等,都行占卜以测之。人若患病,多不就医,而流行占筮,请巫师送鬼或将病人迁移他室,谓之“闪病”。[374]

2.儒学

西夏有较深的汉文化基础,儒学影响相当大。元昊建国后不仅采用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同时也加强吸收儒家文化,将《孝经》、《尔雅》等儒家经典译成西夏文,在党项人中传播。贞观元年(1101),崇宗在蕃学之外特建“国学”,以教授儒学,进一步确立了儒学在西夏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至仁宗时,儒学上升到了更高的地位。人庆元年(1144),仁宗下令建立州学、县学,全国弟子增至3000人。同年又在宫内建立小学。翌年又建立大汉太学,并在次年尊孔子为文宣帝。人庆四年(1147),确立科举制度。翌年又建内学,由名儒主持讲学,使得西夏儒学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此外,西夏还从境外购入大量儒学和佛学书籍

3.语言文字

党项族的语言文字是在其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在归附唐以前,党项一度为吐蕃所统治,曾借用藏文字母拼写语言。西夏语言和藏语比较接近,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为了巩固自己的民族语言,元昊在大庆元年(1036)“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并将新创制的西夏文字尊为“国书”。西夏文字是仿照汉字而制成的,结构和汉字一样,由偏旁、部首组合而成,多釆用汉字的会意法,也有和汉字相同的以类相从法,有的则直接借用汉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书颇重复”。[375]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西夏文很快就普及开来。

4.文学艺术

党项羌远在吐蕃统治时期,就开始用藏文记录本民族的传说。西夏立国后,在汉文化的强烈影响之下,其文学一改以前纯朴浑厚的风格,表现出一种类似汉族文学风格的特色。目前可见到的西夏奏书、诗、表、铭的文集有《西夏文缀》2卷,《艺文志》1卷及《西夏文存》、《外编》各 1卷。

西夏艺术中以佛教艺术成就最高,佛画以佛、菩萨的画像为多,精致巧丽,与敦煌艺术有某些共同点。又因为西夏和西藏在地理和种族上的接近,佛教艺术的风格也较相似。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等处都保存着西夏统治时期的艺术珍品,表现了西夏辉煌的艺术成就。

西夏的音乐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党项羌人的传统乐器的种类很少,只有琵琶、箫、笛等几种,以击缶为节,其中以羌笛最负盛名,羌笛的音调婉转悠扬,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西夏人对汉族的歌曲也十分喜欢,“万里羌人尽汉歌”,足见汉族歌曲在西夏的流行。宋朝很多著名词人的词作,在西夏地区也广为传唱。西夏统治阶层还仿照唐宋,组建宫廷乐队。元昊曾对礼乐进行了改革,但仍保持相当高的汉乐成分。1148年,西夏乐官李元儒参照汉族乐书更定音律,再次加深了夏乐的汉化程度。

5.佛教与道教

西夏在信仰佛教之前,早期党项人信奉鬼神和自然崇拜,巫术非常流行。党项羌建立割据政权之后,这种原始的宗教已无法发挥作用,因此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西夏的东、南、西三方邻接的宋朝、吐蕃和回鹘,佛教都有较高程度的发展,这在客观上为西夏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西夏统治者信奉佛教,尊佛教为国教,广修寺庙。德明和元昊两人都通晓佛法,并从宋朝引进大藏经。西夏的官署中设有僧众功德司、出家功德司、护法功德司三个宗教管理机构,地位仅次于中书和枢密,足见西夏统治阶层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吐蕃的喇嘛教在元昊时开始传入西夏,对西夏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www.xing528.com)

道教在西夏也得到传播,党项统治阶层中亦不乏道教的信徒。元昊太子明宁,“好学,明大义,然性仁慈,不乐荣利,常从定仙山道士路修篁学辟榖法,朝夕不少懈”,[376]元昊问他治国之术,他答道“莫善于寡欲”,后来因行道教的辟谷法(即不食谷以求成仙)而死。此外,西夏还存在景教和伊斯兰教

(二)喀喇汗王朝文化

喀喇汗朝又称黑汗王朝,是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伊斯兰教王朝。[377]境内主要有回鹘、葛逻禄、古斯、粟特等民族。喀喇汗王朝时期,回鹘和其他突厥语族人大量迁入喀什噶尔一带及河中地区,由于民族结构发生变化,语言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维吾尔语逐渐成为今新疆西部和南部的主要语言,而突厥语则在中亚流行。

