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边疆主要是指西域和甘青一带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内蒙古西部和宁夏、甘肃、青海的一部分地区。唐亡以后,在宋辽金夏对峙时期,西北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喀喇汗王朝、高昌政权、河西回鹘政权和西辽政权,各政权内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一)喀喇汗王朝
喀喇汗王朝是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伊斯兰王朝。[72]840年,西迁的15部回鹘西奔葛逻禄,[73]与葛逻禄、样磨等操突厥语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亚地区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亦称黑韩王朝、黑汗王朝,或伊利汗朝。喀喇汗王朝共存在372年(840~1212),最盛时期的疆域:东南至今天的若羌;正东达今天阿克苏与拜城之间的荒山、沙漠,以荒山、戈壁与高昌王国为界;东北抵阿尔泰山,与辽朝为邻;正北到巴尔喀什湖一线;西北至咸海,包括花剌子模在内。[74]1017年哥疾宁王朝占领花剌子模,[75]喀喇汗王朝才失去这一地区。正西与西南以阿姆河与哥疾宁王朝为界;正南至帕米尔高原之南,包括帕米尔高原在内。境内的主要民族有回鹘、葛逻禄、样磨、处月、突骑施、古斯、粟特等。
关于喀喇汗朝早期历史的情况,记载很少。在察合台汗国学者杰马尔·卡尔希所编的《苏拉赫辞典补编》的片段记载可知,喀喇汗王朝的开国者为毗伽·阙·卡迪尔汗,[76]在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东)建立了政权。毗伽·阙·卡迪尔汗的孙子萨图克称布格拉汗期间,统一了喀喇汗王朝的全境,并以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为首都。萨图克最突出的成就,是在西部突厥各族人民与穆斯林世界频繁交往250余年的基础上,首先皈依了伊斯兰教,并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准噶尔盆地、七河流域地区。他的长子木萨继位后,即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使喀喇汗王朝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由突厥语民族建立的伊斯兰教王朝。10世纪末,喀喇汗王朝攻灭了邻国萨曼王朝。[77]11世纪初,玉素甫·黑的儿汗时攻下了于阗。到11世纪上半叶,喀喇汗王朝在政治、军事上达到鼎盛。
喀喇汗王朝的政治体制为“双王制”。在中央,王朝最高统治者分别由汗族的长、幼两支担任:长支阿厮兰汗为大可汗,是整个汗朝名义上最高统治者,幼支博格拉汗为副可汗。他们分治两地,自成系统,各自为政。除两个大可汗外,还有4个地位略低的首领。事实上,喀喇汗国的体制并不是严格遵守所谓的“双王制”,阿厮兰汗和博格拉汗之间,往往相互争夺多于相互依存,副可汗的势力有时远远超过大汗。阿厮兰汗的子孙可以称博格拉汗,博格拉汗的子孙也可以称阿厮兰汗。更像是实行封地制度,“各立君长,分领族帐”,[78]划地而牧。在官制上,中央政府主要有宰相、将军、内侍官、秘书官、财务官等职务。[79]
地方上,在游牧地区,保持了原有的部落组织形式,以氏族部落为社会的基层单位,集政治、经济、军事为一体。在河中(今中亚撒马尔罕一带)、喀什噶尔、于阗(今新疆和田南)等农业区,回鹘人逐渐由游牧转向定居,部落制度趋向衰落,村社组织处在形成之中。村社由喀喇汗王朝直接赐封的“伯克”[80]进行统治。部落和伯克领地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一定的特权,部落制度和伯克制度构成喀喇汗王朝的地方制度。
喀喇汗王朝时代是突厥——伊斯兰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两部世界著名的巨著——百科全书式的《突厥语词典》和1.3万多行的古典长诗《福乐智慧》,都在这一时期完成。两部巨著为研究喀喇汗王朝及中亚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关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起源和文学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此外,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还有哲学长诗《真理的入门》,回鹘民间史诗《乌古斯可汗传说》。
