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夏王朝: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西夏王朝: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38年,党项羌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元昊称帝第二年改订官制,仿照宋朝增设尚书令以总理庶务,改变西夏初期官制零散、百官无首的状态,正式确立了丞相的职能地位。此外,西夏的地方建置还有城、堡等设置。最高长官称都知蕃落使,其下设有防御使、团练使、都押牙、指挥使、刺史等,以党项人或各少数民族首领充任,西夏中央政府与他们保持着羁縻关系,进行松散统治。

西夏王朝: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

1038年,党项羌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对其夏国王的封号,称臣于宋。宋朝允许夏国自置官署,每年赐夏国以岁币、绢、茶,同时开榷场允许双方进行经济贸易。此后,北宋、夏、辽进入鼎立局面。在1125年、1127年辽、北宋政权相继灭亡后,西夏又与南宋、金继续保持鼎立局面,直至1227年为蒙古所灭,共传10代190年。

(一)中央政治制度

西夏中央机构的设置大体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官员选任考课等各个机构,各机构长官分命蕃、汉人为之,党项贵族在中央机构中占有主导的尊贵地位。[54]

初期中央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国家政治、军事、财政大权。中书,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属官有侍郎、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舍人、司谏等。枢密,掌军国兵防边备,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属官有枢密、同知、副使、金书、承制等。三司,总国计,应贡赋之入,属官有正使、副使、盐铁使、度支使等。

此外,还设有御史台,掌监察,负责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属官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殿中御史、监察御史等。御史台在西夏中央官制中地位较高,仅在中书、枢密、三司之下,除了职掌监察弹劾之外,还常常被皇帝委以重任,参与国家内政外交之务,有时还作为使臣代表皇帝出使邻国,在西夏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行政机构则为一府六司两院:一府即为开封府,掌理首都兴庆府事务,其下设有六曹——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分掌具体事宜。六司包括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磨勘司,其中,翊卫司掌宿卫,凡藩卫、戍守及侍卫、扈从之事,官有马步都指挥、副都指挥及诸卫上将军、大将军;官计司掌官吏人事选任;受纳司掌仓储保管及收支;农田司掌农田水利及粮食平粜;群牧司掌马匹饲养、繁殖、交换等一应事宜;磨勘司,掌官吏之选任、磨勘、考课等事宜。两院则是飞龙院和文思院,飞龙院,掌御马供养;文思院,掌供御仪物服饰的制造。

此外还设有蕃学和汉学,掌教育,其中蕃学地位要优于汉学。

元昊称帝第二年改订官制,仿照宋朝增设尚书令以总理庶务,改变西夏初期官制零散、百官无首的状态,正式确立了丞相的职能地位。同时改宋朝24司为16司:经略司、正统司、统军司、殿前司、皇城司、三司、内宿司、巡检司、陈告司、磨勘司、审刑司、农田司、閤门司、群牧司、受纳司、承旨司,[55]分理六曹。西夏毅宗谅祚时,汉官中又增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仁宗时西夏各项国家政治制度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如在黑水城遗址(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出土的仁宗天盛时(1149~1169)的国家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十卷《司序行文门》中,对西夏的官制体系作了详细的规定。

西夏对于诸多的官僚机构依其重要性分为上、次、中、下、末5个等级,中书、枢密属于上司;殿前司、御史台、三司、皇城司、内宿司、閤门司等属于次等司;磨勘司、审刑司、群牧司、农田司、受纳司等属于中等司;行宫司等属于下等司;刻字司、作房司、铁工院、木工院等诸工院则属末等司。各等级机构分别设置相应数量的长官进行管理,如上司各设“大人”6人,承旨6人;次、中、下司各部门设置官员数量不定,多则8正8副,少则1正1副;末等司诸工院设头监。

(二)地方政治制度(www.xing528.com)

西夏地方行政建置和辽朝很相似,亦实行蕃汉两套系统,在生户党项等民族之地仍设部族组织,而在汉人及党项熟户之地则以州县两级建置为基本统治方式。

1.州县制

西夏初期所置诸州基本都是沿袭唐、宋而来,元昊立国后为了增加州的数目,把许多堡、寨、城、镇都改置为州,因而西夏诸州有的规模偏小,远不及中原内地,有的州甚至不及中原内地的一些小镇。西夏强盛时至少领有32州,其中大约有22个州是西夏长期占领的地区:[56]河南之州有9:灵州、洪州、宥州、银州、夏州、石州、盐州、南威州、会州;河西之州有9:兴州、定州、怀州、永州、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洲;熙、秦河外之州有4:西宁州、乐州、廓州、积石州。州下设县。州设刺史、通判,县设县令。

除了州县设置外,西夏国内还有府、郡的建置。府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一般是州或县因地理、政治或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而升格为府、郡。如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和西平府(今宁夏灵武),分别由兴州和灵州升格而来,均设于西夏的中心地区。宣化府设于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北),负责处理回鹘吐蕃等民族交往和防守等事务。郡设于边防要地,以镇其他少数民族,多以宗亲封王镇守,如蕃和郡设于吐蕃族较多的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镇夷郡设于回鹘族的聚居地甘州。五原郡设在西夏北域(今鄂尔多斯黄河北岸阴山之南),以备鞑靼和契丹。此外还有灵武郡。

此外,西夏的地方建置还有城、堡等设置。

同中央官制一样,西夏的府、郡、州、县等地方建置也依其所处地位而分为上、次、中、下、末五等。

西夏终其一世,一直处于与周围强国鼎立的局面,因而在以州县为主要地方建置的基础上又将全国分为12个军区,在地方设立12个监军司:左厢神勇、石州祥祐、宥州嘉宁、韦州静塞、西寿保泰、卓罗和南、右厢朝顺、甘州甘肃、瓜州西平、黑水镇燕、白马强镇、黑山威福。12个监军司分属左右厢统辖,分驻重要的地方府州,长官称都统军,掌一方之军政大权。后期监军司又有新的改置或增置,史载有18监军司。

2.部族制

西夏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民族政权,其地除了党项族汉族外,还有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他们分散组成部落,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各立君长,分领族帐,党项统治者对其采用恩威并施的手段,相继将其臣服,设官管理。最高长官称都知蕃落使,其下设有防御使、团练使、都押牙、指挥使、刺史等,以党项人或各少数民族首领充任,西夏中央政府与他们保持着羁縻关系,进行松散统治。[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