喀喇汗王朝时代是突厥——伊斯兰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两部世界著名的巨著《突厥语词典》和《福乐智慧》,都在这一时期完成。《突厥语词典》的作者是喀什噶尔人马赫穆德·咯什噶里,成书于1074年,是一部用阿拉伯语注释突厥语的辞书,共收词7000余条,是世界上第一部突厥语词典。《福乐智慧》的作者是八拉沙衮人优素甫·哈斯·啥吉甫,成书于1069年,是一部有1.329万行的古典长诗,用回鹘语写成。这两部巨著为研究喀喇汗王朝及中亚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关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起源和文学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此外,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还有哲学长诗《真理的入门》,回鹘民间史诗《乌古斯可汗传说》。

喀喇汗王朝前期的几位可汗对伊斯兰教的东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回鹘人原来以信仰摩尼教和萨满教为主,喀喇汗王朝尊伊斯兰教为国教后,其统治下的各族人基本都改信伊斯兰教了。

(三)高昌回鹘文化

高昌回鹘又称西州回鹘,国民除主体民族回鹘外,还有突厥、葛逻禄、黠戛司等族。

高昌回鹘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该时期的各种碑铭,《磨延啜碑》是一部英雄史诗,记载了葛勒可汗磨延啜一生的事迹;《鄂尔浑碑》歌颂了医德弥斯可汗的武功;《九姓回纥可汗碑》记载了从回鹘建国到第八代保义可汗的功绩。这些碑铭都釆用了纪传体文学的形式,大量使用了比喻、对仗、格言、警句,语言生动优美,对后世回鹘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昌回鹘的艺术以壁画为代表,在高昌古城和巴什力克发现了高昌回鹘时期的壁画,以佛教壁画为主,也有部分摩尼教壁画。画中人物有汉人、回鹘人、印度人和欧罗巴人。风格以中国式和希腊一印度乾陀罗式的混合为主,有明显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倾向。[378]高昌回鹘人“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高昌王宴请宋使王延德时,“张乐饮宴,为优戏”;泛舟游湖时,“池四面作鼓乐”。[379]龟兹乐在该地也比较流行。

高昌回鹘信仰佛教,当地有佛寺50多处,“皆唐朝所赐额,寺中有《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乾德三年(965)十一月,西州回鹘可汗遣僧法渊献佛牙、琉璃器、琥珀盏”[380]于宋。保存至今的许多佛教遗址,如吐鲁番和库车地区的千佛洞,反映了当时高昌回鹘佛教之盛。此外,仍有部分高昌回鹘人信仰萨满教和景教。

(四)西辽文化

西辽地处中西交汇地带,疆域辽阔,民族成分较为复杂,统治民族为契丹人,而占人口多数的则是回鹘人,此外还有葛逻禄等民族。西辽文化中既有鲜明的汉文化特色,又有强烈的西北少数民族特征。

西辽官方语言文字是汉语,这从《辽史》中保存下来的一些文诰可以得到证实。[381]契丹人多使用契丹语言和文字,在回鹘人中则广泛使用突厥语。

从12世纪到13世纪初,西辽境内的文学主要以神学诗歌为代表。阿赫马德·亚塞维是该时期著名的伊斯兰教神学家和诗人,其神学诗集《大智之书》,全书用突厥语写成,是突厥语族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该书宣扬了禁欲与恭顺,也保存了一些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史料。《大智之书》对突厥语各族的文学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辽末年阿赫马德·玉格乃克的《真理的入门》,是一部劝诫性的神学长诗,用回鹘语写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西辽河中地区也出现了一批诗人,其中以阿马克·布哈拉伊和苏扎尼·撒马尔罕迪最为著名。

西辽统治者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境内存在多种宗教,佛教、萨满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广为流传。契丹人崇信佛教,西辽末帝屈出律曾要求和田的穆斯林改信佛教,以取悦契丹贵族,由此可见佛教在契丹中的影响。

阿赫马德·亚塞维根据突厥语各族的风俗习惯,对伊斯兰教原教义做了一些变通,简化了伊斯兰教的仪式,用突厥语传教,形成了一个新的教派——“亚塞维”派,促进了伊斯兰教在突厥语各族中的传播。阿赫马德·亚塞维死后葬在亚西(今土耳其斯坦城),成为中亚伊斯兰教徒的圣地。景教在西辽也获得很大发展。总主教伊尔亚三世(1176~1190)在新疆喀什噶尔建立了总教区。这个教区包括七河地区在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