喀喇汗王朝的历史与伊斯兰教的东传紧密相连,王朝前期的几位可汗为伊斯兰教的东传竭尽心力,终身为之奋斗。王朝后期的分裂、衰落和灭亡,也与教权与政权之间无休止的争斗有着密切关系。[81]11世纪中期,喀喇汗王朝在河中地区的统治者阿里特勤伊布拉音,脱离东部大汗的统治而独立,自此统一的汗国在形式上分为东西两个汗国。[82]1211年,东部喀喇汗王朝的末代可汗穆罕默德被杀身亡,东部喀喇汗王朝灭亡。翌年,花剌子模出兵攻占了西部喀喇汗王朝,并处死奥斯曼可汗,西部喀喇汗王朝灭亡。至此整个喀喇汗王朝的统治结束了。
(二)高昌政权
回鹘解体后,其中的一支迁徙到安西(唐安西都护府的简称,设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占领伊州(今新疆哈密)、庭州(唐朝北庭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吉木萨尔)、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今新疆焉耆)等地,在10世纪初形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集团,并建立了政权。因治所在高昌(即唐西州)称为高昌回鹘。[83]高昌还有一些别的称谓,“或称西州回鹘、或称西州龟兹、又称龟兹回鹘”。[84]关于高昌回鹘的疆域,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北达金山,南越罗布泊,西南至喀什,西逾热海,东控沙洲(今敦煌)。[85]
高昌国王釆用突厥语的称号,称为“阿厮兰汗”或“阿萨兰”,汉译名为师(狮)子王。在《元史》及喀喇汗朝时期文献《福乐智慧》中,高昌国王的称号亦作“亦都护”(iduq-qut),意为幸福之主或陛下的尊称。王国的官制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从保存下来的文书看,高昌王之下设九宰相、枢密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师、左神武大将军、御史大夫、上柱国封谯县开国子、监使、判官、都督等官名、爵位和勋位等,[86]同时也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官名爵位,如于越(相当于太守)、于尔奇(相当于大臣)、断事官等官职。在首府高昌及龟兹以外的地方,还有大小伯克等协助管理事务。[87]
在高昌回鹘境内,除主体民族回鹘外,还分布着其他诸多少数民族,史载“有南突厥、北突厥、大众熨、小众熨、样磨、割禄(即葛逻禄)、黠戛司(即黠戛斯)、末蛮、格哆族、预龙族之名甚众”。[88]除突厥和黠戛斯以后是否都融合于回鹘史载不明以外,其他如众熨、末蛮、格哆、预龙等一起最后都融合于回鹘。[89](www.xing528.com)
耶律大石建立西辽政权后,高昌回鹘沦为西辽的附庸。到蒙古汗国兴起准备西征时,高昌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趁机杀死西辽的少监,投归蒙古。经历了约3个世纪的高昌回鹘政权随之亡国。
(三)河西回鹘政权
回鹘汗国崩溃后,有一部分回鹘人迁徙到今天的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散处甘(今甘肃张掖市)、凉(今甘肃武威市)、瓜(今甘肃安西县)、沙(今甘肃敦煌市)间,各立君长,分领族帐”。[90]此外,其分布地还包括合罗川(今内蒙古额济河)及贺兰山(今宁夏境)等处,河西回鹘的统治中心设在甘州,所以河西回鹘也被称为甘州回鹘。
河西回鹘王称可汗,可汗实行世袭制。[91]可汗下置国相,有九宰相共同任职。此外还有枢密使、都督、巡查等官号。政权具有军事联合体制的特点,林幹、高自厚《回纥史》认为立酋长,不相统属。《宋史·回鹘传》记载:“(宋雍熙)四年(987),合罗川(今内蒙古额济纳河)回鹘第四族首领遣使来贡。”端拱二年(989)九月,回鹘都督石仁政、么罗王子、邈拏王子、越黜黄水州巡检四族并居贺兰山(今宁夏境)。在这个军事联合体制下,河西回鹘各部分散、缺乏集中统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自上而下,无所统属,诸部入贡,多由其地。这四族的都督、王子都是自立的。(2)君微臣强,缺乏集中统一。对可汗嗣立等大事,九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92](3)各部落首领拥兵自重。(4)从生产资料的占有到产品的交换,都分散在各封建领主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因而国使、可汗使、宰相使同时入贡于中原。《宋史·回鹘传》载1008年“夜落纥、宝物公主及没孤公主、娑温宰相各遣使来贡”。
