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代末直到金代末期,都有大批的汉人迁徙到北方。徙居地区包括契丹、女真统辖的东北地区,以及西夏统辖的西北地区。汉人北迁原因主要是战争期间被契丹、女真军队掳掠,强行北迁。此外,也有汉军将领率部投附辽、金王朝,以及汉民流入辽、金境内。与后者相比,被掳掠去的汉人在数量上要多得多,时间也持续得相当久。
在契丹建国前后,契丹军队对周边各民族、各政权进行了大规模的掳掠战争。据史籍记载粗略估算,在耶律阿保机登基前后出兵掠夺的汉族人口至少在20万人以上。如902年(唐天复二年),耶律阿保机对长城以南发动的第一次战争,即“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唐天佑二年(905),契丹“进兵击仁恭,拔数州,尽徙其民以归”。辽神册六年(921),“十一月……分兵略檀、顺、安远、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遂城等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天赞三年(924),“梁灭,阿保机帅兵直抵涿州。时幽州安次、潞、三河、渔阳、怀柔、密云等县,皆为所陷,俘其民而归,置州县以居之,不改中国州县之名”。[203]直至1004年(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宋辽澶渊之盟签定后,辽对河北和河东的北部、中部地区近百年的掳掠才基本结束。[204]
除此之外,在唐末五代时期,为避中原战乱还有一些汉人携家带口流入契丹地区,尤其是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割据幽州时,以残虐闻名,“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205]一些守边将领也率所领军队和人民投奔契丹。如辽太祖元年(907),平州刺史刘守奇因其兄刘守光夺父权,率数千人来降,安置在平卢城(今辽宁朝阳市)。有学者估算辽朝各时期迁入长城以外辽河流域的汉族人口可能有三四十万。[206]其中很大一部分被迁至契丹内地,即西辽河流域。(www.xing528.com)
金朝建立后,随着对辽、宋战争的胜利,女真统治集团也将大量汉族人口北迁到金境,以“实内地”,即金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及周围地区。如太祖天辅六年(1122),“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则移其民而实之”。[207] 天辅七年(1123)取燕京路,“二月,尽徙六州氏族富强工技之民于内地”。同年四月,“命习古乃、婆卢火监护长胜军,及燕京豪族工匠,由松亭关徙之内地”。太宗天会元年(1123),“以旧徙润、隰等四州之民于沈州(今辽宁沈阳)之境”。天会五年(1127),金灭宋后,从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将“华人男女,驱而北者,无虑十余万”。[208]此外,其他零星掠夺和迁徙则不可胜数。金代迁居到东北的汉人,大都分布在北京路(今辽西、内蒙东部)、东京路(今辽东)、咸平路(今辽北)、上京路(今吉林及黑龙江省)。金代这四路的人口比辽时增加数倍,增长的人口主要是迁来的汉人。据学者统计,金代东北地区汉人总数约200万人。[209]由此可见,金朝时期北迁的汉人数量之大。
此外,还有迁徙到西北的党项政权境内的汉人。北宋时期,宋夏之间的战事不断,据文献记载,有大批的宋兵被俘,西夏“得汉人勇者为前军,号‘撞令郎’,若胆怯无他伎者,迁河外耕作,或以守肃州”。[210]还有一些被党项掳掠、招诱过去的边民。自李继迁始,历代党项统治者就很注意搜罗汉族人才,如李谅祚“每得汉人归附,辄共起居”。[211]可见有一些汉族士人投附西夏。但是,两宋时期汉人迁徙到西北的人数远不及迁徙到东北的人口规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