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原经济区:中国地方史纲及北方经济区概述

中原经济区:中国地方史纲及北方经济区概述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6](一)北方经济区以秦岭、淮河为南北界线,北方主要指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

中原经济区:中国地方史纲及北方经济区概述

中原包括北方和南方两个亚区,地理范围相当于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安徽、江西、四川等省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前期是北宋统辖区域为主,后期主要是南宋和金朝南部的辖区。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皆较发达,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尽管战事纷纭,但农业生产仍有长足发展,传统农业完成了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定型,推动着农业生产向集约化经营发展。[226]

(一)北方经济区

秦岭、淮河为南北界线,北方主要指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

1.农业

北方平原广阔,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可耕率高,土质一般也较肥沃,主要从事旱地农业,水利资源整体不如南方,尤其是黄河河患害大于利。

宋代是农业生产工具重要的发展时期,为适应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生产程序增多的要求,为完成某种生产程序的专业生产工具应运而生,农业生产工具不仅多样化,而且制作工艺业有明显提高,宋代除犁铧外,农具几乎全部由铸造改成锻制。新出现的农具中,“踏犁”是为了解决耕牛不足而发明的,四五个人用踏犁耕地可比一犋牛犁,宋真宗时,踏犁推广于河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抗旱用的提水工具龙骨车,宋代开始出现使用畜力龙骨车和水力驱动的龙骨车,大大提高了效率

北方的农作物以麦为主,周紫芝《竹坡诗话》云:“河朔地广,麦苗弥望。”南部地区已广泛种植水稻,如北宋时“洛下稻田亦多”,并有无芒稻。[227]其他作物还有粟、豆、稻、黍等。到金朝末年,受江南影响,南部也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如金人程渊言:“砀山诸县陂湖,水至则畦为稻田,水退种麦,所收倍于陆地。”[228]从粮食产量上看,一般旱地亩产量在140市斤左右,两熟制的亩产量则更多。

经济作物方面,北方盛产桑麻,尤其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桑蚕、麻种植非常发达,时人曾赞叹河北“从来河朔富桑麻”,[229]“青齐之国,沃野千里,麻桑之富,衣被天下”。[230]这两地的桑蚕业在社会经济中已占有很大的比重,庄绰言:“河朔、山东养蚕之利,逾于稼穑。”[231]陕西、山西等地的桑蚕业虽不及以上地区,但河东的麻业较发达,《宋史·地理志》言其“寡桑柘而富麻彊”。关中所产蚕丝,“率是黄丝”。[232]陕西毛纺织业发达,“泾州虽小儿皆能撚茸毛为线,织方胜花”,[233]很有地方特色。

2.畜牧

中原地区畜牧业重心在北方地区。北宋官营畜牧业主要是养马业,全部分布在北方。北宋牧马监有19所,宋真宗大中祥符初,有马20余万匹,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天下应在马凡十五万三千六百有奇”。[234]民间养马业以西北地区为发达,宋祁说:“河北、陕西、河东出马之地,民间皆宜畜马。”[235]此外还有驴、骡、牛、骆驼等畜牧业也有一定的规模,宋代的养羊业很发达,有官方直接经营的,如宋真宗时,牛羊司存栏羊数为3.3万只。[236]民间养羊业更为发达,河东太原,“驼与羊,土产也,家家资以为利”。[237]金朝,虽然畜牧基地在北方草原地带,但在中原地区畜牧业也很发展,如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南京、陕西路的牧地分别为6.352万余顷和3.568万余顷。

3.手工业

北方矿冶业、纺织业、农产品加工业、盐、酒、制瓷以及造纸等各项手工业,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考察几个比较重要、占优势的行业状况可见北方手工业发展水平之一斑。

矿冶、金属制造业。北方矿冶业比较发展,尤其是金和铁的产量较多。如北宋京东是最主要的产金地,河北是最重要的产铁地,陕西是最主要的产水银地和主要的产铅地。金朝大兴府(今北京)产金、银、铁。北方盛产煤炭,尤以西北地区产量为突出,如北宋河东(约今山西省)富产煤,居民大多“仰石炭以生”。[238]京师开封是一个最大的煤炭消费城市,至少有22个煤炭供应、储存网点,遍布京师各地。

