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时期的中原文化区,主要是指北宋统治的地区。这一时期由于各政权势力的此消彼长,中原地区的文化面貌变化较大。北宋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金朝灭亡北宋并占领了北方地区,这使北方地区的文化出现一定程度的北方民族文化特色。南方地区文化在北宋后期赶上并超过北方地区,文化重心移向东南地区,南宋巩固了东南地区文化重心的地位。此后的元明清虽然政治重心北移,但文化重心长期稳定在东南。
(一)中原北方文化区
该时期的北方文化区,主要是指北宋淮河以北地区,包括东京开封府、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该地区在北宋时期文化十分发达,金朝占领该地区后,文化出现较大变化。
1.北宋统治时期
北宋前期,北方地区仍保持着文化领先地位,在学术、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其文化风貌表现出不同于南方的特征。
(1)风俗习惯
北方历来重视农业生产,民风勤劳务实,崇尚节俭,生活淳朴,与南方人相比,北方人更加质朴忠实厚道,如河东人“其民风俗,素号忠厚”。[322]北方人多安分守己,但缺乏灵活性,“甚者失之滞固”。北方人身体强健,性格的另一特点是尚武、强悍,加上这一时期北方为边防重地,战乱频繁,人民也养成了好战的习性,形成强悍的民风。史载,“西北地高而寒,其民体厚而力强,气刚而志果”。[323]“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324]北方人的上述性格特色构成了北方风俗的底色,成为北方文化的基调。
(2)儒学
宋代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宋代学术有两大特点:一是儒学向南方扩散;二是宋学取代了汉学,中国学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北方地区有传统的学术优势,这在北宋前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宋史·儒林传》所载宋代著名学者前20名,除了南方学者胡瑗,其余都是北方人,尤以京东、京西、开封府人为多。[325]北宋时儒学出现了地方学派,有“关学”,是由关中学者组成的学派,由开封人张载所创,主张学以致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唯物主义学派。“洛学”广义上是指定居洛阳的士大夫的学术,狭义指的是二程(程颐、程颢)理学。二程理学视“理”或“天理”为世界的本原,主张“格物致知”,“去人欲,存天理”,其理论系统,具有思辩性,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后来洛学向南方传播,南宋时朱熹在此基础上建立“闽学”。“吕学”,由宋仁宗朝开封人吕夷简创立,是中原文献学学派,该学派注重文献、不偏不倚、融会贯通,由吕氏家族世代相传,到南宋时发展成为“婺学”。
从学风上看,北方人治学踏实刻苦、厚积薄发、不善发挥。“北方之人,如拙者用富,多才而后为富”,[326]勤学苦读才可能有所建树。这与北方人性格忠直憨厚有关,善于强记而不善演绎,长于积累而不善发挥,于是形成北方学术根基厚实的特点。对于传统儒学的态度,北方以疑传派为主,以京东学者孙复、石介、刘颜等为代表,主张破除对传注的迷信,重新解释经典,但在实质上还是尊孔孟,捍卫儒家经典的权威。
(3)文学艺术
北方地区文学不甚发展,北方士人大多“性朴茂,而辞藻不工”,[327]文风粗犷豪放,文笔刚劲,质朴简洁,但风格单调,辞藻不足。北方士人偏重于经学,不屑于文学创作。如洛阳著名学者程颐认为“夫有道者不矜于文学之门”,提出“作文害道”的观点。[328]
宋代仿西蜀和南唐制度,设立翰林图画院,宋徽宗时,画院达到鼎盛,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都有所发展。宋代山水画成就很高,有南北山水画派之分。北方山水派取得的成就很大,宋初“山水派三大家”长安人关同、青州人李成和耀州人范宽,绘画风格气势雄浑,景界开阔。北方山水派对后世画风具有较大的影响。
五代后周时,周世宗曾下令禁止百姓出家为僧尼,大力打击佛教。入宋以后,诸帝皆提倡佛教,如宋太宗亲自撰写《新译三藏圣教序》以弘扬佛法。宋真宗作《崇释论》,认为佛教与儒学“迹异而道同”。当时全国有僧人近40万人,北方较之南方僧尼人数少,并主要集中在东京开封府和河北路。从教派上看北方流行律宗。
