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时期,东北及北方文化区包括今东三省、内蒙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这一时期,该地区在辽朝和金朝的统治下,主要分布契丹、女真、阻卜、渤海和汉族,各族文化处于频繁的交流与融合之中,并受到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辽文化和金文化是该时东北及北方区域文化的代表。
(一)辽朝统治时期
辽朝统治北方和东北时期,契丹人不断地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提高了本民族的文化水平,在学术、艺术、宗教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契丹本民族文化也延续下来,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1.风俗习惯
契丹人保持了东胡人髡发的习俗,但发式与先世不同。男子不论贵贱都髡发,主要是剃去颅顶头发,发式多种多样。女子也有髡发的现象,发式与男子有所不同,一般是在头顶留一绺头发,编成小辫或拘挽辫髻。契丹人传统的服饰是长袍或短衣,皆窄袖、左衽、系带,足登长靴。冬季为抵御严寒,不论贫富都穿皮裘。女子服饰有短衣、长裙,外衣为长衫、长袍,多直领,左衽,腰间亦系带。不论男女,都喜欢戴毡帽,一般为黑色圆顶。女子的毡帽在帽缘系绿、红、黄、浅蓝等彩色丝带,帽后系结垂肩。男女都戴耳环,腰间佩以各种饰物。短刀、剑更是男子不可缺少的佩带品。契丹皇室、贵族、官僚集团的服饰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分为朝服、常服、祭服、丧服等以适合不同的场合。其中又有国服和汉服之分,国服以毡冠、袍、靴、带为主要特征,又根据官品高低而有所不同。辽兴宗以后,不论南北官员一律用汉服,表现了契丹统治集团日益汉化的倾向。
契丹人的传统饮食是食肉饮乳。牛、羊肉是契丹人的主要食物,此外还有兔、猪、鹿、驼及各种野生动物。各种肉除煮食之外,还做成濡肉、蜡肉、肉脯等。农作物主要有粟、黍、糜、稗、麦等。契丹人居家时喜欢喝粥,外出打猎多带炒面。辽中期以后,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学会了制作馒头、糕、饼、煎饼、乳酥饼等,丰富了契丹人的饮食。契丹人还崇尚豪饮,会用畜乳汁发酵酿酒。
契丹人逐水草放牧,居毡室穹庐,以车帐为家。车帐实际上就是一种流动的毡帐,优点是便于搭建、拆卸和运载。辽朝建国后一部分契丹人开始转向半农半牧或农业经济,生活方式从游牧转向定居,出现板筑土屋草房,并开始釆用“火炕”取暖。
辽代契丹人的姓氏基本上只有萧和耶律两姓,并实行两姓通婚制度。贵族和庶族之间限制通婚,“王族惟与后族通婚”。[342]基本婚姻形式为聘娶婚,要经过订亲、会亲、亲迎、拜奥四个程序。拜奥是指新娘进男方家后,奥姑坐于西南正中,主持婚礼,送亲者拜奥姑,致词、敬酒。辽建国后,契丹婚俗还残存着一些原始遗风,较为典型的有三种:一是妻后母,抱寡嫂;二是妻姐妹婚;三是表亲联姻,不论辈分。
契丹建国前,实行树葬。建国后实行土葬和火葬,并形成了等级鲜明的丧葬制度。契丹人传统的葬俗不用棺木,而是在墓室的后部造一尸台,将尸体直接放在尸台上,火葬者则把骨灰撒在尸台上。后来受汉族葬俗的影响,契丹人中也出现了丧葬用棺的现象。
2.儒学
儒家学说传到了辽国,成为辽国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支柱。阿保机刚建国不久就提出关于治国思想的问题,太子耶律倍提出:“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于是在神册三年(918)下诏“建孔子庙”;四年,亲“谒孔子庙”,命皇太子“春秋释奠”,[343]从此确定了以尊孔崇儒作为有辽一代的治国思想。太宗时,在上京设国子学,令贵族子弟学习儒家经典。938年辽接管燕云十六州,946年灭后晋,中原儒士和儒家经典大量流入辽国。
儒家经典也传到东北地区。开泰元年(1012)铁骊乞赐儒书,诏赐《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至圣宗时,儒家思想在契丹族中更加深入和扩展。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在1044年(辽兴宗朝)宋人富弼上书中说,契丹“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344]由此可见辽朝在上层建筑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都已经相当的“儒化”。