纺织业。北方的纺织业较南方发达,河北是桑麻胜地,纺织业极为发达,产量高、质量优,工艺高超,曾有“河北衣被天下”之誉。[239]北宋又有所谓“河北缣绮之美,不下齐鲁”,[240]号称天下第一的“东绢”即是京东纺织品的代表作。金朝在真定、平阳、太原、河间、怀州设有5处绫锦院,平州的绫,涿州的罗十分闻名,又有河间府产无缝锦,东平府产丝、绵、绫、锦、绢等等,北方运销到南宋的丝织品被称为“蕃罗”、“北绫”、“北绢”等。金时燕山府“锦绣组绮,精绝天下”。[241]

盐业。北方的颗盐以山西解盐为代表,在全国范围内,解盐的质量是最上乘的,“今解州(今天山西运城一带)安邑两池所种盐,最为精好”。[242]解盐除供应本地外,今河南、山东、河北、淮南皆食用解盐,供应范围相当大。

陶瓷业。北宋是瓷器史上的鼎盛时代,北方瓷器生产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非常发达,工艺空前绝后。河北定窑系是宋代北方陶瓷业最高水平的代表,定瓷的色彩有白、红、黑、土4种,《陶录》云,定瓷有凸花、划花、印花、绣花诸种,多牡丹萱草飞凤花式。定窑印花白瓷堪称绝品。河北磁州瓷窑系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产品以日用品为主,瓷胎坚细,釉色白而微黄,釆用绘、剔的方式绘制花纹图案。钧州(今河南禹县)的钧窑系工艺独特,在金朝继续生产,窑工掌握了窑变的技术,烧造出瓷器的釉色有绿中微蓝、紫红、月白,或似晚霞一片,间以紫红与青蓝;或呈玫瑰般紫红娇艳,色彩多变,绚丽灿烂之至。

4.商业贸易(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北方的城市经济更加兴旺发达。商业城市主要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成为货物中转和商品集散的中心。北宋京师开封,倚汴水而建,汴水南连淮河、长江直通东南和西南,与河北、西北则有陆路往来。开封城内主要商业区终日车马杂沓、交易繁忙。唐朝时的坊、市制度已打破,店铺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晓市,堪称城市经济繁荣的典型。金朝迁都以前燕京(今北京)已是很发达的商业城市,“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僧居佛宇,冠于北方”。[243]

(二)南方经济区

1.农业

总体来看,南方地理环境山区较多,实际开发面积有限,但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地可用率比较高,自然植被茂盛。[244]当时吴越闽蜀地区是南方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自魏晋以来到宋代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方以稻作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他作物所占比重不大。《宋史·食货志》曰:“江北之民杂植诸谷,江南专种秔(音同“粳”,一种稻)稻。”[245] 北宋中期鄂州农民创制了“秧马”,苏轼《秧马歌》说:“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秧马是一种拔秧或起秧工具,至今江南还有遗存,称为“秧马”、“秧鞍”。

由于南方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的发展,宋代南方土地开发和利用有显著发展,首先是大规模的圩田建设,北宋中期以后太湖流域及皖南沿江地区兴建起大批圩田,进入南宋以后围湖造田的现象更为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太湖流域旱涝灾害频仍,政府屡禁而不能止。但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即是农业总产量的提高,故宋人说“江浙二方,天下仰给”。[246]其次是开发山地,如福建地区自五代以来,山垦运动连续不断,时人记载:“闽山多于田,人率危耕侧种。”有诗云:“一岭复一岭,一巅复一巅,步丘皆力穑,掌地也成田。线引山腰路,针穿石眼泉。”

两宋时期,南方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耕作体系,耐旱、穗长而无芒,不择地而生的占城稻在南方的引种和推广,促进了南方稻麦两熟制逐渐推广和普及,福建和两广地区还大面积出现水稻两熟制和三熟制。稻作农业以太湖流域、福建沿海地区、成都平原为最高,其中太湖流域尤为显著,故有“晋宋以降,仓廪所积悉仰给于浙西水田之利,故曰:‘苏湖熟,天下足’”之语,亩产稻米为287市斤左右(折今亩,下同);淮南地区、长江中游、两广地区,大体亩产稻米在200市斤左右。

