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地方史纲: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影响

中国地方史纲: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影响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规模迁徙流动时期,也是各民族大规模融合的时期。首先,大量少数民族迁入内地,一段时期内改变了迁入地民族人口的成分,在长期杂居相处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民族融合。

中国地方史纲: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影响

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规模迁徙流动时期,也是各民族大规模融合的时期。南北民族迁徙过程中,无论是少数民族迁徙到中原地区,还是汉族人民向北、向南的迁徙,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速了各民族间的融合,然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大批少数民族逐渐融入汉人之中,成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现象。

首先,大量少数民族迁入内地,一段时期内改变了迁入地民族人口的成分,在长期杂居相处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民族融合。辽金时期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人民大量迁入内地,使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在某些地区激增,从而改变了民族的分布格局,各民族杂居现象十分普遍,各民族相互通婚,共同生产生活,各族人民之间文化和血缘的交融,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如女真人,“自金人兴兵后,虽渐染华风,然其国中之俗如故。已而往来中国(指中原汉族地区),汴、洛之士,多至其都。四时节序,皆与中国侔矣”。[221]内迁的北方各族不断地融合于汉族之中。在金朝灭亡后,元朝规定生长于汉地,风俗同于汉人的女真人,“同汉人”。[222]这使自东北移民到中原的200多万女真人绝大多数融合于汉族之中。

其次,北迁的汉族中也出现少数民族化的倾向。一些汉人北迁后,世代居住在契丹内地,或女真内地,在与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中也逐渐出现少数民族化的倾向。以辽代为例,辽代汉人与契丹等北方民族互为婚姻,在长期的生活中风俗互染,一些汉人已采用契丹人的婚俗、葬俗,如契丹人“妻姐妹婚”、“表亲联姻,不分辈分”的习俗,在汉人上层社会中亦不鲜见。辽知大定府少尹尚暐符死后丧葬釆用契丹习俗,不用任何葬具,夫妇二人的骨灰分别置于墓室北部的左右两侧。[223]此外,辽代汉人葬服用网络,随葬马具、兵器,殉牲的现象也多有发现。一些墓葬如果不发现墓志,很难与契丹人的墓葬区别。(www.xing528.com)

再次,10~13世纪300年间,汉人的南、北迁徙一直持续未止,大规模、长时间的迁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汉人分布区域的扩大。到13世纪初,汉人已经分布在中国南北广袤的土地上。北方,最北可达到今天黑龙江省地区有汉人居住。[224]南方,东南沿海地区汉人数量显著增长,如在北宋兴化军(今福建莆田市),南宋汀州(今福建长汀)、漳州长泰县(今属福建)等地区,因汉人的大量迁入都出现了人稠地狭的局面。南宋时期,因汉人徙居南方各地区,两浙、江西、福建、两广等路的人口一直在稳步增加之中。[225]随着汉人分布地区的扩大,当地少数民族人口逐渐接受外来的汉文化,程度不同地出现汉化现象,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成为以汉人为主的汉文化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