道宗时期,随着儒学的日益深化,契丹人的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认为汉契一家,华夷同风,辽朝文化不异于中原文化。道宗曾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345]皇后萧观音作《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曰:“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蠡谷,声教薄鸡林。大寓看交泰,应知无古今。”[346]儒学使契丹文化与汉、渤海等族文化连为一体。儒学成为辽代文化的基本核心。
3.语言文字
契丹贵族多娴熟汉语、汉字,后在此基础上创制了契丹文字。神册五年(920),突吕不创制契丹大字,后来阿保机弟迭刺又创制契丹小字。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契丹大字是以汉字“隶书之半增损之”,[347]即用汉字偏旁作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缀,在形体上如同汉字方块字。契丹小字是一种拼音文字。自金明昌二年(1191),契丹文字被明令停止使用,后逐渐湮没无闻。[348]契丹文字的创制,推动了辽国文化的发展,并对后来西夏文和女真文的创制,提供了经验。辽国创制契丹字以后,仍通用汉字,许多诗歌、文集、哀册、墓志都是用汉文书写的。
4.文学艺术
契丹贵族多通汉文,擅长文赋、诗歌。其中较为著名的是人皇王耶律倍。他倡儒学,尊孔子,“购书数万卷,置医巫闾山绝顶,筑堂曰望海”。[349] 他“工辽、汉文章”,撰有《建南京碑》和《乐田园诗》。他还“善画本国人物”,加《射骑》、《猎雪骑》、《千鹿图》等,后来“皆入宋秘府”。[350]此外他还通音律、阴阳、医药。
辽世宗耶律阮精通音律,擅长诗赋,曾作诗500首。道宗耶律洪基是文学成就最高的契丹皇帝,他精通诗词歌赋,在位数十年,诗作颇多,其中以《题李俨黄菊赋》最为著名,曰:“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351]道宗皇后萧观音也擅长歌咏诗赋,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契丹贵族文人也多作诗编集,其中较著名的有耶律隆先的《阆苑集》、萧柳的《岁寒集》、耶律良的《庆会集》等。
辽代民间的歌谣、谚语、传说,也是辽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天祚时谚》唱到:“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精神杀女直。”又如《使者歌》:“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352]这些民间歌谣辛辣地讽刺了辽朝的腐败统治。
现存的辽代建筑和雕塑,包括寺庙、佛塔及石窟,主要分布于今内蒙、辽宁、山西、河北及北京境内。辽代建筑比宋代建筑更多地沿袭了唐朝的风格。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道宗二年(1056),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5.宗教
契丹人的原始宗教是萨满教,敬天、地、日、月、山、川。建国前后,佛教和道教随同儒家学说一起由中原传入。902年,阿保机任夷离堇时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之南龙化州“始建开教寺”。912年,阿保机进兵幽、蓟,掳获僧侣50人,迁归西楼(上京),“建天雄寺以居之”。辽建国后,诸京和各地州县都先后修建寺庙。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在诏建孔子庙的同时,又建“佛寺、道观”,[353]佛道二教遂兴盛起来。辽代诸帝都信奉佛教,辽太宗时在木叶山上建菩萨堂,尊为家神。太宗亲自到寺院礼佛饭僧,942年为皇太后祈福袪病,一次饭僧就达5万人之多。圣宗是汉化很深的皇帝,在信仰上以佛教为主,通晓佛法。到兴宗、道宗时,崇佛思潮达到高峰,兴宗亲自往佛寺受戒,命皇太子与僧人讨论佛法。到景宗时,辽政府开始任命僧官管理佛教事业。974年,“以沙门昭敏为三京诸道僧尼都总管,加兼侍中”。[354]道宗精通佛经,曾亲临寺院讲经论法,并于1068年作《御制严华经赞》。《辽史·道宗纪》称其时“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355]由于辽国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植,佛教在辽朝日益盛行,各阶层信仰佛教十分普遍,辽境内佛塔、石窟、经幢及寺院众多。(www.xing528.com)