宋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皇室尊崇道教,太宗诏令开封、苏州等地修建道观。宋真宗虚构了一个祖先赵玄郎,奉为道教尊神,在开封及各路遍置宫观。宋徽宗更是一个狂热的道教信徒,曾自封“教主道君皇帝”,诏求道教仙境,设置道阶道官。因为统治者的提倡,道教在两宋十分流行。但北方道教的发展远不如南方,如天禧年间北方的道观数量为2936处,只占全国道观总数的15%。[329]118处洞天福地,北方仅有5处,其余皆在南方。
2.金朝统治时期
金代占领淮河以北半壁江山后,中原北方地区的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大批汉族士人随宋室南渡,北方地区的文化出现衰退的迹象,但到金代中后期,文化又有所恢复和发展,并成为金朝的文化中心区。另一方面,金朝将大量女真人迁入汉地,女真族文化开始影响北方汉人。
(1)风俗习惯
金初,女真统治者强制推行女真化政策,令汉人削发、短巾、左袄,如天会七年(1129),“行下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330]将女真人的习俗强加给汉人。金熙宗以后,大量迁入汉地的女真人与汉人杂居相处,风俗互染,女真人仰慕先进的中原汉文化,很多人改著汉族衣冠,汉人服饰在女真人日益流行。另一方面,女真人的服饰文化也影响了北方的汉族人。女真人的服饰在汉人中也流行起来,甚至传到南宋地区。范成大的《揽辔录》记载:“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
(2)儒学
由于大量北宋士人南渡,中原北方地区的儒学呈衰落的局面。但由于金朝统治者奉儒学为治国指导思想,中原北方地区的儒学仍有所发展,涌现出许多通晓经学的汉族名士,如应州浑源(今山西浑源)人雷渊,注释《易》;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人李献甫,精通《左传》;藁城(今河北藁城县)人王若虚,通晓儒学,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等传世;弘州襄阴(今河北阳原)人李纯甫,批判程氏理学,著有《程伊川异端害教辩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赵秉文,是金末儒学的领军人物,他认为儒家是墨、道、名、法等诸家的根本,诸家的源头都是儒家,著有《原教》、《性道教说》、《中说》等。随着女真科举制度的确立,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选得徒单镒等27位首批女真进士。世宗诏“京师设女直国子学,诸路设女直府学,拟以新进士充教授,以教士民子弟之愿学者”。[331]儒学在女真人中得到广泛传播。
(3)文学艺术
金代文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北方少数民族天性质朴刚健,文学作品华实相扶,风骨遒上,受到北宋文风的影响后,形成了刚柔并济、豪婉兼备的风格。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金太祖到海陵王(1115~1161),由于该时期的文人全是由宋入金和由辽入金的汉族、渤海文人,因此被称为“借才异代”期。该时期中原北方地区的文人以蔡松年为代表。蔡松年擅长作词,风格接近苏轼,为时人称颂。二是世宗、章宗两朝(1161~1208),该时期金朝文化进入全盛期,一大批文人名士脱颖而出,因此被称为“国朝文派”期。该时期的文人主要有蔡珪、党怀英、王庭筠等。其中党怀英最为著名,“以高文大册,主盟一世”,[332]可见其在金代文坛的地位。该时期的文学以歌功颂德为主,彰显文人个性,风格较为多元。三是从“贞祐南渡”到金亡(1214~1234),是金代文学的繁荣期。该时期的知名文人主要有赵秉文、杨云翼、李纯甫、王若虚、雷渊、李俊民、元好问等。其中以元好问最具代表性。元好问(1190~1257),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也是金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被其学生及后人尊称为“一代宗工”、“一代宗匠”。他在诗、词、散文和文学理论方面,著作宏富,代表了金元文学的最高成就。他在诗词方面的造诣也颇高,《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摸鱼儿·问人间情是何物》都是流传后世的名作。元好问的志怪小说《续夷坚志》是迄今所知唯一的金代小说集,其成就超过了洪迈《夷坚志》等宋人的志怪小说。《中州集》是一部金诗汇编,共收录作家251人,作品2062首,对于研究金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www.xing528.com)