经济作物方面,南方盛产木棉、茶叶。广西、广东、福建在木棉种植业上占有绝对优势,《太平寰宇记》记载,琼州“以木棉为毯”。随着发展推广,“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南宋时木棉向北推进到江西、两浙。茶树性宜温,适宜生长在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茶业发达,创造出很高的经济效益。福建的北苑茶专供上贡朝廷,号称天下第一。

2.手工业

矿冶、金属制造业。南方盛产铜、锡、银等有色金属,如广东是最主要的产铜地和主要的铅、锡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矿冶基地,广西则是锡的主要产地。在冶炼技术方面,南方的冶铜技术比北方发达。

纺织业。历五代到宋朝,长江下游地区的桑蚕业有了长足发展,已经开始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桑蚕业抗衡。据《宋会要·食货,匹帛》记载,当时纳缴租税和上贡的丝织品仍以绢为大宗,长江下游的纳绢量在数量上已经压倒黄河流域而居首位,但是绵、绮、绫等较珍贵的丝织品还不及北方。福建地土不宜桑蚕,丝织业极少,但出现了木棉纺织业,发展极有前途。到南宋时期,北方桑蚕业衰落,南方桑蚕业上升,并确立了南方桑蚕业的中心地位。

陶瓷业。南方陶瓷业总体发展水平逊于北方,处州龙泉窑,是南方烧制青瓷的中心,瓷器釉色以粉青和米色为主,还有灰青、鱼肚白等,尤其以纹片(又称“开片”)著称,纹片按形状分为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景德镇窑,是宋真宗景德年间因江东饶州昌南镇瓷器著名而改,以青白瓷为特色,后遂发展为我国的产瓷中心。

造纸。宋代的造纸业分布于南北方许多地区,以两浙、江东、成都、陕西以及湖北为发达。如两浙“温州作蠲纸,洁白坚滑,大略类高丽纸。东南出纸处最多,此当为第一焉”。[247]湖北鄂州的蒲圻(今湖北蒲圻),产纸亦佳。陆游曾说:“前辈传书,多用鄂州蒲圻县纸,云厚薄紧慢皆得中,又性与面粘相宜,能久不脱。”[248]南方是宋代造纸业的重心地。

3.商业贸易

宋代南方地区的商业贸易不仅比前代有所发展,而且超过了北方。南方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各种类型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工商业城市成都,地处西南交通枢纽,不仅是川西坝子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的粮食、绢帛、陶瓷、茶叶、纸张、书籍等商品的集散地,而且是同吐蕃大理等周边政权进行茶马贸易的重要商埠。宋人吕大防《锦官楼记》记载,成都“万井云错,百货川委,高车大马决骤于通途,层楼复阁荡摩乎半空”。太湖流域的苏州、东川地区的汉中、两湖地区的荆州、潭州都是与成都类似的区域经济贸易中心。[249]在四川发展起来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南宋时流布于东南诸路。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特别是南方一些沿海城市,宋朝先后在广州、泉州、秀州(今浙江嘉兴)、杭州、明州、温州、密州、江阴军、澉浦等重要的外贸港口,设置专门管理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250]据周去非《岭外代答》和赵汝适《诸蕃志》记载,与宋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有50多个,有日本、高丽、东南亚各国、南亚各国、阿拉伯诸国、非洲诸国,宋朝输出的物品主要有金银、钱币、瓷器、丝织品、漆器、铜铁、药材、糖、酒等物,输入的主要有各种香料、象牙、玳瑁、真珠、犀角、黄蜡、龙脑、乳香、药材等物。在经济贸易的同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如阿拉伯的医学对宋朝医学产生了影响,输入的药材为宋朝医学界所采用。中国的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火药及制造技术由印度传入阿拉伯,后来指南针和火药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2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