(二)金朝统治时期
从金朝初年开始,各族文人为繁荣和发展东北及北方地区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金代文化的成就超过了辽代,在各民族共同文化发展的同时,各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仍得以保留并有显著发展。
1.风俗习惯
金代女真族文化和风俗既有对本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外族文化的影响和自身社会进步而产生的变异,表现出明显的土著民族文化风格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女真“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后,耳垂金银,留脑后发,以色丝系之,富者以珠玉为饰”。[356]女真人的衣服以布、皮为主要材料,“土产无桑蚕,惟多织布,贵贱以布之粗细为别。又以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357]日常服饰的主要特征为短袍、左衽、窄袖、盘领,尚白色,足登靴。在与汉族、契丹族的长期共同生活中,女真服饰文化也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女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编绣全枝花,周身六襞积。上衣谓之团衫,用黑紫或皂及绀,直领,左衽,掖缝,两傍复为双襞积,前拂地,后曳地尺余。带色用红黄,前双垂到下齐。年老者以皂纱笼髻巾状,散缀玉钿于上,谓之玉逍遥。此皆辽服也,金亦袭之”。[358]熙宗时,仿汉制,服冠冕。世宗时,又仿汉制定百官朝服制。女真妇女多改穿汉人服装。
女真早期食粥或炒面。豆用来做酱,腌渍肉、菜是女真饮食特点之一。建国前已会酿酒,喜欢豪饮。善养猪,喜食猪肉,每逢重大节日都要杀猪宴饮。后来随着与汉、渤海族人交往增多,学会了种植粟、麦、黍、稻等作物,还学会了制作汉族人的食品。
女真先世黑水靺鞨时期夏天逐水草而居,冬天则住在地穴或半地穴的建筑中。至绥可时,始筑房屋。依山而建,联木为栅,屋顶没有瓦,以木板或桦树皮覆盖,或者以草苫之。冬天,室内“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359]寝食起居皆居其上。至辽代火炕已流行于东北各地,至金代传至中原北方各地。
金代女真帝王实行世婚制,只能在徒单、唐括、蒲察、拿懒、仆散、纥石烈、乌林答、乌古论等八部部长之家,娶后尚主,“天子娶后必于是,公主下嫁必于是”。但对皇帝纳嫔妃没有任何限制,也允许贵族与平民、女真人与外族人通婚。女真社会盛行接续婚。“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故无论贵贱,人有数妻”。[360]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结婚一般实行隶役婚,即成婚后,婿留女家,“执仆隶役,虽行酒进食皆躬亲之。三年,然后以妇归”。[361]金中期,女真族社会封建化完成前后,婚姻习俗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隶役婚为聘娶婚所取代。女真人杂处汉人之中,与汉人通婚者越来越多。
女真传统葬俗为土葬,由于佛教的传播,信奉佛教的女真人又流行火葬。早期女真“死者埋之而无棺椁”,[362]建国后受汉、渤海族文化的影响,女真丧葬用棺木的现象越来越多。女真人在长期的定居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乡土观,于是死在异乡的女真要归葬故里。举行丧礼时,亲友用刀刃剺额,血泪交下,谓之“送血泪”。此外还有“烧饭”礼,即将所有用来祭祀的食物尽焚之。
女真建国前尚不知纪年,不懂正朔,更没有岁时节日。以草一青为一岁。受汉、契丹等族的风俗影响,其节日有正旦、元夕、上巳、清明、七夕、中元、中秋、重九、下元等。其中既有汉族、契丹节日,又有女真节日。世宗时,按唐宋典制定礼制和乐制。除了重五、中元、重九祭天仍保持女真旧俗外,其他的礼仪,皆仿唐宋制度。
2.儒学