金代的书法艺术基本上是师法北宋诸派,出现了一批名家。如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任询,被称为“当法时第一”。[333]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党怀英擅长写正书、八分(隶书)、篆字。赵秉文评价其书法兼备了唐李阳冰之篆、东汉蔡邕之八分、唐虞世南之小楷。[334]元好问称其正书、八分,百年以来无与比者,篆字则为李阳冰以后第一人。赵秉文,书法兼善各体,元好问称其字画有魏晋以来风调,而草书尤其精妙,“殆天机所到,非学能至”。[335]
北方地区戏曲艺术的代表是金院本和“诸宫调”。金在对宋战争中,掳获大批北宋杂剧艺人。大批北宋杂剧艺人入金,为金代杂剧发展创造了条件。金中期以前的杂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复杂,有些类似于“杂耍”之流的表演形式,[336]与金元之际盛行的具备念白、歌唱、情节、表演的纯粹意义上的戏剧——杂剧,有明显的区别。到金代末期,出现院本。元末陶宗仪的《辍耕录》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谭,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337]可见金代的杂剧和院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诸宫调是一种大型说唱艺术,早期的诸宫调已失传,现存有两部金代诸宫调传本《刘知远诸宫调》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的出现在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元杂剧出现的先声。1959年在山西侯马牛村发现的金代董氏墓,[338]出土了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砖雕舞台模型,戏台正面宽约60厘米,高约80厘米,进深约20厘米,砖雕戏台上有5个优伶砖俑,全彩戏装,举手投足,形象生动。金代流行的诸宫调是元杂剧的先声。
(4)佛教和道教
金朝佛教诸宗皆有相当规模的发展,黄河流域在女真人占领之前,禅宗的杨岐、黄龙二派非常兴旺。金代华严派名僧有宝严、义柔、惠寂等,他们在北方诸大寺多次开讲《华严经》,门徒众多。金代佛教寺庙的分布,大部分在山西地区。根据《山西通志·寺观》记载,金代山西地区建、修或重建、重修的寺、院、庵,共计164处。其中西京路10处,河东北路93处,河东南路61处。以太原最多,共计68处,可见太原府是金代佛教发展的重心区。
金朝道教主要有三大教派:一是金熙宗时期卫州(今河南汲县)人萧抱珍所创的太一教。太一教得到了金朝统治者的支持,因此声势大振,在北方地区得到迅速传播。二是金世宗时期陕西咸阳人王喆所创的全真教。全真教主张儒、释、道合一,倡导苦行、忍辱、柔弱、清净,并得到金朝皇帝的青睐,到元代则更加昌盛。三是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刘德仁所创的大道教,其基本教义是安贫乐道,苦节危行,忠君孝亲。大道教得到金世宗的支持,势力开始迅速壮大,到元代仍很兴盛。这三教都是在女真入主中原后,在异族的压迫下创立的新教派。三教都主张柔弱、忍耐,这无疑有利于统治秩序的巩固,因而为金元两朝统治者利用和推广。但总的来说,北方地区道教没有佛教兴盛。
(二)南方文化区
南方文化区包括宋朝的淮南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东路)、江南西路(江西路)、荆湖北路(湖北路)、荆湖南路(湖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广南江路(广东路)、广南西路(广西路)。这一时期,该地区由于政局稳定、经济发达,创造了高度的文化成就,尤其是从北宋后期开始,成为全国的文化重心区。
1.风俗习惯
南方人性格的最大特点是灵活机巧,但又失于轻率浮躁。晁补之概括道:“夫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更捷而多能,轻清而好奇。”[339]生活上不求务实而讲究排场,崇尚享受,作风奢侈。重视商业,勇于追求财富。在两广地区,连妇女和僧人都纷纷投入经商大潮。很多上京赶考的士人甚至边赴考边做生意,可见商业在南方人民生活中的地位。由于南方好多地区人多地狭,民事纠纷也就格外的突出,某些地区甚至有人因为打官司而耽误了农时,连妇女都加入了打官司的行列,好讼之风最盛的地区是江西。