11世纪初西夏强盛后,为了夺得河西走廊的控制权与河西回鹘进行了长期战争,从1028~1035年,元昊攻占甘、凉、瓜、沙、肃等州,“尽有河西故地”,[93] 河西回鹘的末代可汗“夜落隔通顺仓猝出奔”,[94]河西回鹘政权不久便灭亡了。此后,河西回鹘各部离散,一部分投奔湟水流域一带的唃厮啰,后来被称为“黄头回纥”。[95]一部分进入北宋的秦陇之间。还有少数人留在当地成为西夏的臣民。
(四)西辽政权
西辽是在辽朝灭亡前夕,辽太祖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后,在中亚以及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在西方和穆斯林史籍中被称为哈剌契丹。[96]
1124年,耶律大石西北行到达可敦城时(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土拉河上游),召集7州18部的首领开会,[97]“遂得精兵万余,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98]初具国家规模。经过几年生聚,耶律大石的军事力量已经相当强大,1132年,在叶密立城(今新疆额敏县)耶律大石正式称帝,号称“菊儿汗”,建元延庆,建立西辽王朝。西辽立国后继续向外发展,先后将高昌回鹘、东喀喇汗王朝、西部喀喇汗王朝并入版图。1134年,耶律大石决定在原东喀喇汗王朝都城巴拉沙衮建都,号称虎思斡耳朵,并改延庆三年为康国元年。至1141年迫使花剌子模称臣纳贡后,西辽的疆域基本稳定,北到巴尔喀什湖以北的巴哈台山,东到今新疆中部、西尽咸海,西南界阿姆河,成为当时中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99]在西辽帝国辽阔的疆域内,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民族成分相当复杂,既有西辽帝国创建者所属的民族契丹,也有作为帝国主体民族的回鹘,还有葛逻禄等民族。
西辽国内分为直辖领地和附庸国、部两部分。直辖领地以巴拉沙衮为中心,包括锡河上游、伊塞克湖周围地区,在直辖地区基本继承了辽朝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不进行分封,官制“置北、南面官属”。[100]军事制度上,西辽和北宋的军制相似,即军队直接由皇帝控制,如征战则由皇帝临时派某位将领指挥士兵作战。附庸国有高昌回鹘王国、东喀喇汗王朝、西部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国,附庸部有粘拔恩部、康里部、葛逻禄部。[101]在附庸国地区,西辽则釆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不改变其原有国、部的制度,让原有国、部的统治者继续统辖本土,享有相当的自主权。西辽在这些国家基本不驻扎军队,有的派监督官长驻、有的则定期派官员巡视、监察附庸国、部地区,或是收取贡赋。
由于西辽地处中西交汇地带,其文化在各方面既强烈地表现出汉文化的特色,又有少数民族文化的色彩。西辽官方语言文字使用汉语,[102]契丹人民多使用契丹语言和文字,在回鹘人中则广泛使用突厥语。由于西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境内各种宗教十分活跃起来,佛教在西辽王朝的直辖领地相当盛行,萨满教、摩尼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都广为流传。
康国十年(1143),耶律大石去世。其后的西辽统治者,仍基本执行耶律大石制定的国策,对外弭兵对内生聚,到直鲁古继位时,西辽王朝达到鼎盛时期。[103]直鲁古时期,西辽开始走向衰败,统治集团奢侈腐败,用兵频繁,战争不断,附庸国、部纷纷叛离。1211年乃蛮部王子屈出律攫取政权,[104]西辽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