金建国以前,儒家思想就已传入北方地区。金朝建国初期,女真文化比较落后,为了巩固政权,太祖、太宗都十分注意招纳汉、契丹、渤海等各族文人为新兴的女真政权服务。太宗很快就灭了辽与北宋,收罗了大批的辽、宋官员及文学之士,并将大量的封建礼乐仪仗、儒学书籍运往京师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女真贵族热心学习儒家文化,如海陵王完颜亮,自幼师从汉族儒士张用直,能吟诗作赋,下棋点茶,结交儒生。金熙宗在上京修建孔庙,进一步推广儒家思想,确定了儒学在金朝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女真统治者还将传统文化比附儒学,认为女真人纯直俭朴的古风与儒家所倡导的忠正、孝悌是一致的,在两种文化有共同点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女真人学习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从而提高女真族的文化水平。
3.语言文字
女真人进入中原初期,华北地区汉族的语言曾一度女真化。可是女真人很快就改说汉语。太祖、太宗时的完颜宗雄、完颜勖和完颜宗翰都精通汉语。到了熙宗、海陵两代,汉语更为普及,“尽失女真故态”。到了世宗时,很多女真贵族甚至不再会说女真语,“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363]
女真建国前没有文字,在辽朝统治下,与契丹统治集团交往时借用契丹文字。金建国初,完颜希尹“依仿汉字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字”。[364]天辅三年(1119)字成颁行,即女真大字,作为金国的官方通用的文字。后来金熙宗又颁布了笔画更为简洁的女真小字。从此女真大小字和汉字、契丹字共同成为金国的官方通用文字。明昌二年(1191)契丹字被废止,但汉字仍然通用,甚至比女真字更为广泛。
4.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既表现出本民族的特点,又受到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金朝初年,大量宋、辽文人涌入女真地区,比如韩昉、张通古、宇文虚中、高士谈、吴激等人。其中宇文虚中是金初文坛的盟主,颇得金廷倚重。这些人不仅能诗善文,而且有不少都在金朝身居高位,因此对金初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金初的这批文人,尤其是由宋入金的文人,在创作上大多表现出对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金熙宗以后,承前代文风,受唐宋文人韩愈、欧阳修、苏轼的影响很深,又有北方民族质朴刚劲、清新自然的独特风格,具有华实相辅的特色。金熙宗是女真帝王中第一个能用汉文赋诗的人,自幼得到汉族儒士的教育,能赋诗染翰,奕棋象戏。海陵王更加爱慕中原文化,擅长诗赋,曾作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365]诗句豪壮雄劲,表达了一统天下的志向。章宗“好尚文辞,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366]其文学修养比金熙宗和海陵王还要高。
女真音乐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较深。女真本民族的乐器有鼓和笛,乐曲有“鹧鸪曲”。占领中原地区后,女真族引用唐宋的乐器,如笙、箫、琵琶等。到金中期,女真“内地”的贵族遗老,已多不习本族乐曲,比如大定二十四年(1184),世宗巡幸上京,宴欢宗戚,宗室妇女“以次第进舞”,但数月来,“未有一人歌本曲者”。[367]
5.宗教
女真祖先信仰萨满教。女真人相信萨满是沟通神人之间的中介,通神语,替神显灵。能为人消灾解病,替人复仇。萨满祝神时身穿“彩服画冠,振铃击鼓”,跪拜,口中念念有词。众人鸣鼓拔刀,作相互斗武状。[368]女真人对萨满的“神通”深信不疑,因此萨满在女真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金朝初年,一些僧侣和被强行北迁的原辽地各族百姓一起来到女真内地,开始在金上京修建寺院。佛教一开始并不被女真人所接受,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族人的涌入,佛教渐渐为女真人所接受。熙宗与皇后亲自到“佛寺焚香”,贵戚望族也多舍男女为僧尼。“金国崇重道教,与释教同”,而“奉佛尤谨”。[369]各地庙宇林立,香火极盛。仅上京城内就有宝胜、庆元、储庆、兴元、兴王、光林等六座名刹。国家又专设各级僧官管理佛教事务,在京的佛教老尊宿称为国师,帅府僧职称为僧录、僧正,府州僧职称为都纲,县的僧职称为维那。女真皇帝虽然信奉佛教,但不像契丹皇帝那样无度崇拜。他们一方面修庙宇,烧香拜佛,另一方面又釆取一定的措施限制佛教的过度发展。除佛教外,道教在东北和北方地区也有一定传播。上京东南还有道教的“金源乳峰古洞”,是太虚崇道之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