2.学术思想
南方的儒学根基不深,在北宋时鲜有儒学大家。但随着儒学向南的传播,南方的学术一直处于迅猛发展的态势。到南宋时,学术重心已经转移到东南,南方的学术水平已远远超过北方。
“闽学”由朱熹创立,由“洛学”发展而来,后世将“洛学”和“闽学”合称为“程朱理学”。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学”从宋理宗开始就被确定为“显学”,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由江西人陆九渊创建,陆九渊曾在象山讲学,人称“象山先生”,其著作被后人辑为《象山先生全集》。他将儒学思想与禅宗思想相结合,并继承了程颢“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提出“心即理”的主张,对明代王阳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婺学”又称“金华学”,是继承“吕学”发展而来。“吕学”创始人吕夷简的曾孙吕好问随宋室南渡后,于两浙婺州创立“婺学”,在南宋时名满天下,与朱熹、陆九渊学派共同组成南宋三大学派。此外,南宋时还产生了反对理学、提倡功利的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
从学风上看,南方人聪颖灵巧,善于突破陈规,标新立异,长于表现,但难以平心静气,踏实治学。对传统儒学的态度方面,南方疑经派居多,如欧阳修、王安石、刘敞、陆九渊、苏轼等。疑经派对儒家经典几乎发动了全面的进攻,比北方的疑传派无疑要激进得多。
3.文学
宋代文学中南方文学成就辉煌,南方士人的文学修养普遍较高,文豪辈出。宋代的词作中心在南方,著名词人多为南方人,而以两浙、江西、福建为最多。
北宋初年,以“花间派”为代表的西蜀词和以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对当时词坛的影响尤为深刻,代表人物为晏殊、晏几道和欧阳修等。其风格为悱恻缠绵,凄楚伤感。北宋词人中成就最大是柳永和苏轼,柳永的作品充满了市民气息,词风婉转柔美,清丽消沉,对南宋的词作大家李清照等人影响较大。苏轼的作品冲破了传统词作的范畴,幻想丰富,意境雄浑,豪迈奔放。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奠基人。
南宋词坛的风貌在抗金的氛围中焕然一新,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矛盾的词作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代表人物是陆游和辛弃疾。此外,还有极负盛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被后人视为婉约派的正宗。南宋后期,随着国势渐衰,宋词风格便出现逃避现实,华而不实的特征。代表人物有姜夔、吴文英等。
两宋诗作中心皆在南方,南方诗人约占全国总数的69%,[340]并出现了地域性的流派,比如“江西诗派”。从文风方面看,南方文人的文风柔慧细腻,清新典雅,辞藻华丽,但胸襟狭隘,豪放不足。
4.艺术
南方山水画派的风格是以小景为主,充满灵气。著名的画家有江宁僧人巨然、湖州人燕文贵、襄州人米芾等。南宋山水画家以马远和夏圭最为杰出,两人的构图都别具一格,喜取“一角”、“半边”之景,于是分别有了“马一角”和“夏半边”之称。南方山水派的缺点是琐细轻浮,骨气不足。
音乐在南方非常普及,民间几乎处处可闻声乐之声。音乐最发达的地区是四川,“俗好歌舞,危弦促管,声尤激切”。[341] 广东、广西、荆湖、淮南、两浙地区的音乐歌舞都十分兴盛,风格是优雅婉转。
5.佛教与道教
南方佛教十分兴盛,尤其是东南地区,以两浙、福建最为突出,僧尼数量也最多。从佛教教派上看,南方流行禅宗。南方地区的佛教较之北方更加丰富多彩,其中两浙路、江西路荟萃了各路佛教的精华,代表了宋代佛教文化的最高水平。
宋代道教中心在开封,但纯正的道教文化在南方,这是因为南方多奇山异水,更适合道教的发展。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江西、两浙、川峡、广东、荆湖的道教也都很盛。从道观数量上看,南方道观人数也多于北方。如天禧年间南方共有道冠1.6812万人,占全国总数的85%。南方山水绮丽,因此全国118处洞天福地也绝大多数集中在南方,其中两浙尤其多,凡35处。从道教教派上看,四川是天师派的发源地,而江东则是天师派的中心,因此南方流行俗家道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